張帆邰玉明劉文韜
(1.滁州學院體育學院 安徽滁州 239000;2.揚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揚州 225127)
互聯網平臺在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應用研究①
——以滁州學院為例
張帆1,2邰玉明1劉文韜1
(1.滁州學院體育學院 安徽滁州 239000;2.揚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揚州 225127)
互聯網在我國的迅速發展,極大的影響著人們的交往方式、信息傳播方式、思維方式等,互聯網的普及也在深刻地改變著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教育環境、教育主體、教育對象、教育空間和教育過程。在信息時代背景下發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從而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出更好的對策,使教育者更好的利用互聯網平臺對學生創新創業予以更大的支持與引導。
互聯網平臺 高校大學生 創新創業教育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的傳統交往學習方式,為了適應信息全球化,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也借助互聯網工具獲得新的發展和突破,使創新創業思維深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節奏,進而擴大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需求。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既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體現了一種突出學生自主學習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新的教育理念,創新創業教育也成為了高校培養大學生未來發展的趨勢和目標。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先在美國興起,美國各大學開展了創新創業教育時間較長,大學生創業成功率遠遠高于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國內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從清華大學成功舉辦第一屆“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開始引起社會關注的,這次大賽標志著國內高校創業教育的起步。2010年教育部下發相關文件,鼓勵高校將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活動成果相結合,創造扶持一批大學生實現自主創業的條件。經過數年的摸索與實踐,提升高校學生在創新創業中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大學生對于自己所學專業較為了解,有一定的專業素養,同時,大學生作為年輕人,對于創新創業有新的視野,學習能力強,樂于挑戰,思維定勢的局限較少。中國的教育主流思想偏向應試教育,對大學生的教育也偏理論學習而輕實踐鍛煉,偏科技素養輕人文素養,從而導致大學生將創新能力轉化為實踐運用能力受到了阻礙,進入社會后很難適應創業的壓力和挑戰,不能很快地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大學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有助于培養大學生事業心和創新創業能力,通過采取課堂教學、課外實習的方式對學生施加影響的大學生的成才觀教育,幫助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實現大學生的人生價值。
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新創業素質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宗旨。創業教育在創新教育基礎上滿足對知識、技能的要求,而創新教育則在創業教育基礎上變得更具體、更真實。滁州學院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學校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響應國家教育方針,在創新創業教育上,每學期進行專題講課,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啟發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通過創業意識培訓、創業模擬實訓引導大學生進行創業模擬訓練;通過“挑戰杯”創業比賽、營銷大賽等比賽讓學生親身模擬比賽的經營;通過創業孵化基地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的到落實,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擴大就業,靈活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使學生不僅僅學會求職,還學會根據需要創辦自己的事業。
現代通信技術在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不斷發展完善,網絡傳媒的視頻直播系統、在線交流平臺等為人們提供了更便捷的互動交流。網絡傳媒傳播信息快且全面,還有獨有的交流平臺,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借助互聯網平臺的互動性可以加強大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創新創業項目進行查詢與咨詢。網絡傳媒給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帶來國內外關于創新創業的最新信息,便于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大學生受教育程度較高,對新事物的接收能力較強,有一定的挑戰精神,大學生作為網絡傳媒的主體,網絡傳媒信息對于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借助互聯網平臺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體現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素質教育,讓大學生不僅可以學到相關專業的許多知識,也改變大學生的學習思維和方式,也符合時代的潮流。
通過互聯網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使得各類創新創業教學資源利用網絡打破了距離的制約,高校能借助互聯網平臺充分,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通過互聯網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可以讓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所需要的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習,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符合終身教育的需要。通過互聯網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師生之間、同學與同學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全方位的溝通,及時解決學生的問題,提高教師和學生交流的機會和范圍,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一系列問題,及時與學生溝通,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在學習與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實現學習形式交互化。通過互聯網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利用計算機網絡強大的數據庫管理技術和便捷的溝通功能,對在線學習學生的個人資料、學習過程和階段情形等相關信息做到真是完全的跟蹤統計,教學和根據個人數據記錄系統的學習服務體系,因材施教,制定各位學員有針對性的學習建議,讓學員及時修改自己的問題。