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濟華
摘 要:以五色糯米飯為代表壯泰族群的飲食民俗,在不同的地區和民族分布下卻有著相同和相似的美食傳說。五色糯米飯都有著類似的制作過程,以及對食材的養生考究。同樣,五色糯米飯也有著作為食品、祭品、禮品等的信仰價值,以及凸顯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認同價值。
關鍵詞:壯泰族群;五色糯米飯;民俗學;飲食民俗
飲食是人類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生存、改造和提升身體素質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飲食習慣的形成和發展主要由所處的環境、歷史、經濟、政治與文化等諸多因素所決定。因此,食品就是在這樣的飲食習慣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五色糯米飯就是在此種情況下出現并得以受到民族的認同與傳播的。本文將對有五色糯米飯飲食民俗的民族及分布、來歷的傳說、制作過程等進行敘述,分析五色糯米飯飲食民俗的價值體現。
一、五色糯米飯的民族及分布
五色糯米飯,又稱“五色飯”“五色糯飯”“黑糯飯”“黃花飯”“烏米飯”“花米飯”“青精飯”“花糯米飯”等,因糯米飯呈黑、紅、黃、紫、白五種顏色而得名。
五色糯米飯是“廣西壯族、瑤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彝族及部分漢族群眾普遍愛好的傳統食品,一般多在節慶時才做,如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及毛南族的分龍節、彝族的跳公節等”[1]。此飯還有“花糯米飯”之別名,即其顏色不限于五種,少可三種,多可十數種。“有些民族(如布依族)三月三日食三色糯米飯,四月八日食四色糯米飯,五月五日食五色糯米飯”[2]。中國壯侗語族的壯、傣、布依、侗、仫佬、毛南、水與黎等8個民族在內的壯泰族群“包括越南的岱、儂、泰、泐等10個民族,老撾的佬、泰、泐等5個民族,泰國的泰、佬兩個民族,緬甸的撣族,印度阿薩姆邦的阿洪人,共6個國家的27個民族”[3],同根同源,在飲食上也有相同相似之處,其中就有與五色糯米飯相同相似的彩色糯米飯(或是兩色、三色、五色、七色,甚至有十二色),以五色為主。
由此,在五色糯米飯的飲食民俗上有著相同相似的,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廣西、廣東、海南、云南以及貴州等地的壯、傣、布依、侗、仫佬、毛南、水與黎等少數民族的地區,以及國外屬于壯泰族群的越南、老撾、泰國、緬甸等國的岱、儂、泰、泐、佬和撣等民族地區。
二、五色糯米飯形成的傳說
關于五色糯米飯的來歷,相關的少數民族都有著關于五色糯米飯的傳說,現在以筆者在南寧、忻城、崇左、平果等地進行社會考察時聽到的幾種傳說為例,以供進一步解讀。
第一種傳說:相傳,有個名叫韋阿桂的壯族人在朝廷當官,由于剛正不阿且十分關心百姓尤其是壯族百姓的疾苦,經常在災荒時用自己的俸祿和爭取來的救災物資救濟災民和貧苦百姓,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和尊敬,收獲了民心。這使皇上非常擔心便設計了陷阱,對韋阿桂進行誣陷,并下令逮捕韋阿桂。韋阿桂逃回壯鄉,皇上派兵捉拿,壯族人民連夜將他藏匿在山上的楓樹林里,軍隊連夜圍住山林,讓韋阿桂出來,然而韋阿桂藏匿不出。于是,軍隊放火燒山,一直燒到第二天清晨,發現韋阿桂的遺體靠在一顆大楓樹的樹干上,壯族鄉親看到之后含淚將韋阿桂葬在這棵大楓樹的旁邊,用壯族人民最喜愛的糯米飯和祭祀用的酒等來祭奠,這時老天爺從別處吹來了楓葉、紅蘭草、黃梔子、紫番藤等,掉在糯米飯上,壯族鄉親看到之后,分別拿回去進行熬制取汁,淋在糯米飯上,呈現了黑、紅、黃、藍等顏色,沒有淋到的糯米飯則為白色,當天正是三月初三。村民吃了這五色糯米飯之后,無災無病,五谷豐登,以為這是韋阿桂的亡魂保佑所致。從那以后每年的三月三,都會蒸煮五色糯米飯,祭祀韋阿桂和壯族先民亡靈,并且會唱山歌紀念韋阿桂。
第二種傳說:相傳在壯鄉有一老阿婆為了維護壯族百姓的利益,被土司懷恨在心,設計陷害了這老阿婆,被抓后投入牢中。壯族百姓自發為老阿婆送飯送菜,但是都被土司阻止并搶走了飯菜。土司只允許老阿婆的子孫到牢中與老阿婆見面,于是老阿婆告訴她的子孫說,將楓葉、紅藍草、梔子、紫番藤等分別熬汁浸泡糯米,煮成黑、紅、黃、紫和白五色的糯米飯。這次老阿婆的子孫帶著五色糯米飯去探監,依然被土司阻止,只是當土司看到了這又黑又紅又黃又紫又白的糯米飯時,以為是臟東西,允許帶入牢中,老阿婆吃了五色糯米飯后,得以活命,身體逐漸好轉。由于壯族老百姓的團結抗爭,直到四月初八,土司被迫無罪釋放了老阿婆。為了紀念老阿婆的功績和慶祝這一天,后來每年的四月初八,壯族人民都蒸煮五色糯米飯用來祭祀和食用。
