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運森
陜西咸陽市秦都區安谷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傳承著千年帝都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如今這里一酷愛文學的農婦脫穎而出,她20年里艱辛創作了200多萬字的小說、散文、詩歌,其中長篇5部,共榮獲全國性及省市文學獎40多個,還被咸陽市評為咸陽最美女性,全國先后有50多家新聞媒體報道了她的事跡。她的曲折經歷和文學精神,吸引著眾多慕名前來采訪的媒體記者、讀者和聽眾。正是這個終日忙于干農活、打理小店、操持家務的農婦姜蘭芳,用筆記錄了像她一樣的中國普通農婦酸甜苦辣的故事,而這棵秋雨中的蘭草花也同樣綻放著她的美麗多彩。
小賣店里的采訪
2017年9月30日,《陜慈快訊》總編輯專程前往咸陽市秦都區安谷村的農婦姜蘭芳家中對她進行了采訪,這是記者第三次見到姜蘭芳。2013年12月26日,陜西省慈善協會在省政府舉行的“資助貧困作者出書座談會”上,初次認識她;二度謀面是陜西省殘疾人作家協會在楊凌開展的“陜西省殘疾人作家采風活動”上,清楚記得那是2014年6月13日。
國慶前一天,蒙蒙細雨不時拂面。上午9時30分,記者在咸陽陳陽寨乘22路公交到三號橋南下車,隨著迎候在這里的姜蘭芳的帶領下,走進了掛有安谷村牌樓的小街道,她邊走邊介紹這個城中村的歷史文化和村里發展的變遷。約摸走了1000多米,在向右拐彎處有棟兩層磚混結構200多平方米的樓房,這就是姜蘭芳的家,她說是2002年建成的。拉開卷閘門,門廳里是小賣店,后邊是臥室、廚房,整個屋子顯得十分簡陋。右側房間有兩個麻將桌,姜蘭芳說她把麻將桌變成書桌了。記者在麻將桌前坐了下來,姜蘭芳很快端上了茶水,給丈夫打了電話,說西安的記者胡老師來了。她說丈夫是個孝子,到他哥哥家去看望86歲的老母親段梅英去了。記者仔細看了看擺放在麻將桌上一幅蘭草畫,還有模有樣,姜蘭芳說這是她畫的,從今年4月開始,她跟兩位畫家學畫畫,有的讀者還把她畫的蘭草裝裱掛在墻上。
姜蘭芳今年48歲,個頭不高、熱情大方、談吐流利,以經營小店為主。不到半個小時,她丈夫回來了。他叫史均理,今年53歲,1.74米的個頭,年輕時一定英俊瀟灑,在昆明當過三年兵,話雖不多,但感覺憨厚誠實,現在當地一家公司當保安,月有1200元的工資,過去常打麻將,現在很少打了。他們有一對兒女,女兒史瑤已出嫁,兒子史鵬程和兒媳侯穎在外打工。
在對姜蘭芳3個多小時的采訪中,不時有顧客來買菜買油鹽等。他們都是自己拿,切豆腐、過秤都是自個來,錢也自己放,看來村上的人都對這家店主很信任。窗臺上放著她正看的書,記者被這眼前的這一幕和她那執著的文學精神所感動。姜蘭芳夫婦多病,她做過子宮切除,眼睛也受過傷,最佳矯正視力為:左眼0.2,右眼0.1,目前嚴重的頸椎病和結石性膽囊炎正困擾著她。她經營的小賣店收入微薄,雖然房子是自己的,但周邊有40多家商鋪,臨近還有一個大超市,她這個小店有時一天也只有10來元的收入。丈夫有腰傷、腿疼毛病,干不了重活。家里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為了治病還欠了不少賬,但也得到過不少好心人的資助。
初露寫作才能
姜蘭芳的娘家在臨近的郭村。兄弟姐妹6人,過去生活都十分窘迫。她初中時就表露出寫作的才能,不僅門門功課成績優秀,作文還在《少年月刊》《少年文藝》等雜志發表。她說,學生時代因作文寫得好就曾得到許多獎勵,獎狀幾乎貼滿閨房,連父親的大木箱子都裝不下。1985年在全區學期統考中以489分的成績獲得第一名,然而,1986年她卻因家庭困難高中二年級沒上完就退學了。這變故不僅讓老師難過,同學依依不舍。
