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經濟增長方式影響因素研究
武振楠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城市,呈現出以高資源消耗、小農生產和粗放式發展等特點。在我國新農村建設大背景下,實施城鎮化戰略,推進我國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農村地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農村;經濟增長方式;影響因素
我國新農村的現代化建設離不開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變革,這種變革標志著一改往日依靠竭盡資源、破壞環境實現的經濟增長,而是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變革能夠促使農民享受到更多更方便的公共服務,能夠有效整合生產資源,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本文對于我國農村經濟增長方式影響因素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本研究有助于豐富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對于保障農民權益,促進農村經濟新發展、提升農村市場服務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整體而言,我國的農村經濟整體發展層次不高,產業結構很不協調,突出表現在:
第一產業的發展不精、不強。農業作為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基礎,整體發展水平較低。除了個別的農村近郊建設城郊村、城中村之外,目前我國的大部分農村地區還是傳統的管理體制。農業發展水平較低,政策利用較少,種植模式粗放低效。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在自家的一畝三分田上勞作,機械利用率很低,先進的生產技術運用基本空白。盡管伴隨著我國農村地區的財稅改革,部分農村土地實現流轉,并在政府的指引下很多鄉鎮采取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方式運作,但整體來看,這更多的是農業生產規模的提升,產業發展層次還比較低。
第二產業的發展集約度低、能耗高。為了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和鄉鎮業績,很多鄉政府將工廠引進農村地區,建設工業園區。政府在這樣的發展模式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諸如提供稅收優惠政策、進行農民素質培訓等。工業園區的建設增加了農民就業機會,拉動地方經濟增長。但由于我國目前的大部分工業企業科技含量不高,能源消耗量高,污水、污染空氣、廢棄料等不能正當處理,給新農村建設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污染了農村環境。顯然,也不是良性經濟發展所需要。
第三產業的發展層次低、規模小。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能夠將經濟發展推向更高較高的層次。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的市場經濟發展情況看,可以說第三產業遠遠還未發展起來。很多偏遠地區甚至一個村連一個小超市或者便利店都沒有。即使有,也只是一些生活日用品的零售,離真正意義上的第三產業,還非常之遠。
綜上研究,我國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產業結構、農村發展環境、管理體制、科技動力等方面。

表1 我國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影響因指標體系
構造判斷矩陣。以U表示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ui、uj(i,j=1,2,…,n)表示因素。uij表示ui對uj的相對重要性數值。
根據上述矩陣和公式Pu=λmaxu求出其最大特征根λmax所對應的特征向量w。所求特征向量w經歸一化,即為各評價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也就是權重分配。通過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檢驗使用公式:
CR=CI/RI;CI=(λmax-n)/(n -1)
1-13階的判斷矩陣的RI值參見表2。

表2 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值
代入n=3,RI=0.65,λmax=3.0899得CR=0.0890lt;0.1。表明判斷矩陣式P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因此U=(U1,U2,U3)的各個分量可以作為U←{u1,u2,u3}的權重系數計算如下。

表3 我國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影響因指標體系
綜上研究,我國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影響因指標權重如下,可見產業結構是影響我國農村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科技動力次之,管理體系的影響處于最末。
第一,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我國農村經濟增長轉變的首要的影響因素。我國各級地方政府在發展農村地方經濟時,對于第一產業的發展應該采取規模種植和規模養殖的渠道,積極應用先進科技成果,采取機械化管理;第二產業的發展,政府應切實加強對產業集群發展的引導和調控,按“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向高新技術、深加工、環保型產業轉型,通過推行“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非線性增長模式,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第三產業的發展,各級地方政府應著力與農村信息化和現代化的建設,只有保障了基礎發展設施,第三產業才能在農村生根發芽。
第二,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我國各級政府應加快構建新型農業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業經營體制,以農戶家庭經營為主體,形成完善的農業經營體制框架。第二,創新現代化的農業經營方式,引入現代生產要素,使農業經營主體逐步向企業化經營主體轉變,促進生產經營的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集約化等水平逐步提高。第三,實現科學有效的農業組織形式。在科學分工、密切協作基礎上,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增強引入現代科技裝備的內在動力和能力,促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發展和完善。
第三,加快科學技術的應用
網絡平臺的完善和家庭上網工程的實現,使 PC 機成為農村經濟聯系終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應積極促進“農超對接”、“網絡服務”、“網絡家政”、“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等社會服務行業的興起、行業項目的增加和勞動力轉移,實現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包含信息化技術對農民的改造工程在內,培養會經營、懂技術、有文化的“新農民”。
第四,引導完善社區組織架構
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優化和改革不僅應在生產力的發展上做文章,相應的配套服務措施也應該一并跟上。我國鄉村傳統的經濟管理體制較為低效,鄉干部在決策上也較為獨斷,民主性和公開性不夠,不利于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建設農村新型社區是發展我國農村經濟的有力組織保障,既能構建一種新的生活空間,也能整合資源,突破各種資源和環境條件的制約。因此,如何完善和優化社區組織架構,建議壯大農村經營主體,有效整合生產資源成為農村社區建設和發展的內在的必然要求。
農村社區的經濟要穩健發展,就應當正確處理好村民自治與政府引導的關系;社區與企業的關系;黨支部、村委會干部與企業管理者之間的關系。
農村經濟的發展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礎地位。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農村管理體制和財稅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我國農村經濟穩健發展,取得一系列卓著的發展成果。但總體上看,我國農村發展普遍存在農產品質量較低,產業結構失調,農村發展環境不健全等問題。甚至基層鄉村組織結構欠缺,對農民的有效引導相對缺乏等,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著我國現代化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式的變革。在此背景下,我國各級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經濟投入力度,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和完善農村產業發展環境和組織管理結構,給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活力,促進我國農村經濟全面持續健康的發展。
(天津金信集團,天津 300381)
[1] Kanbur Ravi.,Zhang Xiaobo.,Fifty Year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a Journey through Central Planning,Reform and Openness [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5.9(1):87-106.
[2] Panayotou T.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ive hoods in the Third World.2015.
[3] 徐希燕主編,農村發展經濟學[M].華文出版社,2005.
[4] 常麗峰.農村經濟發展轉變的意義和方式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3).
[5] 邵慰.經濟發展方式的全面轉型:基于政府行為的視角[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09).
[6] 崔丹.淺析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J].商場現代化.2014(19).
[7] 楊雪鋒.經濟增長方式轉型:范式困境與破解路徑[J].學術月刊.2013(08).
[8] 葉蜀君,張暢.構建適應農村經濟轉型發展的金融體系[J].中國農村金融.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