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供應鏈壓力下企業社會責任的價值驅動分析
——基于江蘇省中小企業的實證研究
黃湘萌
本文以江蘇省中小企業為研究對象,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探索我國中小企業在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中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價值驅動機制,引導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理解基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企業社會責任,進一步重視有效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全面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綠色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價值驅動;實證研究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社會生產力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全球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各種資源日趨枯竭,同時,員工勞動條件保護、環境保護、消費者保護等方面不斷引發的社會問題也使企業不得不面對自己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已使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成為了企業間最大的競爭。隨著供應鏈體系的發展,在企業運營與供應鏈管理中引入對資源效率和環境因素的考量,把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納入經營評價體系,綠色供應鏈正是在傳統供應鏈模式下綜合考慮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對提高企業競爭力、緩解環境惡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國外學者在供應鏈視角下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Carter和Jennings研究了全球供應鏈中采購商與供應商之間企業社會責任的行為規則及這種規則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安全作用[1]。Cruz認為相較于靜態供應鏈,動態供應鏈網絡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更具保障作用[2]。Choi和Hong經過分析得出了社會監督、公共輿論力量對企業基于供應鏈系統履行社會責任具有動力作用[3]。Levis則指出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已經把在供應鏈上推行企業社會責任作為其戰略采購和管理的重要內容,以保證自身的競爭優勢[4]。還有一些學者細化了供應鏈上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在提出了物流社會責任的概念后,Ciliberti,Pontrandolfo和Scozzi還研究了物流社會責任實踐活動所包含的內容[5];Boyd,Spekman,Kamauff和Werhane則認為供應鏈上的采購商在實施采購計劃時應要求其供應商就勞工和環境等內容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6]。
相對于西方國家,國內學者對基于供應鏈的企業社會責任研究較晚一些。以供應鏈上牛鞭效應理論為基礎,梁曉輝提出了社會責任鏈的概念,并倡導政府制定企業社會責任標準以減少我國企業的國際貿易壁壘[7]。更多的研究則關注了供應鏈視角下企業踐行社會責任的動力。陶菁和顧慶良認為政府作為供應鏈的外部影響力,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強制性要求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最重要的驅動力[8]。尹玨林認為國際經驗、冗余資源對企業社會責任有促進作用,而高層領導的倫理承諾則是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根本動力[9]。田虹和姜雨峰提出制度壓力、利益相關者壓力和領導道德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主要影響因素[10]。
現有文獻主要關注大型企業特別是上市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的機制驅動力,而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有兩個特點,一是中小企業在供應鏈鏈條中往往同時扮演著購買者和供應者的雙重角色,因此對供應鏈上的社會責任的承擔和有效傳遞與擴散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是踐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主力軍;而是受資源條件、人員素質、經營理念、治理結構、社會影響力等因素的制約,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和履責能力普遍不夠,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普遍薄弱,進而導致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問題普遍較重。因此,中小企業在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踐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價值驅動力越來越成為社會和行業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以江蘇省中小企業為研究對象,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探索我國中小企業在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中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價值驅動機制,引導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理解基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企業社會責任,從而進一步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有效履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依托于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以及2017年校級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組成員于2017年5月至8月間,對南京、徐州、淮安、連云港、揚州、泰州、蘇州、無錫、常州和南通的一些中小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此次調研共發放企業問卷220份,收回212份,其中有效問卷199份,有效回收率為90.5%。
用統計軟件SPSS對問卷內容進行因子分析,得出KMO和Bartlett的檢驗結果分別為:KMO統計量為0.811及Bartlett球形檢驗的p值為0.000,這說明統計數據可以有效地進行因子分析。
根據正交旋轉因子分析的結果,提取中小企業社會責任驅動力五個,分別是政策法規驅動力、利益相關者驅動力、社會價值觀驅動力、經濟利益驅動力和企業家價值觀驅動力;而這五個驅動力總的說來又可以看作來自兩個方面——來自企業外部的壓力和來自企業內部的動力,據此構建企業社會責任的價值驅動模型如圖1。

