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亨霞
重慶市酉陽第一中學校
高中化學教學方法淺析
童亨霞
重慶市酉陽第一中學校
在傳統的高中化學教學模式中,教師一味地在講臺上面講,學生一味地坐在下面聽,使得這個神圣的傳授知識的過程變得枯燥乏味,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進度。在新課程的教學標準中,提出了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高中化學;學習興趣;教學方法
高中化學概念是整個化學知識的基礎,充分掌握概念是學習化學知識的精髓。只有讓學生清楚準確的理解化學基本概念理論,才能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物質及其變化規律。高中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化學知識,他們對實驗現象充滿了興趣,求知欲比較旺盛,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觀察豐富多彩的實驗現象上。而化學概念由于抽象難懂,一些描述性材料枯燥乏味,學生往往會把學習化學概念視為畏途,并會錯誤的認為化學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
在中學階段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知識中,氧化還原反應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于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中學化學中要學習許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凡涉及元素價態變化的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使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是學好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的基礎。只有讓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們理解這些反應的實質。如何使概念理論的教學更加貼近學生,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本人針對氧化還原反應這一節的第一課時的教學,嘗試對概念課教學的初步探究。
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要強調以人為本,考慮到學生是否能夠可持續性地發展。鼓勵學生通過積極的嘗試,自我探究,自我發現和主動實踐,集體學習方針,使學生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本節課是一節新授課,采用探究式,小組合作,發散思維,聯想,任務型語言教學的交融方式,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進行自主學習。因此,對概念新授課的教學設計,我個人遵從了一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確定教學的知識脈絡,學生學習的認知脈絡
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認為,對學習內容較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是通過學生主動建構來達到的,而不是通過教師向學生傳播信息獲得的。學習者在—定的情景下學習,或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的有關經驗同化新知識或通過“順應”、改造、重組原有的認知結構來同化新知識,理解、掌握學習內容,達到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此,教學設計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利用各種資源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強調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基于上述理論,化學學習是建構性的,學生是化學科學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化學教學設計的目標在于通過對各種過程和資源的設計支撐學生的建構活動。因此,可以按照以下思路進行概念理論教學的教學設計:首先分析教學內容的知識線索,確定教學的知識脈絡;分析學生的已有概念與科學概念間的差異,確定教學過程中學塵的認知脈絡。
通過對課標、教材的研讀,整理出“氧化還原反應”第一課時內容的知識脈絡:學生通過對初中化學的學習,已經知道了化學反應的四種基本反應類型,并通過學習H2還原CuO這個反應認識了CuO被H2所還原,發生還原反應這一知識,具備了初步的氧化還原反應知識。因此,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我設計了本課教學中學生認知的“五步”。
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將“回顧四種基本反應-寫出生成CO2的四個不同類型反應”作為學生認知的第一步,目的是為了“溫故”。利用部分學生會書寫出Fe2O3+3CO=2Fe+3CO2這一反應,評價是否屬于四種基本反應類型,引出認知的第二步“化學反應分類標準”。
通過上面的整理,自然有學生認為“氧化與還原同時發生,對立統一”、“從得失氧的角度可以判斷反應是否為氧化還原反應”。針對這一觀點,利用C+O2=CO2
這個反應的判斷,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突破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建立更加科學的概念,即:“從得失氧的角度判斷氧化還原反應仍不能反映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然后,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認知第四步“從化合價升降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最后通過練習跟討論,總結出認知第五步“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反應類型的關系”。上述對學生的認知脈絡的分析可以用以下流程圖表示:
(二)巧妙設計建構概念的問題線索,提供合適的素材作為學生解決問題的證據,激發學生質疑,求知的技能
心理學認為:激發是使個體在某種內部和外部刺激的影響下,始終維持興奮狀態的心理過程。質疑即提出疑難問題。激發學生質疑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可以啟發思維、發展智力;可以反饋評價,調控教師的教學;也可以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擴大思維廣度,提高思維層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萊·P·貝德福特所說:“你一天可以為學生上一課。但是如果你用激發好奇心教他學習,他終生都會不斷地學習”。
[1]徐兵,高中化學教學方法淺談[J],讀寫算:上下旬,2015.
[2]徐萬秋,新課標下優化高中化學教學方法淺談[J],速讀旬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