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偉尚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學科共建項目課題(項目編號:GD16XTY08)
路偉尚(1982-),男,山東煙臺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社會學。
惠州學院體育學院,廣東 惠州 516007
Sport School of 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 516007, Guangdong, China.
我國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管理和運營模式研究
路偉尚
學校體育場館設施資源是發展全民健身的重要物質保障,能有效緩解社會大眾需求日益增長與場地設施資源匱乏之間的矛盾。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和訪談法等方法,對目前我國學校場館設施的管理運營現狀進行研究分析,構建出適合我國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發展的管理運營模式,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學校體育場館設施資源,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全民健身持續健康的發展。
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管理模式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身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場地資源設施的不足成為制約我國全民健身發展的主要因素。為了進一步緩解體育場館設施供給不足的現狀,充分利用現有的體育場館資源設施,2006年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決定在全國開展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試點工作,讓學校體育場館在滿足體育教學和學生課余體育活動的前提下,有組織地向社會大眾開放。根據第六次全國體育場普查數據顯示,在我國體育場地中,教育系統場地面積為10.56億平方米,占總數53.01%,體育場個數地為66.05萬個,占總數的38.98%[1]。由以上數據可知,我國豐富的學校體育場館資源,是發展全民健身的重要物質保障。體育場館管理運營模式是對學校外開放的重要保障,但是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體育場館管理的效果卻并不理想,因此,如何以社會大眾的體育需求為出發點,發揮學校體育場館的多元化優勢,結合實際,制定科學規范的體育場館設施管理運營模式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近幾年,隨著學校招生人數的擴大和學生體育需求的增多,我國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資源日趨完善,器材質量標準越來越高,室外場地數量充足,室內場館資源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各個學?;旧隙寄茉跐M足正常教學的前提下實行對外開放。但是,由于管理運營水平的差異導致產生的社會效益也不盡相同,制約了學校體育場館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1 缺乏管理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專業的經營管理人才是制約學校體育場館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據了解,目前我國學校的體育場館管理人員大部分是由臨時工和兼職體育教師組成,專業體育管理類的復合型人才較少。這些人缺乏專業的管理基礎知識和工作經驗,致使學校體育場館利用率低,不能滿足社會大眾的體育需求。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學校體育場館正常運轉的基本保障[2]。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和管理機制的不順暢導致責任分工不明確、利益分配不均;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使得在體育場館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不能夠及時得到解決;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專業性和科學性,致使體育場館資源缺乏有效的優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不了大眾健身的需求,導致了社會大眾參與不足,影響社會大眾健身的積極性,體育場館的社會效益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1.2 缺乏規范科學的管理模式
科學有效的管理模式直接對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學校在經營項目設置、開放時間、開放形式、資源分配、法規制度、評估機制等方面都沒有統一的標準,基本上都是按照各個學校自行制定的模式進行管理,有很多不科學和不專業的地方,最后導致了管理和服務不到位的現象。但是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校的項目設置還是比較合理的,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群眾基礎比較好的項目基本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程度的開放,像網球、游泳等近幾年新興的體育項目由于場地條件的限制,只有部分學校開放;此外,在走訪過程中還發現,很多學校存在場地閑置的情況,像體操房等設施的利用率太低,造成了不必要的場館資源浪費。在開放時間安排方面,各個學校的安排基本上能夠根據教學需求和社會大眾的生活習慣進行安排,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在對場館相關負責人進行訪問時得知,很多學校都沒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和評估機制,沒有切實可行的評價標準就很難對體育場館設施管理效果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進而影響到體育場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發揮。
學校體育場館資源對社會開放,能夠有效緩解社會大眾體育需求和公共體育設施資源匱乏之間的矛盾,是對社會公共體育服務的有益補充。學校體育場館運營模式是指在體育場館運營管理過程中固化下來的一套標準操作系統,它是為管理者實現組織目標服務的,是經過反復運用并固化的一套系統[3]。目前,我國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的管理模式主要有政府購買模式、委托管理模式和自主經營管理模式等三種形式。
2.1 政府購買模式
2015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推進政府購買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購買養老、健康、體育、文化、社區等服務,擴大市場需求”,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作為一種新的體育場館設施管理模式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開來。政府購買模式是指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把政府直接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務事項以及政府履職所需服務事項,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學校承擔,并由政府根據合同約定向其支付一定費用[4]。這種模式是在政府部門的監督下,每年向學校提供一定財政上的支持,學校在不同時間段通過有償或無償方式為社會大眾提供相應的體育服務需求,有助于政府轉變職能,充分利用學校體育場館資源為社會大眾提供公共體育服務。通過訪談相關學校領導得知,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之后,場地器材設施的維護與更新和管理成本的增加,在財政方面給學校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一方面,大量社會人員進入學校后,場地器材的使用頻率增加,縮短了使用壽命,需要定時更新維護器材;另一方面,一些外來人員進入校園后不服從學校管理,很容易出現一些糾紛,進而導致一些學校在經營方式和經營內容等方面進行了限制,只注重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了擴大社會效益,使一部分社會大眾無法正常進行體育鍛煉,不利于學校體育場館的正常運營和管理,也正是由于這些原因,還有一些學校持觀望的態度。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管理模式的完善,必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加入到這種模式中來,讓學校體會到社會效益帶來的經濟效益。