第三種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個壯族青年叫特儂,他非常孝順,父親早已過世,而母親因病癱瘓在床,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他每次干活都背上母親同去,且帶上一團糯米飯以便母親餓的時候隨時可以吃。然而,每一次都吃糯米飯,母親也感到口感不好。有一次,特儂在想著如何變換糯米飯不同的口感時,隨手扯了身邊的楓葉,不自覺地搓著楓葉,接著拿起了糯米飯,正想吃,突然看到原來扯著楓葉的手抓著的地方變成了黑色,但是不舍得丟掉那團糯米飯,就嘗了一口,發現變成了黑色的那點糯米飯口感不錯,于是靈機一動,采集了一些嫩的楓葉拿回家,搗爛后熬汁,再將糯米放到楓葉汁中浸泡,第二天撈起糯米蒸煮,便成了黑色糯米飯。這天正是三月初三,特儂繼續背上母親到田里干活,母親吃了黑色糯米飯,既不口干,也不膩,又香又甜。而特儂吃了黑色糯米飯后,覺得渾身充滿力量,干活更加賣力,收獲更多,也過上了五谷豐登的生活。后來,壯族鄉親們學著特儂,做黑色糯米飯,由于各種巧合逐漸做成了紅色、紫色、黃色糯米飯,隨著時間的推移演變成了如今的五色糯米飯。
雖然以上三種傳說以壯族人民為角色,實際上在其他少數民族的傳說中同樣也有類似的傳說,只是把壯族換成了其他的少數民族名稱,此外,還有《寶蓮燈的青精飯》《白龍和鳳香的愛情故事》《介子推割股救主》等傳說,講述的都是在少數民族地區,主要為山區,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或溫或炎熱,生長著各種各樣植物的自然環境背景下,壯族等少數民族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勇于與自然和土司等進行斗爭(可能是旱災、澇災,也可能是階級敵人),在解決這些矛盾或斗爭的過程中,創新出了一個既能強身健體,又能防病治病的食物。由此可以看出五色糯米飯的來歷,壯泰族群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在解決社會矛盾過程中的飲食經驗總結,進而產生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民俗。endprint
三、五色糯米飯的制作
五色糯米飯的做法:選好優質糯米,用紅蘭草、桅子、楓葉、黃姜以及黃花草等這些天然植物色素染色。雖然各地使用的染色原料略有不同,但差別不大。現在介紹幾個地方的制作方法。
桂西南龍州縣壯族群眾的做法:黑色,選用嫩楓葉搗爛,取汁浸泡生糯米數小時;黃色,選用生黃姜或黃梔子搗爛,煮水過濾取汁,浸泡生糯米數小時;紅色,選用金郎草烤火半熟,揉搓融爛,用溫水浸泡數小時,過濾后將其水浸泡生糯米數小時;紫色,選用生金郎草搗爛煮水,過濾用其水浸泡生糯米數小時。把浸泡好且晾干的糯米先后不混淆的放入飯甑,燒火蒸熟,就可做成了紅、黃、黑、紫與白五色糯米飯[4]。
桂中忻城縣壯族群眾的做法:精選優質糯米,采集適量嫩楓葉、黃花、紅藍草、紫番藤的莖葉或花。將嫩楓葉、紅藍草、黃花、紫番藤莖葉或花分別舂碎,分別用適量水泡四五個小時,過濾取汁加熱泡糯米四五個小時,分別晾干;還有白色的本色糯米也泡四五個小時,晾干,將各色糯米入蒸籠蒸即成色彩鮮艷的五色糯米飯。
桂西平果縣壯族民眾的做法:在平果嘹歌《三月歌》中,詳細記述了婦女為了讓祖宗能在三月三那天享用色香味俱全的五色糯米飯,從農歷二月二十七一直忙到三月初三。制作五色糯米飯的景象平果嘹歌中有形象地描繪:“二月二七摘楓葉,二月十八楓葉舂碎曬太陽,三月初一楓葉舂碎放水缸,三月初二煮楓湯”[5]。為了讓糯米達到先祖遺留下來的色彩要求,他們還采來紫番藤、黃花、楓葉、紅藍草,其中,楓葉搗爛泡水可以得到楓葉汁(黑色),白花搗爛泡水可以得到白花汁(黃色),紫蘇搗爛泡水可以得到紫蘇汁(紫色),紅藍搗爛泡水可以得到紅藍水(紅色)。正好對應了歌謠中的“紅黃紫黑四種色,染得糯米有光澤。再加白色成五種,祖傳色譜改不得”[5]。一切準備就緒,就等著三月初三蒸煮糯飯了。
五色糯米飯不僅色彩斑斕,帶有光澤,而且帶有天然植物特有的清香,香醇撲鼻、香軟可口,可以說是“晶瑩明亮,吃起來軟而不滑,韌而不堅,油而不膩,清香可口,令人回味無窮,是一種色、香、味俱美的副食品,又無人工合成色素的副作用,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歷代相傳,經久不衰”[6]。這是三月三節等節日品嘗、祭祖和饋贈必不可少的食品。