圖1 中小企業社會責任驅動力模型
綠色供應鏈管理就是在供應鏈管理中綜合考慮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提高供應鏈上企業的品牌聲譽、員工忠誠和消費者認同,因此基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企業績效可以用經濟績效、環境績效和社會績效來衡量。本研究將企業績效作為被解釋變量,將企業所出的不同產業——產品行業還是服務行業作為控制變量,可能的社會責任驅動力作為解釋變量,在此基礎上提出本研究的假設如下:
1.被解釋變量:企業績效(EP)
用德而菲法得出環境績效、經濟績效和社會績效的權重分別是40%,35%和25%,用加權得出企業績效的綜合水平。本研究關注的是能夠促使企業績效得以提升的社會責任驅動因素,企業績效體現企業實踐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環境績效、經濟績效和社會績效的總和。
2.控制變量:企業所在產業——產品行業或服務行業。
處于不同產業的企業其企業績效不同,基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社會責任驅動力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也不同,所以結合企業所在產業,針對樣本中小企業,研究企業績效的增長與哪些社會責任驅動因子有關。
3.解釋變量:基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社會責任驅動力
(1)政策法規驅動力(P)
政策法規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驅動主要體現在國家和地方政府頒布的有關綠色及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法規的要求。對于許多中小企業而言,它們在法律法規和各級政府各種法規的要求下實踐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各種措施,政策法規的支持有利于企業績效的提升。因此提出:
假設1:政策法規驅動力與家企業績效增長正相關。
(2)利益相關者驅動力(S)
利益相關者驅動在供應鏈上主要體現為上下游供應商、消費者、員工等的利益;利益相關者利益與企業績效密切相關,而企業績效的目標是將企業價值最大化。因此提出:
假設2:利益相關者驅動力與企業績效增長正相關。
(3)社會價值觀驅動力(SV)
各種社會團體、行業協會的環境要求的提高以及社會整體環境意識的提升,給中小企業施加了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和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壓力,進而促進中小企業品牌及形象的提升,雖可能會在短期影響其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但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會提高,從而提升企業的整體績效。因此假設:
假設3:社會價值觀驅動力與企業績效增長正相關。
(4)經濟利益驅動力(E)
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形成積極的企業形象,通過促進長期績效及市場影響力的提升來促進企業經濟利益的增加。對于中小企業而言,企業經濟利益驅動力會幫助企業提升績效。因此假設:
假設4:經濟利益驅動力與企業績效增長正相關。
(5)企業家價值觀驅動力(EV)
企業家的內在社會責任意識可以促進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履行社會責任;企業家積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可以幫助企業獲得相關利益。因此提出:
假設5:企業家價值觀驅動力與企業績效增長正相。
本文運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采用回歸分析,討論企業社會責任驅動力因子與企業績效提升的關系,提出社會責任價值驅動因素,回歸檢驗模型為:
EPi=a0+a1×Pi+a2×Si+a3×SVi+a4×Ei+a5×EVi+ε
(一)產品行業企業的社會責任價值驅動
從模型的擬合優度檢驗表(表1)以及方差分析表(表2)可以看出,產品行業模型的顯著性顯著。從方差分析表可以看出,F=4.472,p=0.004lt;0.05,所以回歸結果顯著。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表3),政策法規驅動力對企業績效具有顯著的影響,回歸系數為0.112,P=0.016lt;0.05,即當政策法規驅動力越大時,企業績效可能越好。利益相關者驅動力對企業績效具有顯著的影響,回歸系數為0.132,P=0.009lt;0.05,即,當利益相關者驅動力越大時,企業績效可能越好。社會價值觀驅動力對企業績效具有顯著的影響,回歸系數為0.226,Plt;0.001,即,當社會價值觀驅動力越大時,企業績效可能越好。經濟利益驅動力對企業績效具有顯著的影響,回歸系數為0.140,P=0.003lt;0.05,即,當經濟利益驅動力越大時,企業績效可能越好。企業家價值觀驅動力對企業績效具有顯著的影響,回歸系數為0.115,P=0.001lt;0.05,即,當企業家價值觀驅動力越大時,企業績效可能越好。

