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洪曄
河北省永清縣別古莊鎮中學
初中數學教學模式的探討
范洪曄
河北省永清縣別古莊鎮中學
本文結合初中數學學科的教學實際,依據因材施教教學原則和構建主義,構建了課堂教學從傳統的集中教學的內容方面,轉變到數學的過程方面,其核心是給學生提供機會、創造機會,通過“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解釋、應用、拓展”的學習過程。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發現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問題情境;教學模式;解釋;應用;拓展
課堂教學從傳統的集中教學的內容方面,轉變到數學的過程方面,其核心是給學生提供機會、創造機會,通過“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解釋、應用、拓展”的學習過程。教學時,教師應善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機會,努力改變傳統的單一的學習方式,即從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實踐的學習方式轉變,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相應的思想與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數學知識有著嚴密的邏輯性與高度的抽象性,許多抽象的數學知識都是基于一定的情境而構建與發展的。圍繞《新教材》教學目標,創設使學生對自然界與社會中的現象有好奇心、感到真實、新奇、有趣味的操作活動的情境,滿足學生好奇好動的心里要求。如豐富的圖形世界,有趣的七巧板,教育儲蓄,打折銷售等等數學問題的學習,使數學基礎知識都鑲嵌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例如在講授《有理數的乘方》一課時,可拿一張紙進入課堂說“這張紙厚約0.1毫米,現在對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對折30次,請同學們估計一下厚度為多少?”學生紛紛做出估計,有的說30毫米,有的說60毫米,膽子大一點的說10米。師說“經過計算,這厚度將超過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同學們都驚訝不已,紛紛要求教會計算方法。全班同學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和諧,教學效果良好。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分學段目標發展性領域中要求:學生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可見,學生學習數學,就應當從小培養生活、生產實際中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帶著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去理解、去構建、走進數學活動。讓學生依據情境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和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建構不同的數學模型,然后進行交流。如在《可能還是確定》一節中,當提出“拋出的球會下落?”是確定事件還是不確定事件?學生的回答有三種:(1)、確定事件中的必然事件,因為地球有吸引力;(2)、不確定事件,如氫氣球會上升;(3)、不確定事件,當速度大于每秒7.9千米時,也可以不下落。每次下課鈴聲一響,學生總怨時間過得太快,學習的興趣愈來愈濃。
解決數學問題時,一方面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要讓每個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都有自己對問題的理解,使他們體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另一方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分組開展討論、交流,然后由各小組代表進行匯報。這樣由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學生獲取教科書中未能表達的知識層面。
如在“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課堂練習這一環節里,學生練習:可安排四位學生在黑板上解題,然后再讓四個學生上來批改。其中一個學生的做法被批改為錯誤,他的做法是:
由①的5x=y+3③
把③代入②得y+3=11-y
∴2y=8
∴y=4
把y=4代入①
∴得5x=7
我問:“為什么認為他的解法有錯誤?”該學生答:“因為老師講的代入方法不是這樣的,他沒有按老師的方法做”。我說:“但他的結論與其他的同學是一樣的呀!”該學生答不出。我趁機表揚解題的同學:“他的解法非常正確,是一種創新的解法!他能夠不滿足于老師所講的方法,自己探索出一種新的方法解決問題,這就是一種創新的能力。同學們應多動腦筋,多向這位同學學習,從更多方面去開拓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民主平等的教學氣氛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解決數學問題后,學生已掌握了獲取新知識的方法,但重要的一點是如何讓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讓數學走進生活的現實中去,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進一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用數學不是單純地做練習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走向社會,搜集和整理有關信息,并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拓展數學問題,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發現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數學教學模式與學生的能力培養關系密切。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摸索并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將是筆者今后教學實踐和研究的主要領域和主攻方向,同時希望得到專家和同行們的指導。
[1]曹一鳴:教學模式研究綜述[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