四、五色糯米飯的價值體現
五色糯米飯是壯泰族群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際中逐漸產生和進一步改良的經驗總結,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在特定的氣候和自然環境下產生和發展的,有較明顯的養生價值、信仰價值和認同價值。
(一)五色糯米飯的養生價值
五色糯米飯,有紅、白、黃、紫與黑五個顏色,這幾種顏色,均用植物天然色素經過精心的浸漬加工而成的。不同的民族根究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有著需要相同的天然色素不同的植物加工而成,但是五種顏色的加工所需植物的藥用價值是一樣的。有研究中草藥的學者對所用色素的原植物進行過研究,現借鑒如下(見表1)。
五色糯米飯還充分地利用了中醫中“五色”的功用。木對應青(紫)、火對應赤(紅)、土對應黃、金對應白、水對應黑。五行和人體五臟相對應,木對應肝、火對應心、土對應脾、金對應肺、水對應腎。這正是,道有五行,人有五臟,物有五色。
以楓樹等植物的樹葉枝干莖葉“都是藥物,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清肝明目、祛風通絡以及活血化瘀等功效”[6],和糯米制成的具有消積、祛寒氣、助消化的五色糯米飯是一種很好的天然保健食品,既食之是口福之樂,又是款待賓客的佳品,還能防病治病,延年益壽,已成為壯族等民族飲食民俗中的代表性食品。
(二)五色糯米飯的信仰價值
五色糯米飯由于其本身具有天然保健功效,防病治病,延年延壽的效果,壯泰族群的老百姓則因此引申出,五色糯米飯既具有通神功能,又具有驅鬼除邪功效。
五色糯米飯是三月三壯族等民族祭祖必不可少的食品。傳說中的五色糯米飯是為了祭祀杰出的先祖等而出現的,基于此,作為祭祀祭品之一的五色糯米飯一直以來就具有了祖先崇拜的象征意義。曾有學者說過“不但人要吃,鬼要吃,神也要吃,甚至連沒嘴巴的山川也要吃,天地也要吃。有的但吃豬頭,有的吃全豬,有的是專吃羊的,有的是專吃牛的,各有各的胃口,各有各的嗜好”[7]。因此,祭祀祖宗,準備祭品是第一要務,哪怕窮人沒有米,也要“三月三,討得糯飯一兩口,拿回家里拜祖宗”“三月三,討得糯飯一兩口,拿到山上祭祖墳”[5]。可見五色糯米飯作為祭品祭祀祖宗在當地人心中的位置。在宗族觀念濃厚的壯族社會,祖先崇拜是最普遍和最強烈的信仰。壯族民眾認為,“人死之后,靈魂依然在奈何橋(壯人觀念中的陰陽分界)那邊生活下去。還認為,在陰間的祖先,能給陽世的子孫福佑,平安、發財,消災除難。這就是一系列葬儀和祭祀祖先的前提和依據”[8]。
在廣西百色平果縣,三月三的上午,壯鄉全家男女老幼一同帶上五色糯米飯等豐富的祭品,到先祖墳頭掃墓、祭祀,并由長者宣講祖傳家史、族規。“在祭祀儀式上,每個人的祈福是不一樣的。用當地人的話說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參加掃墓是向祖宗表明家族又添丁了,家族得到了繁衍”[8];已婚而未生孩子的夫婦則“乞求祖宗送個女,來把伯父當娘親”“乞求祖宗送個女,從小就會繡鴛鴦”“乞求祖宗送個仔,能扶犁耙頂父親”[5]。在祭祀的時候,與壯族有著祖先崇拜的壯泰族群的少數民族同樣用五色糯米飯等祭品來祭祀先祖,由于受以下話語影響“不但活著要吃,死了仍要吃……中國的鬼,仍依舊非吃不可。死后的飯碗,也和活時的同樣重要,或者還更重要”[7],所以壯族等民族對于祭品非常重視,希望通過祭祀,讓先祖們的在天之靈能保佑子孫后代的幸福安康,興旺發達,延綿不斷。
壯族等民族喜愛五色糯米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征,同時也具有驅鬼除邪的功效。如,筆者所在的南寧市郊區三塘鎮段選坡的壯族民眾雖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生活不斷進步,但是對于楓葉仍然一如既往的喜愛,認為楓葉能驅鬼除邪給人帶來吉利、平安、人畜興旺和五谷豐登。所以,農歷三月三做五色糯米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門口的兩旁插上幾枝精心挑選的楓葉,又把除去了楓樹葉的楓樹枝干捆起來放在池塘里。為了更好地驅鬼除邪,壯族民眾還將五色糯米飯的染料渣特別是楓葉渣,也撒在房屋外圍的墻腳下,這樣做,邪氣鬼怪就無法入室作祟,可求得全家平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