通過互聯網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具有遠程互動處理功能的計算機網絡教學管理平臺,有效處理在線學生的相關問題、需要和管理工作等,也能經由網絡在線交流的方法實現,實現教學管理自動化。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壓力大,從“包分配”到自己找工作,再到大學生創業的變化。高校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新形勢下,國家大力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滁州學院注重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滁州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從大一抓起,大一便開始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就業指導課從本科畢業生畢業求職面試指導、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幾個部分進行教學,采取了教師講授、案例討論,教學過程注重先進示例遠程演講,創業基地實地考察,組織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創業模擬大賽等教學方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提高自主創業技能。
滁州學院非常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通過創業意識培訓、創業模擬實訓引導大學生進行創業模擬訓練,啟迪學生通過網絡平臺模擬熟悉創業需要走的程序和經營策略,并及時對學生轉錢與破產進行指導與分析。通過“挑戰杯”創業比賽、營銷大賽等比賽讓學生親身模擬創業的經營;通過創業孵化基地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的到落實,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創業能力。
滁州學院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的電子圖書、數據庫對在校大學生免費開放,學生可以根據需要免費下載自己需要的文獻資料,自行保存。滁州學院大學生從大一便開始接受創新創業教育,大一各學院開始開展職業規劃與創業指導,學校每年還有求職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創業孵化基地等。這一系列的比賽都設計多媒體的制作都涉及計算機的應用,創業模擬實訓又是借助互聯網進行的一項培訓。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大學生創業訓練項目、大學生創業實踐項目共同構建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從項目申請到立項培訓、結項都體現著互聯網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密切聯系。
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在創新創業過程的主體性問題:大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理想較為模糊,職業選擇存在從眾心理,大學生的職業目標高于現實,功利性較強,對于創業,大學生承擔風險的心理能力較差,規避風險的能力較弱;客觀問題是滁州學院的創新創業教育力度還不夠大,對互聯網平臺的利用還不全面,對創新創業教育的保障不足,社會的支持不夠等。國家和高校也意識到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試圖通過各種渠道來加強其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效用,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雖然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縱觀全局,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還沒達到預期效果。
(1)借助互聯網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可以促進高校大學生的素質教育。
(2)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使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更加廣泛,交流更加便利。
(3)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順應時代的潮流,利于大學生的就業與創業的選擇。互聯網平臺在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應用還不夠廣泛,“云資源”的利用還不夠充分,大學生創業實訓工作還需進一步完善,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操作中的注冊、資金等問題。
(1)進一步加強互聯網平臺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應用,全面提升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實現創新創業問題的有效解決。
(2)進一步加強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對互聯網平臺的利用,提高滁州學院大學生獲取網絡體育信息的效率。
(3)高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應該因材施教,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在線學習,制定不同學院的學習建,真正做到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提高大學生的就業和創業水平。
(4)發揮“云資源”在創業教育中的優勢,借助“云平臺”,建立高校與企業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創業教育、創業機會和實訓就業基地。
[1]劉克漢,楊杰.引導學生創辦微型企業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發展——以梧州學院為例[J].高教論壇,2012(9):44-46.
[2]李占平,王憲明,趙永新.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云創業平臺模式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1):12-15.
[3]闞婧.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探索[D].大連理工大學,2011.
[4]孟慶新.發展在線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13(5):177.
[5]董世洪,龔山平.社會參與:構建開放性的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模式[J].中國高教研究,2010(2):64-65.
G807
A
2095-2813(2017)09(a)-008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5.089
2016年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1610377035);滁州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16CXXL103)。
張帆(1994—),女,漢族,安徽合肥人,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邰玉明(1979—),男,漢族,安徽滁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劉文韜(1990—),女,漢族,湖南岳陽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