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
汪漁是他的筆名。
他的真實身份和姓名,是重慶市人口宣傳教育中心主任汪應欽。
工作之余,汪漁是一名“小小的資深文學愛好者”。過去這幾年,是他文學創作的一個小高峰,可謂收獲頗豐。
就拿2017年來說,7月,汪漁的報告文學《李菊洪的24只小板凳》被評選為2016年全國報紙副刊年度精品一等獎,并收入中國報紙副刊作品集萃;9月,其長篇散文《鄉村五行》在《重慶晚報》副刊整版登載,被評為月度好稿和季度好稿;10月,重慶新聞獎揭曉,他的文學作品亦榜上有名……這一切給了汪漁極大的鼓勵,也讓他更加認定,是文學滋養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汪漁來自一個小山村。這樣的成長經歷,讓他的創作主要關注鄉村和普通群眾,比如《李菊洪的24只小板凳》,主角就是合川區一位普通鄉村醫生;還有《曾經杉木尖》《半畝江湖》等5部散文集,基本上關注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
在汪漁看來,文學創作者應該是一滴水,有的水滴大,有的水滴小,不過作用大體一致—— 一是用來反觀自身,相當于給內心照照鏡子;二是反射陽光,相當于給世間增添一絲光亮,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這滴水的歸宿,則應是時代的河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
而這,正是汪漁堅守的創作原則。
汪漁特別提到《重慶晚報》副刊這一文學陣地:“這要感謝活躍的重慶文壇,尤其是‘晚報副刊群英會,這個微信群非常活躍,每天暢聊文學,線上‘曬稿,線下筆會,讓我深受其益。”
比如,每周六晚上,這些文學愛好者都會集中時間“曬稿”。大家把自己的稿子發上去互相審閱,稿優者在晚報發表,互相學習,也互相鼓勵。
一次,汪漁看到一位作者曬了一篇長篇散文,并在晚報上整版刊發。
汪漁就想,自己也可以創作長篇散文。
于是,6000多字的長篇散文《鄉村五行》成文,最終得以刊發,并收獲好評。
當年,汪漁的家鄉有一種雪梨很好吃,聽說放在冰箱冷藏一下更好吃。于是,他用攢了很久的稿費買了家里第一臺電冰箱,這讓他認識到,原來文學也可以改變生活。
1999年,年輕氣盛的汪漁在老家的縣城里拉起了橫幅,簽名售書《曾經杉木尖》。
第一次印了2000冊,沒想到竟然賣完了,還有很多人來問什么時候能買到這本書。“為此,我又大起膽子加印了6000冊,又一售而空,成了‘萬元戶。”汪漁說,“感謝文字,不僅豐富了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改變了我的命運。一路走來,從我曾經執教的開州‘護國庵,繞道庫區大都市萬州區,再到今天的江北區洋河二村……讓我一直不離不棄的,似乎只有文字。”
【我的心愿】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強調“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這極大激發了我們文化工作者的信心。重慶有歷史和現實的肥沃文化土壤,我期待重慶文學能多出大家、多出精品,就像“陜西三杰”形成的“黃土高坡文化高地”一樣,重慶也能有大家和精品支撐出“巴渝高地”,給重慶人民帶來更豐盛的文化大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