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井剛,張云波
(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俱樂部模式下大學體育教學“4年不斷線”的創新與實踐
——以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為例
李井剛,張云波
(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本文論述了體育教學俱樂部的理念積累,重點論述“4年不斷線”的體育教學俱樂部模式及體育教學俱樂部的改革創新體會,分析體育教學俱樂部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俱樂部模式;4年不斷線;體育教學
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于2012年9月進行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經過近5年研究與實踐,構建獨具特色的“4年不斷線”的大學體育教學俱樂部模式。
體育教學俱樂部是以體育練習者自覺結合為基礎,以學校的運動場館為依托,圍繞著某一運動項目,以俱樂部的組織形式將體育教學、課外體育、運動訓練、群體競賽等融為一體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體育教學俱樂部具有體育課的教學屬性,也同時具有俱樂部屬性。教學屬性,即教師仍然進行體育教學,只是作用由主導向指導過度,偏重指導;俱樂部屬性,即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學生根據自己的身體、心理、興趣等個性因素,自主選擇俱樂部進行活動。
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是體育教學俱樂部與傳統體育教學課最大的區別。俱樂部更適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把體育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間,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學生喜歡體育,愿意參與體育鍛煉,從而形成終身體育習慣和能力,完成應用型人才的綜合能力培養的任務。
“4年不斷線”的課程設置理念打破了體育教學班的年級、院系界限,即大學4年1~7學期開設必修的體育教學俱樂部,實行學分制,每學期0.5學分。“4年不斷線”的理念是基于大學生身體素質下降和終身體育能力薄弱的嚴峻事實,保證大學生所受體育教育的延續性和完整性。
教學方案采用逆向設計過程,設定逐級的目標和任務:終極目標→主要目標→階段性任務,并根據教學目標的層次選擇相對應的教學內容,使教學理念、教學過程設計、考核標準都與教學目標保持一致。
2.1.1 設定學生大學4年體育學習的終極目標 形成終身體育鍛煉能力是大學生4年體育學習的終極目標。因此,通過大學4年不間斷的體育教學俱樂部學習,使學生熟練掌握1~2項體育專項技能,保持較高水準的體質健康水平,擁有終身體育能力。
2.1.2 設定學期需要完成的主要目標學習比賽或表演實踐技巧、組織編排等,與社會體育活動形式銜接緊密,使學生的體育實踐能力大幅度提高,初步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習慣和能力是學生經過1學期學習的主要目標。主要目標支撐學生實現大學4年的終極目標,即讓學生充分感受所選俱樂部的項目魅力,充分參與所選項目的比賽或表演實踐,為學生課后自覺鍛煉打下堅實的體育能力基礎。
2.1.3 設定為實現主要目標做好鋪墊的階段性任務 設計2個階段性任務來保證每學期主要目標的實現。階段性任務1:前2/3個學期通過階段性任務考核,形成比賽或表演能力的核心和組合技術,重心指向學生學習過程質量;階段性任務2:后1/3個學期增強學生體育專項的興趣和參與能力,打好體育專項能力基礎。
體育教學3級俱樂部是根據學生體育基礎水平和學習能力設定的,見表1。初級俱樂部起到鋪墊作用,使學生掌握每年通過國家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能力,同時為中、高級俱樂部打好基礎。
3自主選課程序是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體現。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和課程安排,通過網絡選課系統自主選擇適合的體育教師、自主選擇適合的課程和自主選擇上課時間。該選課程序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傳統體育教學班的年級、院系界限,使不同年級、院系、不同性別和不同水平的大學生自主選課。
2.4.1 4級管理制度 4級管理制度明確教師的指導地位,教學過程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體育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見表2。教師指導時間占學生自主學習和鍛煉的時間的比重非常小,以布置學生稍有難度的學習任務,讓學生獨立或組內合作完成為主。
2.4.2 分組教學 各項目依據自身特點和場地實際情況,本著有利于小組內部學習和期末考試的原則進行教學分組。分組教學的目的是保證體育教學俱樂部活動質量,使人數較多的俱樂部活動更加高效、有序。教師整體監控各組活動質量、關注學生自主學習情況、考察體委和組長的負責程度等,包括階段性任務的質量和完成情況,幫助學生組長做好組內活動管理,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提高學生自我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體育教學俱樂部考核評價重心指向學習過程,引導和保證學生學習過程質量,每個學習周期學生須經過5次測驗,見表3。
從學生主體地位出發,高質量的體育俱樂部活動應初步具備以下指標:(1)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展示、自我管理能力的體現,較高的學習投入程度,積極的課程參與意識。(2)體委和學生組長負責程度和組織能力:班級或小組學習氛圍營造良好,班級或小組內活動質量較高,公正的進行階段性任務檢驗或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工作。
3.1.1 教學過程關注的焦點不同 體育課關注點在教師,關注教師的講解、示范、口令、組織和課堂氛圍調動;俱樂部關注點在學生,關注學生學習效果,學生組內合作效果、學生投入程度,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3.1.2 課堂氛圍和實際效果有差異 體育課課堂氛圍比較死板,課堂組織講究靜、快、齊,講究規范、統一;俱樂部強調學生個體的學習效果,更看重學生的投入和學習狀態。不拘泥于形式和表象的內容,強調積極、輕松的課堂氛圍,教學活動組織以促進學生學習進步為第一原則。
3.2.1 發揮過程性考核評價的導向作用,解決大學生終身體育習慣和能力薄弱的問題2016—2017學年第1學期隨機抽取4種類型體育教學俱樂部,24個教學班,總計1 549名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進行分析,學生體質健康平均分最低為25.5分;學生體育專項成績最低分為31.2分,這說明前期設定的主要目標基本完成,學生對體育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較好,已經可以通過該技能進行終身體育鍛煉了;學生期末總分在76~81分之間,這說明考核標準(教學目標)設定比較合理。

表1 體育教學3級俱樂部設定

表2 體育教學俱樂部4級管理制度

表3 體育教學俱樂部過程性考核評價體系
3.2.2 解決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問題 保證學生4年大學期間身體素質始終達到國家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體現“以學生為中心、辦最負責任教育”的教育理念,解決大學生身體鍛煉的次數、強度和頻率較低等問題。“4年不斷線”體育教學俱樂部每學期進行2項體質健康測試項目,并計入期末總成績。每年進行1次國家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4年期間持續監控和保持學生擁有較高的體質水平。2014年9月體育部對全校8 484名學生進行體質健康測試,并按時上報國家教育部,據統計結果顯示,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的及格率為91.01%。
3.2.3 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解決傳統體育課程主體地位歸屬不清的問題體育教學俱樂部的課程模式、選課“3自主”和“4級管理”體現了對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使學生擁有充分的學習空間和主動權,激發了學生體育鍛煉的熱情和興趣,使學生的自我學習和管理能力得到極大提高。
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還處于低層次階段,部分教師指導過度。重點實施體委和組長的選拔策略,各組活動質量的有效監督和激勵策略。
現有教學管理文件更多的是針對傳統體育課的,導致教師和學生俱樂部活動的創造性和活力沒有表現出來。
[1]劉建坤,王桂欣.我國普通高校開展體育教學俱樂部研究文獻的綜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2):233.
[2]李井剛.“四年不斷線”理念指導下體育教學俱樂部模式運行機制的研究與實踐[J].運動,2016(4):132.
G807.4
A
1674-151X(2017)18-079-02
投稿日期:2017-07-01
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6B233);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課題(JGJX2016D95);吉林省“十三五”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534號)。
李井剛(1980—),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管理。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8.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