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姜瑾華 霍 怡 阮慶文 劉俊逸 特約記者/吳 瓊
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江蘇省農村經濟學會2017年學術沙龍側記
本刊記者/姜瑾華 霍 怡 阮慶文 劉俊逸 特約記者/吳 瓊

10月24日,江蘇省農村經濟學會2017年學術沙龍在南京市江寧區舉辦,來自省農委、省社科聯、省農科院、南大、南農大、揚大等單位及高校院所的農業農村經濟研究專家與省農村經濟學會會員代表齊聚一堂,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熱點話題建言獻策。江蘇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省農村經濟學會會長胥愛貴和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德海出席會議并作主題發言,省農委副主任、省農村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祝保平主持會議并作點評。
參會代表們實地調研了南京谷里大生現代農業園基地、秣陵街道觀音殿特色田園鄉村和黃龍峴美麗鄉村建設,對南京市江寧區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紛紛表示充分肯定。南京全市整體被列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擁有創意休閑農業景點500多個。南京市農委總經濟師湛中林表示,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任務。要依托南京高度城市化和城市文化、市場等優勢,打造高端的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和就業鏈,構建特色鮮明的南京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根據各地資源稟賦差異實施不同發展模式,利用好南京科教人才資源豐富的優勢,促進校地融合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的生產體系:利用40個重點產業園區的引導輻射和示范帶動作用,通過密切利益聯系機制進一步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經營大主體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深度融合,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構建好這三大體系,離不開政府的有力支持和保護,南京市近年來加強了財政系統和金融系統的創新,其中實施的金陵惠農貸政策效果很好,受到了廣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歡迎,僅今年上半年貸款額度就達8個億。
學術交流開始,省農委副主任、省農村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祝保平在致辭中指出,在黨的十九大順利召開之際舉辦這次學術沙龍,主要目的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總結江蘇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成就和經驗,分析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研究“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建議,為開創新時代“三農”工作新局面再作新貢獻。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農業農村工作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揚州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徐金海教授說,總要求是對原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內涵的延伸提質,是對“三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全方位展現了未來鄉村振興的面貌。其中,“產業興旺”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為此,一要推進農業農村產業全面發展,尤其是要以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為基礎,加快其產業鏈、價值鏈的拓展,進而實現一二三產的深度融合,以實現農業產業和產品的附加值;二要通過科技和人才實現農業農村產業的創新驅動發展,減少對傳統生產要素的依賴,真正實現農業農村產業的轉型升級;三要通過以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公司等為主要形式的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和服務主體的配套,擴大生產規模和服務規模,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四要通過“一懂兩愛”新型農業企業家的培育,依靠其知識資本嫁接農業農村物質資本,獨立、創造、有效的經營管理企業,進而提高農業農村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只有把特色產業放在首位,才能避免農村發展的同質化傾向。”南京農業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耿獻輝教授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要求就是產業興旺,農村要有產業支撐才能留住人,產業是把有知識的年輕人留在農村的重要載體,“一二三產業融合一定要以農民為主體,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民增收。”
江蘇省農科院農經所所長朱方林認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江蘇有很多工作可做,“發展生產力是為了解放生產力,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土地制度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村改革,要加大土地制度改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盤活沉睡的資產。可以通過土地資本吸引更多社會資本、社會精英回流到農村創業、生活。”
“鄉村振興戰略,著眼點應該是調結構的問題。”農工黨江蘇省委秘書長王夫玉表示,改革開放到現在,已經快四十年了,這四十年有兩個歷史性的飛躍,鄉村振興能不能成為第三次飛躍,值得拭目以待。南京大學商學院鄭江淮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馮淑怡教授也就鄉村振興、農村改革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農民日報》編委、省農村經濟學會副會長沈建華認為,農業農村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首先是發展要素配置的不平衡、不充分,從根本上解決發展要素配置不平衡不充分,必須要真正解放思想,轉變觀點,更新思維和工作方式,強化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而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就是發展要素優化配置和集聚,促進平衡充分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他還提出三個建議:建議江蘇省委省政府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江蘇農村發展要素交易平臺建設和省級平臺建設;建議有關部門加大對江蘇品牌農業的研究和推進力度;建議進一步加強省農村經濟學會服務“三農”功能。
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德海對省農村經濟學會工作和學術沙龍活動予以充分肯定,他提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必須深刻認識到,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不僅要在思想上走進新時代,還要在行動上走進新時代,要站在新起點上思考“三農”工作,領會新時代的新內涵,明確新時代的新要求、新任務,要抓住新時代、新思想、新方略、新戰略與“三農”工作的“四個新”,更好地發揮學會在新時代“三農”工作中的智庫作用。
江蘇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省農村經濟學會會長胥愛貴作會議總結和主題發言。他表示,學會要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在他看來,江蘇正在進行的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就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抓手和重要載體,具體體現在“六合”:特色田園鄉村與一般農家樂、鄉村旅游不同,在戰略上與十九大精神契合;在建設內容上更加綜合,不僅包括了產業的發展,還包括村莊建設、農村文化建設、歷史挖掘等;在資源要素配置上體現自然資源、財政資源、人才資源、科技資源等要素的整合;在產業上要實現融合,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力量上要聯合;步驟上要吻合。要實現“六合”,則需要做到“六看”:向上看大政方針,向下看基層實際,向前看發展方向,向后看經驗總結,向外看學習借鑒,向內看研究決策。同時還要處理好鄉村建設中的“六個關系”:特色和共性的關系、投資者和農民的關系、創新和傳承的關系、農業產業和其他產業的關系、建設和管理的關系,以及項目試點和面上推開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