表1 產品行業回歸模型擬合優度

表2 產品行業方差分析結果
注:*plt;0.05,**plt;0.01,***plt;0.001。

表3 不同社會責任驅動力對企業績效簡單線性回歸分析表
注:*plt;0.05,**plt;0.01,***plt;0.001。
從回歸方程系數表中體特征,找到企業最重得出產品行業企業的企業績效與企業社會責任驅動因子間的回歸方程為:
EP1=14.083+0.112×P1+0.132×S1+0.226×SV1+0.140×E1+0.115×EV1+ε
從方程中的回歸系數可以看出,政策法規驅動力、利益相關者驅動力、社會價值觀驅動力、經濟利益驅動力和企業家價值觀驅動力的回歸結果與前文所提的假設相符。對于產品行業企業來說,這五個驅動力都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實踐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驅動因子。
(二)服務行業企業的社會責任價值驅動
從模型的擬合優度檢驗表(表4)以及方差分析表(表5)可以看出,服務行業模型的顯著性顯著。從方差分析表可以看出,F=2.787,p=0.02lt;0.05,所以回歸結果顯著。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表6),政策法規驅動力對企業績效具有顯著的影響,回歸系數為0.173,Plt;0.001,即當政策法規驅動力越大時,企業績效可能越好。利益相關者驅動力對企業績效具有顯著的影響,回歸系數為0.130,P=0.03lt;0.05,即,當利益相關者驅動力越大時,企業績效可能越好。社會價值觀驅動力對企業績效不具有顯著的影響,回歸系數為0.146,P=0.124gt;0.05。經濟利益驅動力對企業績效具有顯著的影響,回歸系數為0.097,P=0.01lt;0.05,即,當經濟利益驅動力越大時,企業績效可能越好。企業家價值觀驅動力對企業績效具有顯著的影響,回歸系數為0.106,P=0.009lt;0.05,即,當企業家價值觀驅動力越大時,企業績效可能越好。

表4 服務行業回歸模型擬合優度

表5 服務行業方差分析結果

表6 不同社會責任驅動力對企業績效簡單線性回歸分析表
注:*plt;0.05,**plt;0.01,***plt;0.001。
從回歸方程系數表中得出服務行業企業的企業績效與企業社會責任驅動因子間的回歸方程為:
EP2=13.168+0.173×P21+0.130×S2+0.146×SV2+0.097×E2+0.106×EV2+ε
從方程中的回歸系數可以看出,政策法規驅動力、利益相關者驅動力、社會價值觀驅動力、經濟利益驅動力和企業家價值觀驅動力的回歸結果與前文所提的假設相符。因此,對于服務行業企業來說,這五個驅動力也都可以作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實踐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驅動因子。
本文基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來分析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價值驅動,采集江蘇省內10個城市的近200家中小企業的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首先采用因子分析,得出了企業社會責任驅動的五個因子,分別是政策法規驅動力、利益相關者驅動力、社會價值觀驅動力、經濟利益驅動力和企業家價值觀驅動力;進而以產業類別作為控制變量,研究產品行業企業和服務行業企業在綠色供應鏈管理過程中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驅動因子。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不管是產品行業企業還是服務行業企業的基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社會責任履行都受到這五個驅動力的影響,且為正相關關系。結合回歸系數與p值分析,與服務行業企業相比,產品行業企業受這五個驅動力的影響要更大一些,可能的原因有:目前國際及各級政府頒布的政策法規的內容更偏向產品行業企業,產品行業企業的供應鏈涉及環境管理的內容相對更多以及當下社會團體、行業協會和社會整體觀念對企業產品制造和安全生產等方面關注度的日益提高等。因此,產品行業企業應該認清這一社會現實,結合企業自身情況,分析更利于本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實踐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驅動力并不斷進取。
同時,從結果也可以看出,不同價值驅動因素對于企業績效提升的影響也不同。對于產品企業來說,目前最重要的驅動因子是社會價值驅動力,說明制造企業應該更多地關注社會團體和個人以及行業協會在綠色供應鏈管理或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而服務行業企業當前最重要的價值驅動因子是政策法規驅動力,即國家和各級政府頒布的各項法律法規和優惠扶持政策。因此,中小企業要結合自身不同的行業特點及個體特征,找到企業最重要的價值驅動因子,才能更好地提升企業績效。
(常熟理工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1] Carter,C.R.and Jennings,M.M.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 [J].Transportation Research,2002,38(1):37-52.
[2] Cruz.J.M.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approach [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9,48:224-236.
[3] Choi,S.and Hong,Y.Netizens’ evaluat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ontent analysis of CSR news stories and online readers’ comments [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09,2:147-149.
[4] Levis,J.Adop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des by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7,17(1):50-55.
[5] Ciliberti,F.,Pontrandolfo,P and Scozzi,B.Logistics social responsibility:Standard adoption and practices in Italian compani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3(1):88-106.
[6] Boyd,D.E.,Spekman,R.E.,Kamauff,J.W.and Werhane,P.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global supply chains:A procedural justice perspective [J].Long Range Planning,2007,40(3):341-356.
[7] 梁曉輝.改進模式促進責任履行:國際供應鏈采購模式對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表現的影響[J].WTO經濟導刊,2009,(2):61-62.
[8] 陶菁,顧慶良.基于供應鏈視角的企業社會責任[J].求索,2009,5:8-10.
[9] 尹玨林.中國企業履責動因機制實證研究[J].管理學報,2012,9(11):1679-1688.
[10] 田虹,姜雨峰.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動力機制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4,29(6):65-74.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 編號:2017SJB1388,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