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露露
重慶市酉陽第一中學校
高中化學教學方法初探
周露露
重慶市酉陽第一中學校
化學作為高中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如何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了現階段高中化學教師要考慮的關鍵問題。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面臨的問題和困境,進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幾點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高中化學;教學方法;課堂教學
“實驗是最高法庭。”可見化學實驗的重要性。化學實驗是一項興趣盎然的教學活動,實驗中各種變化以及伴隨的各種現象能刺激學生的神經中樞,使學生注意力集中、觀察細致、甚至產生無盡遐想。倡導動手實驗的學習方式應突出學生的主動學習,強調圍繞定的主題進行,并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和思考。老師可變示范性教材為探究性材料、變封閉性提問為開放性課題、變終結性結論為過程性探究,努力為學生創設動手實驗的氛圍、提供動手實驗的機會、養成動手實驗的習慣、培養動手實驗的能力,讓學生在自己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等實踐活動,凸顯活動性學習的科學內涵和外在表現。
在實施高中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新教材分成必修模塊和若干選修模塊,模塊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作為化學教師,首先要弄清楚這些模塊之間的結構關系,然后再將這些內容有效地整合為完善的知識體系。化學教師在強化主干知識的同時,必須注意必修模塊與選修模塊的有機銜接,努力幫助學生在必修模塊的基礎上,建構合理的必修與選修相融合的認知結構。《化學1》、《化學2》為必修模塊,旨在保證所有高中生都達到的共同要求,它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認識常見的化學物質、學習重要的化學概念和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認識化學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響。而選修模塊是供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展需要選擇,旨在達到共同要求的基礎上,滿足學生在不同學習領域、不同科目中加深和拓寬的學習內容。在對學生的層次要求上,不同模塊的層次要求是不同的,是按照螺旋式設計的,以保證學生學習的不斷遞進。針對上述特點,在必修模塊的教學中,教師要避免將某個知識點內容挖掘得過于細致,要由原來關注細節的教學轉變成關注核心知識的教學,正確定位教學內容的深廣度,引導學生建構核心認識,形成知識結構。而在選修模塊的教學中,教師則要指導學生學會構建化學知識網絡,把一些平時看似零碎繁瑣的知識點連線結網,使學生在抽象、推理、歸納等應用過程中將化學知識結構化、系統化,從而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
要想切實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效率,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尤為重要,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減少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緊張感。首先,教師要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工作,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合理的課堂提問,給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的時間,比如在學習元素周期表時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不同族、不同周期化學元素的特性和規律,并鼓勵學生自主回答問題,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還能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素質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現代教育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開展高效的化學課堂教學。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前根據教學內容制作優質的化學教學課件,利用多媒體豐富的表現力通過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來使要講解的化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給學生多種感官上的沖擊,從而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積極性。比如在進行原電池原理的教學時,抽象的課本教學內容讓學生難以理解,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豐富的表現形式為學生動態地演示原電池放電過程中正、負兩極電子得失順序和電子、電流的運動方向等內容,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實施高中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課后反思,一堂課上完后,可與聽課的同事、班級學生共同總結教學預設和課堂實際的出入,尋找癥結所在,為下一節課的調整提供素材。更主要是反思學生在課堂出現的錯誤,課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錯誤是伴隨著學生一起成長的。一旦學生“出差錯”,也應該說是學生以不同于成人或專家的觀點或方法來解釋或解決問題,教師應重點關注這一推理的原創性。對于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師,經常要問自己,為什么學生會出現這樣的錯誤。經過教學反思,留自己之長,取他人之長,剔自己之短,擴大自己的專業和理論視野,促成自身專業化發展和個人教學風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斷成長,盡快從經驗的迷宮走向智慧的殿堂。總之,作為教師,我們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注重高中化學的教學結構,使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諸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高中化學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提高用教育理論指導和反思教育實踐的意識和能力,豐富教育思想,使我們的化學教學更趨合理和有效。
[1]王兵,高中化學教學方法,讀寫算:教師版,2015.
[2]劉衛平,淺談新課改下高中化學教學方法的轉變,成功[J],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