雖然輟學,姜蘭芳對知識的追求卻從未放棄。做姑娘時家里窮買不起書,許多知識都靠聽廣播獲取。她說上學時作文寫得好,就全憑聽廣播,以致向父母要嫁妝還說“啥都不要,只要一個廣播。”
1987年,姜蘭芳嫁給安谷村村民史均理。她說曾自己勸自己:既然走了務農這條路,就再別想書本和知識了,就好好做個賢妻良母吧。可是,她還是割舍不下讀書,時不時將上學時的課本拿出來翻看,盡管每看一回心里都會產生一種悲傷。
姜蘭芳喜歡聽廣播,地里干活、廚房做飯收音機從不離身。在外擺小攤或蹬三輪販菜賺取生活費用的那段日子不堪回首:她早晨4點多起床趕往蔬菜市場,晚上10點多才能回家,白天的勞作疲憊不堪,然而,每天夜半時分廣播里播的小說始終沒忘記收聽。那時候窮,家里只有一個電源插座。有天晚上,剛將收音機插頭插入,丈夫要看電視里的球賽,就為爭“電源”爭吵了起來。“我白天在菜場不能聽,晚上這個頻道信號本來就不好,我聽起來多么吃力,你還不讓……”她難過地哭求丈夫。終于,還是從廣播里斷斷續續聽完了《穆斯林的葬禮》《平凡的世界》等優秀長篇小說。一次聽到廣播里說將舉辦“如何教育子女”征文后,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想從前父親教育自己和姊妹們的事,想自己教育孩子的事。于是起身翻出了女兒沒用完的筆記本,用女兒剩下的鉛筆頭寫起來。她的思緒隨著鉛筆頭翻飛,鉛筆用完了換圓珠筆,圓珠筆沒油了再換鋼筆。筆記本落上了3種筆的印記,她竟然還將這樣的征文郵寄了出去。
一個農婦,又好多年不摸筆,寫征文是興之所至,獲獎她是不敢想的,卻不料數天后電臺來信說她寫得很感人,她的征文獲獎了。從此,姜蘭芳的筆就再也沒有放下。
寫在煙盒紙上的詩文
姜蘭芳經常在收廢品的地方翻看舊書、雜志、報紙。每當發現有自己中意的書報,她就像中了彩一樣的高興。她在廢報紙里找好文章看,尋舉辦征文的信息,埋頭寫作,而且連連獲獎,她說獲獎證書在柜子上堆成高高一摞。
寫作對一名農婦來說不是件易事,把自己關在房子里、拿筆在紙上寫來畫去,一旦讓村人知道了,就會被人認為不務正業。所以姜蘭芳偷著寫作,更不敢和人討論求教,只有干完家里地里的活回房間里躲著寫,沒有稿紙,就找來煙盒紙在背面上寫,但見有人,便立刻將煙盒和筆藏掖在褥子底下。但日積月累,她寫滿了厚厚一沓又一沓紙煙盒,一個字一個字記下生活中的苦與樂,寫著農村日新月異的變化,感悟人性光彩與陰暗的一面,遂取名《寫在煙盒紙上的詩文》。endprint
憑著多年的不懈追求,姜蘭芳在培養子女、種菜務農的同時,在文學田地里辛勤耕耘……有時腰疼得不能坐,就趴在床上寫,五部長篇小說幾乎都是熬夜一字一句地趴在床上寫完的。姜蘭芳的努力和堅持使她贏得了文壇認同,被吸收為陜西省作協會員,贏得村民的尊敬,成了村上叫得響的人物,凡村上紅白喜事,都請她寫頌辭悼文。村里人說:姜蘭芳是全國的名人,有本事、有見識。
2006年的一天晚上,睡到半夜的姜蘭芳被一陣號哭聲驚醒,她開門后發現是一位婦女在離家不遠處哭泣。這名婦女說自己被丈夫打得活不成了,準備以死了之,這使姜蘭芳萌生了要寫一本有關家庭暴力的書的念頭。
在村里男人打老婆是常事,能管住媳婦;“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是男人說自家女人的事;男人們隨時都會給女人兩下子,女人成了男人的出氣筒;兩口子打架沒人拉,被認為是家務事。
姜蘭芳花800元買了臺舊電腦,開始一個字一個字地創作家庭暴力的作品。她敲得很慢,又不會保存,往往辛苦打好的稿子,不知怎么就全部丟失了,甚至花幾個月寫了20多萬字、即將脫稿的《婚殤》在一次停電中也全部丟失。但姜蘭芳不灰心、不放棄,一次次地丟失了再打。直至她將打印好的文稿交咸陽《作家文苑》、人家問她要電子文檔時,她才明白文稿需要在電腦里保存,于是又一次趴在電腦上敲了個把月才重新錄完。后來,她就在手機上寫,光手機就摁壞了3部,有人稱她寫的是拇指文學。
