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與連云港聯動發展的對策研究
陳宏偉
分析了徐州和連云港聯動發展的必要性,從區域經濟發展趨勢看,兩市聯動發展非常必要,是大勢所趨,從兩市發展的現實需求看,也存在聯動發展的迫切性,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合作雙贏。但兩市聯動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缺乏聯動發展長遠規劃,體制機制還不完善,產業關聯性和互補性不足,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城市經濟帶功能還較弱;為此提出兩市聯動發展的對策建議:明確各自功能定位,促進互聯互通,推進產業聯動,進一步創新機制,突破聯動發展的障礙,提升沿東隴海線經濟帶發展水平。
聯動發展;一體化;徐州;連云港
1、區域發展大勢所趨
徐州與連云港聯動發展符合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兩市聯動發展非常必要,單憑連云港或徐州任一座城市無法取得突破性發展。經濟發展融合與聯動是區域經濟發展重要趨勢,世界多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一體化發展走勢,我國區域發展重點推進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長江經濟帶等經濟區加強融合發展,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著力打造開放型經濟,加強國際經濟合作,促進經濟聯動;國內提出“兩橫三縱”城市化格局建設構想,其中在沿東隴海線地區設想打造一個城市化帶,而徐州和連云港最具有聯動和一體化發展的條件和優勢,可以成為淮海經濟區城市群建設和一體化發展的引領者。
2、兩市發展的現實需要
徐州與連云港各有自身優勢,徐州是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江蘇重點建設的三大城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國家重要的交通樞紐,具有發展綜合物流業便利條件,制造業基礎較好,經濟實力區域最強;徐州的劣勢是沒有出海口,發展外向型經濟存在制約。連云港優勢是擁有良好的港口,多年發展開放型經濟經驗,在“一帶一路”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影響下,發展潛力較大,連云港的劣勢是經濟實力較弱,港口吞吐能力沒能有效利用,需要腹地經濟的支持。兩市通過聯動發展,發揮連云港的港口和開放優勢,結合徐州的產業和物流優勢,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徐州連云港的經濟合作開展較早,具有聯動發展經驗和基礎,二者之間也存在著開展分工合作、實現聯動發展的需求。

表1 徐州和連云港主要經濟指標比較(2016年)
數據來源:相關地區和城市《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1、缺乏聯動發展長遠規劃
徐連聯動發展還缺乏科學的發展規劃,主要是在雙方的綜合發展規劃中沒有有效對接,在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上沒有開展聯合規劃,可能出現無序建設、惡性競爭等現象,造成資源的浪費;兩市聯動發展規劃的缺失,可能造成雙方在項目推進中缺乏溝通和銜接,各自為政,不能形成有效協調、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造成項目建設的無效或進展緩慢;雙方政府為了政績,有可能競相爭項目、爭資源,造成盲目建設、重復建設,這種無序競爭和攀比發展,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不利于雙方協調發展。
2、聯動發展的體制機制還不完善
徐連聯動發展的體制機制還不完善,面臨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政壁壘等障礙,在涉及雙方城市競爭和利益分配時,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分歧,產生無效競爭和損害雙方發展利益的狀況;雖然徐連一體化發展和沿東隴海線產業帶建設提出了很多年,但雙方聯動發展機制一直沒有建立好,還缺乏完善的制度化協調組織機構,雙方雖然簽署了一些戰略合作協議,但對雙方沒有實際的約束力,導致雙方公共事務發展缺乏統籌協調,雙方的合作更多是建立在城市領導者身上,如果城市領導更換,就會造成合作停滯;許多合作都是采用合作協商會議形式,缺乏組織化的制度安排,導致雙方公共事務治理成本大大增加。
3、產業關聯性和互補性不足
徐連之間產業關聯性和互補性不足,還未實現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徐州和連云港的產業各有所側重,徐州主要發展工程機械制造業、新能源、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煤鹽化工、建材、冶金等產業;連云港則重點發展重化工、農副食品加工、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產業等,但是雙方產業在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等方面互補性不足,雙方經濟關聯性不夠,導致雙方經濟交流偏少。連云港的港口經濟一直沒能做大做強,港口競爭力與周邊上海、青島、日照等港口相比較低,沒有很好的發揮港口經濟優勢;而徐州經濟也主要依靠傳統路徑,打造工程機械和裝備制造業等,高端物流業等發展不夠,沒能向東結合連云港港口形成互補發展。
4、基礎設施還不完善
徐連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還需進一步完善,要素流通方面還存在一些瓶頸,比如沒有專有鐵路、高鐵、運河等;徐州只有內河港口,對外聯絡不夠,開展外向型經濟受到制約;而連云港港口建設與鐵路、公路、內河航運、機場等的建設不配套,一體化物流體系發展程度較低,港口發展與產業發展、園區建設、城市建設等不協調,以港口物流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發展不夠強;徐州連云港除了目前的東隴海線鐵路、連霍高速江蘇段的連接,其他一些網絡化、一體化的交通設施都還沒提上建設日程,沒有形成很好的經濟聯系。徐州的交通樞紐優勢和連云港的港口海運優勢沒能很好的結合起來聯動發展。
