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彥福
追求適合有深度的數學教學
■龐彥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同樣,適合的教學也才是最好的教學。學生是有差異的,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并實施怎樣的教學才能適合學生的學習,利于學生的成長,促進學生的發展,是有責任心的教育工作者及一線教師需要不斷思考的課題。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立足學生的學,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奧蘇貝爾曾在他的《教育心理學:認知的觀點》一書中寫道:“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學生學習數學是建立在已有知識及其經驗之上的。在“分式”教學時,筆者曾這樣設計新課的引入:
之所以這樣設計新課的引入,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考慮。首先,易切入,好上手。凡事從簡單做起。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思想家老子有句名言:“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它精辟地指出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從細微之處入手。以最簡單的小學知識“作為新課引入的切口,盡管起點低,但是立意高,這樣學生可以通過聯想類比學習新知識,易于將分數的相關知識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上來。其次,回歸和體現數學的本質。從“1÷2”到“1÷2x”、從回顧了分數的產生和意義,也喚醒學生了解從“分數”到“分式”、從“整式”到“分式”的過渡過程,從而讓學生體悟知識間的互相聯系以及學習分式的基本方法。第三,學生感覺到親切自然。新課引入的問題情境并沒有刻意進行“創設”,四個小問題貼近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無論是從分數到分式的過渡,還是老師上班的實例,既接地氣,又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第四,滲透整體架構的意識,有利于建立起邏輯連貫的知識體系和學習過程。數學體系是一脈相承的,有了整體化的設計思想,對于整個的教學設計就會有全局的考慮。第五,滲透研究數學概念的一般套路和方法。設計的5個小問題,是先給出例子,并讓學生根據例子寫出式子,然后通過觀察、探尋來發現它們的共同屬性。這樣得到的分式定義才是學生自己習得的,如此的設計與學習過程才符合概念形成的規律。有了前面的鋪墊和基礎,到了學生自己舉例子、概念辨析以及新知識的應用等環節,學生便會自主進入有深度的探究之中。這樣的設計,學生習得知識的過程才符合深度學習的特征。第六,將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有機結合。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以及類比的思想方法,融入到了新課的情境問題之中(如圖1)。有了分式概念的深度探究,接下來學習分式的性質、運算及應用就有了堅實的基礎以及可類比的基本方法。
圖1
教學中,教師如果對學習薄弱的學生采取的方法不當,薄弱生就會變成學困生,甚至跟不上課,只會越來越差。一個學生或個別學生在班級里或學校里只是集體中的一員,而對于家庭來說,他則可能是全部。因此,教育應該對每一個學生負責。
小K同學由于基礎不好,學習起來相對困難,下面是小K作業中出現的錯誤:(1)25的平方根是
老師并沒有在小K作業錯誤的地方打上大大的“×”或留下其他傷害性的標記,而是利用課外時間找到小K了解情況:
小K:結果是一樣的,表示形式不同。
教師:結果是多少,怎樣表示呢?
教師:我們逆過來想,平方等于36的數是幾……
經過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小K的學習有了明顯的進步。
蘇霍姆林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我們常說網絡是雙刃劍,其實,教學中的評價也可能是雙刃劍,既能發揮積極作用,也會產生消極影響。老師對小K的錯誤沒有打上大大的“×”號,沒有批評她“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沒有直接教她“訂正”,而是從類似的題目入手,讓她理解知識、明白道理、尋找方法。一個“×”號看上去是客觀的,但也是一種傷害;一句不經意的“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從老師嘴里說出是那么的輕巧,可殺傷力是巨大的,在學生的內心深處可能會留下“我就是笨孩子”“我就是學不會”的烙印。在“的平方根是多少”的問題中,小K等同學為什么會得出的結論?其實是沒有真正理解非負數的平方根,這樣哪能掌握平方根的性質呢?所以當老師再追問時,又出現了類似錯誤。只有真正理解了才會求的平方根。平時的教學中,針對學困生或基礎薄弱的學生,我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課堂提問時,簡單問題留給基礎薄弱的學生,從先后順序上,先提問學困生;布置作業與完成情況方面,采取分層的方式,對基礎薄弱的學生不做統一要求,只完成基本的部分或選做;而對優秀生則適當增加特征類題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學的過程中,當學生掌握了基本知識之后,要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認識和理解,這樣的過程其實就是深度學習。好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有深度的,但不一定是難度大的;反過來,難度大的課堂不一定有深度。教學中,如何能讓深度學習在學生層面上落地生根,關鍵取決于教師對設計的問題是否適合于學生學習。在圓周角復習中,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圓周角與銳角三角函數的關系,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如圖2,⊙O的半徑為5,AB是直徑,BC的長是6,則cosA的值為________________。
當學生能夠順利解決時,可設法讓學生的思維拾級而上,于是我對問題進行了變形。
圖2
圖3
圖4
學生思考時,可能會想著連接OA或OB或OC;當發現無法解決時,則有學生想到添加如圖4所示的輔助線,利用同弧上的圓周角相等、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銳角三角函數等方法將問題解決。學生學習數學就是思維的訓練。教學中,拾級而上的教學設計才是適合學生學習的,才可能促進學生的思維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也才會是有深度的。
設計適合的有深度的數學教學就是追求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立足于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已有的學習經驗,站在學生的角度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與途徑,改進學習方式與方法,設計教學時總是朝著“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的方向進行謀劃。
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采取小步走、多層次、勤練習、常反饋的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迂回措施,該分解的分解,該鋪墊的鋪墊。解題教學時可能會將一個題目分解成兩個或多個小題目,讓學生容易上手,不至于失去學習的信心。也可能是采取有針對性的輔導,使基礎薄弱的學生感覺到教師的關心、愛護和幫助。對于學習優秀的學生,更要因材施教,關注優秀學生的思維層次和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通過適宜的方法,一方面讓優秀學生更加優秀,另一方面讓先知先覺者帶動后知后覺者,促進學生的整體進步。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的過程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學,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教師的教,教師主宰著課堂,教師是課堂的表演者,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聽眾和觀眾,在看教師的表演。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大家逐漸意識到: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才是真正的學習的主人,只有學生進入了學習的狀態,教學才是有效的。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只有細心觀察、認真思考、不斷反思與提煉,才能發現數學的規律及本質,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隨著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他們才會理解到數學知識中蘊涵的豐厚的思想方法,才會不斷生長出解決問題的能力,才可能變成有智慧的人。學習上、生活中,不能一條道走到黑,要注意觀察和思考,要注意解決問題的策略和藝術;要靈活多變,該搭橋鋪路時要搭橋鋪路,該峰回路轉時就峰回路轉。學以致用,無論是數學學習還是生活方式,都需要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提煉,這樣學習的方法會更好,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會更全面。
(作者為江蘇省特級教師,江南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教師)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自籌課題“初中數學‘深度學習’資源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B-b/2016/02/15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