2.2 委托管理模式
委托管理模式是在保證正常教學和課余體育活動的前提下,通過契約形式將學校體育場館委托給具有較高經營管理水平的第三方機構,學校根據雙方約定的內容向第三機構方支付一定的服務費用[5]。委托管理模式是對學校體育場館管理模式的創新,它的最大優勢就是利用第三方機構規?;膬瀯輰W校體育場館設施進行管理,使場館資源得到最大化的有效配置,能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第三方機構在長期的管理實踐中已經形成了固有的管理體系,專業管理水平高,且都配備專業的管理人員、場地設施維護人員,能夠對學校體育場館進行規范科學的管理。第三方機構在學校的監督下負責體育場館設施的維護與保養、管理工作的安排、社會大眾的責任保險和安全保障工作,為社會大眾提供高質量的公共體育服務;而學校針對第三方機構的服務過程做出切實可行的評價標準,有利于提高學校體育場館的社會效益。這種輸出管理服務的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體育場館設施資源為社會大眾健身服務,使體育場館設施的管理更加完善和規范;其次,第三方機構系統全面的管理體系可以豐富學校體育場館服務內容,滿足社會大眾的健身需求,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兼顧到了體育場館的社會效益;再次,第三方機構為社會大眾購買保險,可以規避一定的風險責任,降低了安全隱患所帶來的風險,能有效緩解學校體育場館管理工作人員緊張的狀況,是提高學校場館設施使用率的重要途徑。
2.3 自主經營模式
自主經營模式是通過學校的體育部門對體育場館設施直接進行統一管理經營的一種模式[6],是較為普遍的經營模式。在滿足正常體育教學和課余體育活動的前提下,學校根據自身的教學時間和場館設施資源來合理安排對外開放的項目和時間,能夠最大限度的開發利用場館資源,進行有效合理的分配。但是這種模式下的負責人大部分為臨時工或者是兼職體育老師,不具備相關的管理專業知識,這就加大了體育場館管理的難度,尤其是體育場館經營管理中的安全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其次,隨著學校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不斷增加,導致體育場館設施損壞程度日益嚴重,學校需不斷更新維護器材設施,增加了體育場館的運營成本,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體育場館的社會效益。這種模式中,領導的觀念對體育場館的開放起著重要的作用,很多學校領導認為體育場館開放后會對教學造成影響,增加工作量,在觀念上沒有意識到對外開放的重要意義。采用這種模式的學校大都沒有相關的獎勵機制和評估機制,工作人員會有一定的惰性,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了體育場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甚至會給學校帶來經濟負擔。
為了更好的滿足全民健身的需要,學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管理制度和運營模式,以市場經濟為依據,社會大眾的體育需求為導向,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和法律保障制度,以保障學校體育場館的正常運營。
3.1 加強管理規章制度建設,促進體育場館多元化發展
學校體育設施在運營管理過程中,要設計便于操作的管理制度體系,加強管理制度的規范性,最終實現科學規范化的管理;在開放時間和項目設置方面,要根據大眾的生活習慣和喜愛程度進行科學規范的設計,運用互聯網平臺開發多種經營方式;在經營內容上除了提高場館硬件設施帶來的經濟效益外,還要注重場館無形資產的開發與利用。
3.2 培養專業體育場館管理人才,加強科學管理
學校要引進和培養專業管理人員,提高體育場館的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為了避免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過程中產生的安全隱患,要定期對器材設施進行巡查、維護與更新,加強社會大眾的安全教育宣傳工作;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和保險機制,避免在運動過程中出現意外傷害事故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使體育場館管理向著規范化、市場化方向發展。
3.3 轉變思想意識,建立學校體育場館專業化管理模式
學??梢赃m當的引進第三方管理機構,借助管理機構的運營管理能力,拓展服務內容,提高體育場館設施的社會效應。政府購買模式既能減輕學校的經濟負擔,又能滿足社會大眾的健身需求;委托管理模式能使學校有效的規避對外開放潛在的風險,消除學校后顧之憂;自主經營模式能使學校場館設施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傊?,學校要結合體育場館設施資源的狀況和各種管理模式的優勢,選擇利于大眾健身需求的管理模式,發揮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為了更好的滿足全民健身的需求,學校要制定科學規范的體育場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制度的量化標準和評估機制,優化配置學校場館設施資源,做到合理規劃,整體布局,提供多元化的公共體育服務;要積極培育和引進專業的經營管理人才,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強化服務意識,提高學校體育場館管理者的素質和水平;要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體育場館管理模式,多種模式有機結合使用,使經營管理更加科學和完善,提高體育場館的社會效益,確保全民健身事業持續快速的發展。
[1] 國家體育總局.第六次全國體育場館普查數據公報 [EB/OL]. 2015-03-07.
[2] 劉靜,劉昕.城市中小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管理模式的調查: 以江蘇省為例[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26(1):46-51.
[3] 蔣仲君,張恒波.成本效益視野下我國高校體育場館管理策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1):20-24.
[4] 劉學謙.廣州大學城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模式[J].體育學刊,2010,(7):87- 90.
[5] 顧冬梅.高校體育場館專業化管理模式探討[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4):30-32.
[6] 應姍姍.寧波市區中小學體育場館托管模式的實證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ResearchontheManagementandOperationModeofSchoolSportFacilitiesinChina
Lu Weishang
School sports facilities resource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which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the public and the lack of facilities resources. This article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terviews and so on to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management situation of school venues and facilities in China, construct the proper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mode, maximize the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chool sports facilities resources, and make full use of its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facilities; management mode
G818
A
1005-0256(2017)11-0030-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