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照山 李國平
站樁讓你長功夫
文/李照山 李國平
大成拳是非常講究站樁的拳種,長期堅持站樁,會讓你大長功夫。
所謂“功夫”,就是人們在某一領域的辛勤付出所產生的成效積淀。諺語云:“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就是“功夫”。我們常說某人有“功夫”,就是對其依照拳法的修煉所給予的認可和評價。
從技擊和養生角度而言,武術的“功夫”包括∶
1.具有搏擊必備的整體力和穿透力。整體力是放人的功夫,不傷人,用于朋友之間的武技切磋;穿透力是打人的功夫,可傷人,用于實戰時重創敵手。
2.周身有極強的抗擊性,可自我保護不被傷害。
3.嫻熟的技藝手法,千錘百煉的實戰磨煉和豐富的經驗積累。
4.健康的身體素質,沒有多數人所患的常見病或慢性病,偶染小恙亦很快消除。
5.有較高的理論水準和完整的人格魅力,不驕不躁,不卑不亢,能與他人友好相處。
在大成拳的站樁、試力、走步、發力、試聲、推手、實作“七妙法門”中,站樁最能使人們獲取較高的武學功夫。站樁可溫養筋骨、調節神經、發揮肌群良能,最終達到超越自我之潛能。正因為如此,在中華傳統武術中,很多派別的拳術均有站樁練法,如少林拳的扎馬步,太極拳的太極樁。所不同的是,大多拳法以套路為主,以樁法為輔。而大成拳則將站樁作為首要功法,而且設有養生樁和技擊樁。本文將以武術勁力為基點來詮釋站樁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練武者都明白這個道理:練拳不練功。實質上,這里指的“功”就是“勁力”的代名詞。武術有云:“一力降十會。”即勁力是實戰的第一要素。武術的“勁力”和一般的拙力不同,它是一種具有篤實特征的“活勁”,在不同拳術或不同應用屬性中其稱謂也不盡相同。少林拳稱之為剛勁,太極拳將其叫作彈勁,形意拳稱之為整勁,大成拳名為內勁,截拳道說成寸勁,八卦掌稱為活勁,凡此種種,其勁力的實質特性是相同的。散手的拉力器訓練,泰拳的擊棕樹練習,大成拳的站樁法,均是為了獲取技擊必需之勁力,其本質均能增加骨骼強度、肌群的收縮能力和頻率。大成拳的站樁法是實現這一途徑的極佳方式。
大成拳的技擊樁有很多種,對于初學者而言,矛盾樁是最根本的站法。該樁包含了矛和盾對立而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前臂前手為盾,為防守之意,后臂后手為矛,有進攻之勢,故稱矛盾樁。
左腳在后,右腳在前,成丁八步,身體重心左七右三,上身似正非正,似斜非斜,左胯內裹,左臀如坐木凳;兩臂抬起,呈斜向的橢圓撐抱狀,左手置于左肩左前方,右手置于左手右前方,略高于左手。兩手掌心斜向內,兩食指約24cm~至33cm距離。
第一,兩腳的角度要正確。在形成丁八步之前,先把右腳跟置于左腳內側三分之二位置,兩腳夾角不超過30°;再沿著右腳的方向使右腳向前邁出,右腳跟落在原腳掌的水平線位置,而且兩腳之間的橫向距離要適當。
第二,裹胯是關鍵,其目的是活胯。支配人體上下肢的關節是肩胯,裹胯練習能使下肢與軀干協調。
除矛盾樁外,其他常見的技擊樁尚有托嬰樁、抓球樁、伏虎樁、降龍樁、虎抱頭樁等多種練法。初學者應將矛盾樁作為重點練習。
(1)樁式適應階段。此階段站樁時兩肩兩臂和后腿后胯有酸痛之感。此時可將身體稍作休整,以保持正確的間架結構。