愛心圓了作家夢
姜蘭芳始終沒有丟棄對文學的一腔癡愛。1998年開始創作,先后著有《殺人犯》《婚殤》《寫在煙盒紙上的詩文》《風雨殘紅》《血色女人》《農家院里的爬山虎》等作品。其中《那年,我學唱戲》獲省電臺“我與戲曲的故事”征文一等獎,《朝上拽與朝下拉》獲全國“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民有獎征文二等獎;《莊稼人的愛心情結》獲首屆金劍文學獎;由中國文聯和北京市委宣傳部發起,央視、新浪等全國15家網站聯手進行的“首屆網絡小說創作大賽”,她的《婚殤》人氣居榜首,并入圍浩然文學獎,還在陜西省廣播電視臺《小說長廊》欄目中播出。作為一個整日里在大地上鋪陳、在鍋灶旁炕頭邊書寫的農婦,其抒發情懷、關注人生的文學作品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在來之不易。
姜蘭芳成名佳作《婚殤》描述了陜西瑞河岸邊一個叫作葫蘆村的農村婦女金雁的悲劇人生。葫蘆村人因襲“打老婆是分內事”的傳統觀念。金雁嫁給了葫蘆村人賈寶后,同樣成了丈夫毆打的對象。賈寶來氣時揪住金雁的頭對著墻磕,嚴重時被打得住院,直到被打得頭顱損傷死亡。小說通過金雁的命運,控訴了把打老婆當作平常事的農村陋習的罪惡,揭露了家庭暴力給農村婦女帶來的巨大傷痛,指出家庭暴力導致家庭不和。小說以豐富鮮活的民間語言,清新流暢的文筆對關中人文地貌、鄉土風情進行了生動地描寫,似一幅幅民俗畫令人耳目一新。姜蘭芳說這部小說寫的就是以農村家暴為題材:“我曾耳聞目睹了周邊婦女遭遇家庭暴力的慘景,她們或身心受到傷害,或家庭破裂,或被打死,或自殺身亡。我寫這篇小說就是想鏟除家庭暴力的惡習,還農村婦女一個幸福和諧的人生。”
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星高度贊賞姜蘭芳的長篇小說《婚殤》,他說:“蘭芳的敘事非常流暢、生動,人物、故事很集中,讓人能一口氣讀下去。筆底下還有一股靈氣,細節豐富,很飽滿,在樸素中流露出些許華麗。”
姜蘭芳的生活在繼續、寫作在繼續,除了頗獲好評的《婚殤》,還有《農家院里的爬山虎》《姜蘭芳的散文隨筆集》兩部書已在出版中。貧病交加的農婦姜蘭芳對文學不懈的追求,并取得成功,這在常人是難以做到的。姜蘭芳在生活中不能沒有筆,她在一篇文中寫道:“我承認我無能,但我對生活的要求也不高,吃喝穿戴我都能湊合,只要餓不著就行,每月有100元到200元的收入就足夠生活費了,我就可以安心地寫作。也許能和好多作家一樣,高桌子趴著低板凳坐著,被玻璃窗透過的暖陽照著,來一次和文學的親密接觸、體驗一次寫作的高級享受——我將不再四處奔忙打工養家,瞬時的寫作靈感就不會自生自滅了。我真的想有一天能圓自己出書的夢想,我想讓文字替我結識那些崇拜但無緣相見的人想讓我的書替我跑路,去我想去卻去不了的地方!我寫的也許離文學作品相差甚遠,更不懂寫完后怎么辦。我在寫之前根本沒有考慮相關的出版規定與銷售。不過,我是用心愛著寫作的,它已經成了我生活的重要支撐。”
姜蘭芳十分感謝陜西省慈善協會為《婚殤》出版籌資,還捐錢幫她看病做手術。她很感激3000多名網友為她捐款正在出版的兩部小說,最多的捐了3000多元,最少的僅一元,不論錢多少,這都是網友們的愛心幫助她圓了文學夢。姜蘭芳說:“我從事寫作,是在追求自己人格的一種獨立,是在用對生命的探尋和追求來贏得人們對農村婦女的理解和尊重。”
臨別時,姜蘭芳的丈夫史均理做了臊子面,味道不錯,并把記者送到了公交車站。他邊走邊說,蘭芳很喜歡文學,雖然家境困難,只要她寫就繼續支持。記者也鼓勵史均理要經營好家庭,相信姜蘭芳的小說會有人看中拍成電視劇,也會有好心人幫助,日子會慢慢好起來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