5、徐連之間城市經濟帶功能還較弱
徐連之間城市帶發育不健全,中小城鎮功能較弱,集聚力不夠,需要加強建設,以支持兩市之間資源的共享發展。徐州和連云港的城市輻射帶動能力都還不夠強,在兩市之間有東海、新沂和邳州三個節點城市,但三座城市的規模還偏小,實力偏弱,還無法形成成熟的經濟帶,不能大量吸引區域人口和其他經濟要素,對周邊發展還沒能形成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連云港發展較為滯后,港城聯動和港產一體化發展不足,徐州和連云港之間雖然有鐵路和高速公路連接,但兩市之間的經濟聯系還較少。
徐州與連云港聯動發展的目標是通過實施徐州與連云港聯動發展,擴大合作,加強經濟融合,促使徐連一體化交通網絡基本形成,產業聯動發展取得重大進展,聯動發展機制有效運轉,兩市經濟聯系緊密,初步形成徐連聯動發展、互利共贏新局面,在引領帶動淮海經濟區和蘇北區域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成為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區域。為此提出五點對策建議:
1、明確徐州、連云港各自在區域聯動發展中的功能定位
徐州作為蘇北和淮海經濟區規模最大、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著力建設國家重要的交通樞紐,淮海經濟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打造成區域經濟增長極,形成對連云港發展的輻射、拉動和支撐作用,成為連云港發展現代海洋經濟重要的經濟腹地;連云港處在“一帶一路”重要節點,享受江蘇沿海開發和東中西合作區建設等多重政策扶持,重點打造臨港產業和現代海洋經濟,可以成為徐州擁抱海洋經濟的重要出海口,將連云港自由貿易港區的服務功能延伸到徐州,實現資源共享。徐州和連云港通過聯動發展,做好“一帶一路”節點城市建設工作,合作創建自由貿易區。
2、促進互聯互通,實現要素更加順暢的流通
徐連互聯互通和要素流通方面還存在一些瓶頸,應該發揮連云港港口和徐州的鐵路樞紐優勢,大力推進交通設施網絡體系建設,兩市還應構筑統一的產權、資本、勞動力市場,促使各生產要素在兩地市場自由流動,優化資源的區域配置。兩市應加強綜合物流業合作發展,加強客運專線鐵路、高鐵的建設論證,推動徐連運河建設立項,同時,提升兩市與周邊城市物流服務水平,降低成本,提高物流業發展效率;兩市可以共同打造跨境電子商務業態,提升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
3、推進產業聯動,實現錯位和互補發展
徐州和連云港可以在多個層面考慮產業互補發展,從而提高彼此的競爭力和經濟實力,比如可以實現徐州的內陸物流貿易和連云港的港口經濟的互補發展,把雙方的產業鏈延長,利潤連做大。為了更好的實現聯動發展,徐州和連云港應該根據各自特色發展優勢產業,兩地政府應加強產業發展規劃與協調,統一規劃沿東隴海線的產業布局。徐州主要依托交通、制造、能源等優勢,重點發展物流、裝備制造和物聯網等產業,連云港則依托港口和開放優勢,大力發展臨海產業、港口物流等,打造現代海洋經濟。
4、進一步創新機制,突破聯動發展的障礙
為了更好地促進徐州、連云港的聯動發展,在合作機制方面需進行創新,建立更加行之有效的組織協調機制。建議設立徐州、連云港聯動發展市長聯席會議、城市聯盟等跨地區、跨部門的工作協調機構和專項議事制度等協調機制,消除各種現實的障礙,打破貿易壁壘和地方保護。優化徐州和連云港兩市的發展規劃,在區域發展上進行良性互動和有效對接,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統籌合作,建立聯合工作委員會。
5、提升沿東隴海線經濟帶發展水平
促進沿東隴海線經濟帶的經濟崛起,實現由“產業帶”、“交通帶”向“經濟帶”的轉型。在徐州與連云港兩個城市之間培養新的發展極,改變該地區經濟發展的“洼地”現狀,提升沿東隴海線經濟帶空間載體,發揮沿東隴海線經濟帶的集聚作用。重視沿線中小城市的建設,優化沿線產業布局,提升邳州、新沂和東海縣的經濟實力,打造沿線有影響力的核心城市,增強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力。
(江蘇師范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江蘇 徐州 221009)
[1] 陳宏偉.蘇北地區集聚高層次人才長效機制研究[J].經濟論壇,2016(8):26-28.
[2] 古龍高,古璇.提升沿東隴海線經濟帶發展水平探討[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5):6-10.
[3] 陳宏偉.我國沿海發達省份創新能力測算比較[J].科技與經濟,2016(10):25-29.
[4] 孫穎.“一帶一路”背景下徐連發展及合作路徑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6(20):15-17.
[5] 薛繼坤,張斕.“一帶一路”戰略中徐州連云港同城化研究[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9):5-8.
[6] 柏程豫.鄭州-洛陽雙城聯動發展研究[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79-82.
[7] 孫勤,管中慧.徐州與連云港城市競爭力比較研究[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5):15-20.
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加快蘇北發展對策研究”(13JDB013);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項目“我國沿海發達省份經濟增長質量測評與比較分析”(11YJC79 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