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玉
河北省辛集市馬莊鄉馬莊小學木店教學點
怎樣在教學中實踐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辯證統一
劉秋玉
河北省辛集市馬莊鄉馬莊小學木店教學點
新課標認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葉圣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這樣看來,語文就是語言文字,就是工具。列寧說:“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斯大林說:“語言是工具、武器,人們利用它來互相交際,交流思想,達到互相了解。”毛澤東說:“學生學會了看書作文,那他們出校后的發展,就有了常常用得著的基礎工具了。”這就告訴我們,不但外部語言是交際工具,而且內部語言還是思維工具。語文學科既然以語言教學為主要內容,那么工具性當然是它的本質屬性了。語文的工具性,指的是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它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二是語文是學好其它所有學科的工具學科。葉圣陶先生曾經就指出:“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葉老的“工具論”把語文課程定性為基礎工具,認為語文是學習其它一切學科的工具。
語言是我們認識世界、熟悉世界、探索世界最重要的工具,是人類記錄幾千年來文明活動的載體。春耕秋收等自然規律,各門學科的積累,乃至日常生活我們都需要用到語言和文字。所以說想要學好其它學科,其前提就是要先學好語文。否則怎樣去理解各個學科的知識內容?怎么去聽懂課堂上老師的講解?如果說數學是一切現代學科的地基,那么語文則是這地基中的基石;離開了語言文字,一切學科都像離開了水的魚,無法發展和傳承。離開了語文,其他學科的知識只能成為鏡中花、水中月。只有把語文學好,提高了溝通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和他人溝通,更加容易地學習各種知識。所以,語文的工具性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課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學生為本。在當前它體現了我國素質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蓋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文化性。古今中外先進文化的豐富內涵:審美性,對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賞。發展性,發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創造性,發展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養。
教育中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教育教學中做到人文性,以人為本的觀念開展工作;二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用一些積極、向上、陽光的東西來凈化學生的心靈,讓他們的身心能夠健康地成長。如果說,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是手段,是過程的話。那么人文性則是目的,是結果。希望學生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凈化自己的心靈,實現自我的升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著語文教學地順利進行。
真正在教學中能夠做到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辯證的統一,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學工作中我們常常只重視一方而忽視另一方,無法找到其中的平衡點:一方面我們的語文教學總是課堂上照本宣科,對著教案逐字逐句地分析,課后要求學生機械地重復練習和背誦,對字詞、優美段落無休止的抄寫。而忽視了對作者寫作目的的思考,對文章人文體現的領悟。更有甚者完全束縛學生的思維,無法容忍個別思維天馬行空的學生;另一方面,大家卻忽略語文教學對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轉而生硬地灌輸人文思想。常常出現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激情四射,盡情地詮釋文章的人文思想,完全不管學生是否能夠接受,是否能夠理解。
漢語是我們的母語,不管是從自身需求,還是情感歸宿來說,我們都應該學好母語,學好語文。既要重視其工具性,熟練運用各種詞語、句式、成語、典故。又要重視其人文性,了解和傳承我國幾千年的文化內涵。所以說,我們既要得其形,又要懂其神。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學生朗讀的習慣
書讀百遍,其意自現。朗讀有助于學生加深理解課文,朗讀可以培養語感,所以課上朗讀十分重要。崔巒先生曾說過:“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朗讀是賦予文章新活力的過程,它講書面的文字轉化成有聲的語言,并附以豐富的情感。朗讀是對作品的藝術再創造,所以應該帶動學生積極朗讀,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中,反復咀嚼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培養學生語文思維方法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一個人能否成才,最關鍵的還是在于從小能否進行有效的思維力的鍛煉。縱觀世界上那些有杰出貢獻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思維力異常敏捷。
對于選入課文的教材,應探究此文章體現思維方法的獨特之處,引導學生加以體會訓練運用。例如,用發散思維去補充空白的情節,量變產生質變。實踐告訴我,學生在重復吸收課文內容的同時,會對課文產生一些深入的理解,并結合自己實際情況產生一些富有靈性的奇思妙想。教師要注意正確引導學生,讓學生在理解書本上的知識的前提下,豐富學生的課余時間,提高其各項能力。
(三)豐富課外讀物內容
課外閱讀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一些跟課程相關的課外讀物能夠增加對學校課程的學習興趣,進一步鞏固課內學到的各種知識,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大量的課外讀物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夠對課堂所學知識起到補充的作用,有助于學生健全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
(四)加強口語訓練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的工具性、人文性有機結合。融入現代教育新理念,結合本地區學校的教學實際、文化底蘊、學生素質及社會環境等因素。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根本。引導學生應用多種教學方法,既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