(2)內勁形成階段。隨著站樁時間的延長,肢體的酸痛不適之感已經消失,肌體開始增長技擊所需之勁力。
(3)寓意延伸階段。矛盾樁雖為站立不動狀態,但它有矛和盾的攻與防的兩個方面,在具有一定勁力的前提下可將其演繹為實戰之法。比如前手為盾作防守,后手為矛以拳、掌、指等方式進擊敵方。
站樁能培養鍛煉“內勁”,已是多數習武者明了的事實。“內勁”是什么?就是從外表上看沒用力,而實際卻有很大的勁。如何才能知道或體認這種“內勁”呢?比如室內的電線是否有電,誰也不知,但把它接上燈泡一試就知道了。由于“內勁”是一種不用勁之勁,因此,它可包含在隨意的動作中。比如,將兩手隨便往前一送,被觸之人即跌出丈外;將拳面輕向對方胸部觸動,對方頓感似重錘擊來;將中指向對方胳膊輕輕一掛,對方手臂即產生麻痛之感。
不論在推手或實戰中,“內勁”的應用價值極大。這是因為松適的肢體可使全身處于靈敏狀態。當我用某種技法進攻時,若該法受阻或因對方躲閃無效,就會輕易地應變出不同的打法,這就充分體現了“不用招而處處是招”之奧妙。
“內勁”的實質是“肌松力掤”。就是肌肉在放松的前提下又要保持一定的“掤勁”。需要注意的是肌松是相對的,絕對的放松就站不成樁,那叫懈。任一樁架的姿勢都必須使肌群保持適當的收縮。我們所說的松就是肌肉在維持適當緊張的前提下盡可能放松身體。如此利于體認自身的重力感,好似自身的重力被地球引力所吸引、所包裹,又似二力合一。
“力掤”就是肢體在空間的支撐作用。太極拳中也有“掤勁”之說,“掤”乃太極拳的八法之一。“掤”為支撐之意。整體若有很好的支撐作用,可提高自身的穩固性。在武術中,要想把別人放倒或擊出,其前提是自身必須具有較強的穩固性。比如,我們用手推墻,沒有人能將高樓的墻體推倒,其原因是墻體太穩固。我們不但不能把墻推倒,反而還會受到墻體的反作用力,使自己連連后退。假如墻體有臂有手,對我們再施加一個推力,我們必跌無疑。
“肌松力掤”的訓練方法為:在保持放松的狀態下,意感兩臂“推之不動,拉之不開,砸之不落,挑之不起”。此種體認約2分鐘,再將矛盾樁調整至自然的放松狀態。
要想一開始就做到既“肌松”,又達到“力掤”,這根本不可能。對一般人而言,如果做到了放松,會松塌無力;如果保持兩臂不被推動,勢必僵硬起來。
人在相對入靜的情況下,給大腦輸入一個較弱的信號,就會使身心產生較強的應答反應。多種氣功、瑜伽和拳術在進行意念誘導時,均主張不能過于執著,共同的要求是“若即若離,似有似無”,其原因莫過如此。樁功下的意念誘導會使身體產生兩種重要作用。
第一種作用是“骨重建”。長期站樁會增加骨骼的密度,由此極大提高了骨的強度和硬度,毫無疑問就增強了肢體的支撐力和打擊力。那些長期進行內家拳或樁功訓練者,其腕臂常給人以綿里裹鐵的感覺,其原因就是“骨重建”的結果。
第二個作用是“肌通連”。常識告訴我們,力源體的質量越大,產生的力量就越大,這也是競技體育以體重作為不同級別的原因所在。如果單純用兩臂兩掌推人,不會產生好的效果,其原因是兩臂的質量遠小于一個人身體的質量。所謂“肌通連”,就是要使身體各部的肌肉能夠通連,從而增加了力的質量源,在此基礎上,即可形成以胯部為鞭根、軀干為鞭體、手臂為鞭稍的勁力傳導鏈。
需要說明的是,欲達到更高的“肌通連”效果,尚要進行松沉樁、聚積力量、順勢而試、順勢而發、力柱體驗、肌蠕動等高級樁法或功法訓練。這些功法屬于大成拳的核心內容。
(編輯/周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