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友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頒布實施已是一周年了,作為一名專業的慈善工作者,在學習貫徹慈善法一年的實踐過程中,有頗多的收獲和體會,這里就我個人學習理解慈善法的一些心得體會分享給大家。
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并于2016年9月1日實施。慈善法的出臺,這是我國慈善事業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
莎士比亞曾說:“慈善是高尚人格的真實標記。”一個人的高尚,正是基于平時的點滴善舉。在當今時代,慈善捐贈數量的多少和參與的人數比,能夠反映出一個國家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在我國,慈善是對政府保障體制的重要補充。中國慈善行業歷經近20年的發展,募捐總額已從0增長到2016年的1346億元(這不包括未列入統計范疇的企業、單位內部互助捐贈以及民間未通過慈善機構的直接捐贈)。總的來看這個數量與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如美國2016年的慈善捐款達到3900億美元,相當于25740億元人民幣,是我國慈善捐贈總數的19倍。中國慈善行業長期處于低迷狀態,其原因很多。一是經濟發展和人民收入不平衡因素;二是人們慈善意識和觀念差距,很多人都認為慈善捐贈是富人的專利,普通人多“以善小而不為”;三就是制度監管層面的缺陷,多年來慈善都“無法可依”,慈善行為亂象叢生,各自為陣。如:前幾年曾經轟動一時的郭美美事件中,存在慈善款項遭挪用,救災物質被擺著發霉等“丑聞”,民眾對于中國的慈善機構也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失望。
要改觀這種局面就必須立法,通過法律手段管理規范慈善事業。慈善法十年磨一劍終于誕生,是現實環境的迫切需要,也是改變慈善環境的制度保障。慈善法的正式出臺實施,就是立足于“立法慈善”“依法治善”“以法興善”。
慈善法不僅是社會公器,更是公益慈善、公益事業法,是推動整個社會公益事業前進的法律,慈善法要求人人遵守、人人有義務、人人有責任。
慈善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慈善事業的法律,系統地規定基本的慈善法律制度,其內容包括:總則、慈善組織、慈善募捐、慈善捐贈、慈善信托、慈善財產、慈善服務、信息公開、促進措施、監督管理、法律責任、附則,共計十二章,一百一十二條。
慈善法應是一部什么法?慈善法是一部慈善事業的基本法。系統規定基本的慈善法律制度,包括慈善概念、慈善機構、慈善政策等等;慈善法是一部慈善事業的促進法。明確規定國家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基本原則和具體措施;慈善法是一部慈善機構的組織法。系統規范慈善機構的登記、認定條件、認定機構、認定程序,慈善機構的章程和內部智力結構,慈善機構基本的行為準則等等;慈善法是慈善事業保障法。慈善法明確了政府規范慈善行為的權力和界限,包括行政許可、行政確認、行政處罰以及行政、民事和司法的權利和責任等。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尊重完全志愿的慈善行為,助推廣大人民群眾的慈善熱情,廣泛培育慈善意識,從法律層面規范慈善活動、慈善行為,促進慈善事業多元化的有序健康發展。慈善立法要弘揚的是平等主體之間出于真誠友愛和關懷而做出的善舉,而不是出于廉價的同情和憐憫。
第二,通過立法構建慈善法制框架,建立完善的慈善法律制度,去容納健康的慈善理想、真誠的慈善努力、規范的慈善運作、自由的慈善行為和有效的慈善救助。有了這樣的一個慈善法律框架,社會的慈善力量才可以有依托。
第三,保障慈善機構的公益性,提升慈善機構的公信力。慈善機構作為公益性特點最為突出的民間組織,擔負公益使命,慈善法規定其享受優惠政策,匯集公共資源,贏得社會名譽。慈善法設定了具有針對性的具體制度和機制,來保障慈善機構能夠沿著正確的法制軌道發展,不能讓慈善機構成為權力的傀儡、金錢的奴隸,甚至淪為犯罪的工具。
第四,慈善法明確政府和社會在慈善事業發展中的關系、地位和權界。特別明確了各級政府在發展慈善事業、促進慈善組織發展、完善捐贈減免稅政策等方面應當有哪些職責、使命和作為。
第五,慈善法倡導的是人人參與的全方位覆蓋的大公益、大慈善格局。慈善法所明確的慈善捐贈主體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這說明任何人任何組織都可以,也有必要參與慈善公益活動。參與慈善活動是多方面的,一是捐款捐物;二是參加志愿服務;三是傳播慈善思想、理念、文化;四是為慈善活動提供支持、幫助或給予方便等。慈善法在慈善活動范圍上也做了更加廣泛的擴展,從過去慈善活動單一的“扶貧濟困”,而擴展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優撫;救助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以及符合慈善法規定的其他公益活動。
慈善來源于民間、依靠民間、惠及民間。慈善事業目前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之一,即: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三個板塊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力量,那么慈善的力量和責任則主要是起補充作用,拾遺補缺。這是慈善立法的重要前提。慈善靠大眾,而不是靠大款,有一種觀點認為,慈善是用富人的錢為窮人服務,是殺富濟貧。其實,域外慈善事業的發展歷史表明,普通的社會公眾才是慈善力量的源頭。
第六,慈善法要求任何慈善組織的慈善活動都公開透明接受監督。中國慈善事業要想走得更遠,一方面,須甄選正規的慈善機構,嚴打假募捐、騙捐行為。另一方面,慈善款項的流向必須更加公開透明,做到該公開的依法全面公開,讓慈善在陽光中運行,“開門慈善、公開慈善、透明慈善”全面接受政府、審計、媒體、捐贈人及社會公眾監督。慈善法的頒布實施,初衷是防止出現慈善機構濫用民眾善款的亂象,從而最大限度地傳遞公眾的善意,把好事辦好、把善事辦實,讓黨和政府省心、讓捐贈者放心,讓受贈者安心,從而引導中國慈善事業健康有序發展。
第七,慈善法明確了法律責任。慈善法不只是為了約束慈善機構和被捐贈者,還需相關部門“守土有責”。對慈善機構的日常運行,執法部門必須明確自身的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如何保障慈善機構在監督中運行,出現問題時該如何追責。讓每筆善款的善意能夠有效傳遞,并非簡單地交給捐助者和捐助機構,還需要主管部門、審計部門、執法部門的指導、監督和約束,防止非法慈善、違法慈善以及善款被挪用等現象,保證捐助者、受贈者的善意和權益能夠不被侵犯。
慈善法其實是在法制的陣地上,建立起法律框架,用于維護慈善的理想,保證慈善機構的公益性,提高慈善機構的公信力,從而保證慈善機構能在正確的軌道上發展。讓中國慈善事業能夠形成組織化、規范化、透明化、專業化基本體系。這是慈善法的立法主旨,也是立足以善為基準,法律為約束,推動道德社會的全新構建,繼而推動社會進步。以慈善法為主體,保護每一名捐贈人的善意不被侵犯,正是“以法興善”,激活更多人慈善愛心熱情。樹立“人人慈善、人人可慈善、人人能慈善”的理念并根植于公眾之中。隨著慈善法的實施,我們堅信中國慈善事業必將迎來一個嶄新的發展新階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