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獻江 王心忠/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委農村工作委員會
民生做實事 發展添活力
——六合區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調查
劉獻江 王心忠/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委農村工作委員會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緊緊抓住財政獎補契機,在夯實農村基礎設施、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環境上,加快推進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建設工作,大大改善了農村風貌。
尊重民意,嚴把立項申報關。一是村居民主議定。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要求,綜合考慮農民需求急、受益廣、成效顯等因素,年初,村居采取“三議一公示”的方法,即由村居委會提議、支部會商議、村居民代表大會決議,結果向全體村居民公示無異議后,確定項目申報。二是街鎮審核選定。街鎮經管站對項目建設內容、投資規模和資金籌措渠道、決議情況和公示結果進行規范性審核,篩選確定村居申報的項目。三是區級復核確定。區稅改辦、區委農工委、區財政局聯合組織工作小組,本著“一改善三優先”的原則,對街鎮所有項目逐個進行現場勘查,并對項目合規性、可行性審核無異后行文上報省市批準立項。
陽光操作,嚴把項目建設關。一是招標選好施工單位。通過街鎮或區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嚴格按規范程序實行招標,選定有資質、有實力、有經驗和低標的的施工單位。二是全程監管建設項目。街鎮分管領導具體負責,抽調建設、水利、農路等部門相關人員、村居干部和群眾代表,專門成立項目建設監督小組,加強對項目施工進度、工程質量進行全程跟蹤監督和檢查。
四級監管,嚴把質量驗收關。一是村居組織自驗。工程竣工后,村居組織專人和群眾代表,對照項目合同,進行自驗,合格后申請街鎮復驗。二是街鎮復驗。街鎮組織專門成立驗收小組,對項目進行復驗,合格后申請區級抽驗。三是區級抽驗。區稅改辦、區委農工委、區財政局組織專人對街鎮進行隨機抽驗,合格后申請市級驗收。四是市級驗收。市稅改辦、市委農工委、市財政局組織專人對街鎮進行逐一檢查驗收,驗收通過后,下達驗收獎補資金尾款。
專戶管理,嚴把資金撥付關。一是實行專戶管理。項目獎補資金由區、街鎮兩級財政設立專戶,實行專賬核算、專賬管理。二是實行報賬直撥。嚴格實行開工預拔和完工結算撥付制度。項目開工時,中標單位到街鎮財政所預撥70%的工程款;其余資金,項目建設完工并經審計驗收后,項目施工單位憑真實合法票據、工程決算報告及專項審計等材料到街鎮財政所報賬,結清尾款。三是實行預繳保證金。中標單位預繳標的10%的工程質量保證金,工程質量缺陷責任期為1年。期滿無質量缺陷或質量缺陷得到有效處置后,由“街鎮專戶”返還質量保證金。
做靚了美麗鄉村。截至目前,全區新建村級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623個,總投資18705萬元,惠及9個街鎮94個村居623個組,受益群眾達20多萬人。一是村組道路更加通暢。建成村組灰色化道路445條共429.3公里,改變了“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的面貌。二是組級環境更加靚麗。村莊環境整治17個,整治面積66140平方米;綠化造林5個,植樹9200棵;新建文化體育場所16個,面積41890平方米;實施路燈項目61個,安裝路燈4227盞。三是生產生活條件更加完善。新建涵閘7個、提排灌站11座,灌溉水渠42條計33.8公里,自來水管網改造8個計63公里。
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一是興旺了鄉村旅游業。今年上半年,全區鄉村旅游人數419.4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7.5億元,同比雙增15%。二是熱銷了農副產品。六合的富硒大米、大圣水芹、鹽水鵝、豬頭肉、活珠子、牛脯等優質農產品成了南京市民餐桌上的“香餑餑”。三是方便了農民就近就業。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戶,給農民的出行帶來了便捷,也方便了農民就近就業。
構建了和諧新農村。一是農民民主意識增強了。“民決策、民管理、民監督、民受益”的原則,極大地激發了農民參與公益事業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民主意識。二是黨群干群關系融洽了。凡有項目的村居,村居干部都要規范履行民主程序,與大家一起搞規劃、議項目、謀發展,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了千家萬戶,深受老百姓的歡迎和擁戴,架起了黨群干群間“連心橋”。三是鄉村民風更加純樸了。一些村組農民自發擬定村規民約,自發管護公益設施,形成了講文明、講衛生的良好習慣,把農村政治文明、鄉風文明建設推上了一個新高度。
需求矛盾仍然存在。7年來,全區623個組新建了村級“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僅占村民小組數的26.79%,建設步伐不快。農村基礎公共服務設施欠缺等民生問題還普遍存在,農民對提高生產生活質量的愿望日益增強,迫切要求加快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建設,需求矛盾仍較為突出。
省市財政獎補標準偏低。省市財政獎補8526萬元,僅占總投入的45.58%,還不含管護資金。平均每個項目只有16.63萬元,而每個項目平均需投入30.2萬元。據統計,7年來,623個項目總投入18705萬元,其中區財政配套2060萬元,占11.01%;街鎮財政配套金3193萬元,占17.07%;村居自籌資金4926萬元,占26.34%。
管護機制尚不到位。對建成的項目,因財政未安排專項后期管護資金,加上村居經濟尚薄弱,無力完全承擔后期管護所需支付的資金,導致“重建輕管”現象偶有發生。

進一步做好“一事一議”長遠規劃。一是全面摸清需求。職能部門和街鎮要結合村居建設規劃和美麗鄉村建設,逐組調查,進一步摸清村居“一事一議”項目需求情況。二是科學編制建設規劃。結合村居實際,立足組級資源凜賦,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廣泛征求意見,科學編制“全覆蓋”長遠規劃,制定目標分解任務,明確項目建設路線圖和時間表。三是有序推進項目建設。圍繞目標任務,分年度實施項目建設,加大考核力度,有序推進,確保全面完成。
進一步加大對項目建設扶持力度。一是建議省市獎補項目重點向經濟薄弱村居傾斜。雖然實現了村村通,但組級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特別是經濟薄弱村居,急需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建議省市在安排項目時,應重點向經濟薄弱村居傾斜。二是建議省市提高獎補項目補助標準。目前,省市獎補比例不到一半,不能滿足項目建設需求。建議省市盡可能提高項目獎補標準,按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薄弱地區分類施策。同時明文規定區和街鎮配套比例,并專項安排管護資金。
進一步建立健全管護機制。一是建立健全管護制度。為確保項目長期發揮效益,村居要建立健全道路、路燈、水渠維護、林木和涵閘看管、環境衛生保潔等管理制度,確保“一事一議”項目管護有章可循。二是建立一支管護隊伍。村居要明確分工,緊抓扶貧項目安置公益購崗的契機,安排低收入農戶就業,建立一支管護隊伍,負責環境衛生保潔、綠化和設備看管維護等工作,確保責任明確、有人管護。三是建立村規民約新風尚。通過村規民約,引導農民群眾積極參與“一事一議”項目建設和管理,形成齊抓共管新局面,傳承正能量樹立新風尚,夯實強農基礎,增添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