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11月1日,《民生周刊》記者從國務院扶貧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26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之一,重慶市萬州區近期順利通過了國家專項評估檢查。
“我來自大山深處的農村,小時候,總想走出農村去見見‘世面,如今卻時常惦記著農村的老屋、農村一草一木。父母至今還居住在農村,對農村有深厚的感情,父親是一名共產黨員,有30多年農村基層干部經歷,耳濡目染,有干好農村工作的基礎。”
“走馬上任,定了小目標,暗暗下決心把履職第一書記作為‘如何做好新時期群眾工作的一次具體實踐,不能辜負組織的信任,群眾的期盼,樹立良好的公安民警形象。”
“屈指一算已經到了第三個年頭,其間有領導的褒獎,同事的點贊,群眾最質樸的認可,有些許成就感、榮譽感……”
2017年8月中旬,在日記中,黎明寫下《脫貧攻堅歷程與感悟》。
板凳上談心
兩年前, 2015年8月,時任重慶市萬州區公安局校保支隊政委黎明來到萬州區太龍鎮,擔任萬豐村扶貧第一書記。
“萬豐村幾乎都是山和坡,走馬上任后才發現,這個村685戶1553人中就有72戶206名貧困人員,是遠近聞名的市級貧困村。”黎明還記得第一次來到村里的情景,“當時就想著趕緊深入農戶摸清各種情況,逐一核實貧困戶,將住房安全、飲水安全、生活困難等問題及時梳理匯總。”
萬豐村位于長江南岸,距鎮政府駐地7公里,全村面積4.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76畝,其中田789畝,地1487畝。
“堅持走下去加強宣傳,走下去零距離幫扶,做到不欠政策賬,不欠民生賬,更不能欠感情賬。始終做到沉下心,沉下身,加強與貧困戶對接聯系,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和語言溝通交流。”黎明認為,“‘板凳上談心的方式多了,平等交流多了, 少了‘官話, 多了‘白話,與群眾說話的能力增強了,通過耐心細致解釋宣傳扶貧政策,貧困戶對幫扶措施和成效越來越認可。”
一年多的時間里,村民見證了太多變化。特色產業已具雛形,成立了嶺萬柑橘專業合作社,管理全村2000余畝古紅橘,配套新建園區耕作道9243米、抗旱池35口,鋪設抗旱管網3500米,覆蓋全村所有自然村。村里基礎設施極大改善,硬化14.1公里村級道路,建設11.2公里人行道;全面完成14.3公里農網升級改造,修建人飲池4口、蓄水92立方米,安裝管道13030米,實現100%農戶吃上安全自來水,完成25口山坪塘整治。
“通行難”“飲水難”“用電難”三大貧困的難點、致貧的焦點基本解決,村民紛紛為“第一書記”點贊。2016年,萬豐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67元,同比增長10.4 %,僅剩6戶23人未脫貧。
“在走村串戶時,我利用車輛主動接送村民,幫助他們搬運東西,當村民臉上露出感激微笑時,自己內心也樂滋滋的。大多數村民記住了我,我也熟悉了不少村民,他們找我不再拘束,我們說話少了芥蒂。”黎明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有一天晚上12點,二組一個村民還跑到我村里的休息室說,睡不著,想跟我談談下一步萬豐村如何發展,他認為關鍵是,柑橘管理的提質增效,我認為他講得很有道理。”
“柑橘是傳統產業,我們主要是修耕作便道、人行便道,建抗旱池,在減輕勞動強度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黎明到處“求醫問藥”,希望能夠幫助果農,“可近年來褐斑病越來越嚴重,褐斑病可以說是柑橘的癌癥,今年情況受影響,掉果嚴重,產量減低。”
心系村民干實事
“那天,修人行便道需要占用村民土地,我去協調,村民不理解不配合,我說,黎政委說過扶貧工程誰都不能搗亂,你們再不聽,我不找村里,直接給黎政委打電話。一會兒村民都散了。”村監督員向一山說。
“黎政委,我這里有點最好的紅橘,拿點去吃。”在村口,貧困戶老楊追著黎明喊。
“要不是黎政委,我這魚塘哪能承包下來?”老馮剛過六十,老兩口除一個人的養老保險外,只有3000斤左右紅橘的收入,黎明與他合計合計,幫助他承包魚塘,投放了近4000尾鯽魚、鯉魚等魚苗,如今豐收在即。
黎明協助20名幫扶責任人對全村貧困戶“量身定制”了脫貧方案,并按照“六個一批”工程逐項落實,4次請專家進村組織村民及貧困戶參加古紅橘種植技術培訓。
從2015年起,全村所有貧困人口統一購買了意外傷害、大病醫療補充保險和萬州區2017年“精準脫貧保”,貧困人口醫保參保率100%。
為了讓村民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務,黎明積極爭取萬州區公安局為萬豐村服務中心添置辦公、會議桌椅,電腦,投影儀,空調等辦公設施設備,完成便民服務中心改擴建,建設超市、衛生室、圖書室、便民服務大廳,當地村民得到了實惠。
2016年一次性成功進行了換屆選舉,選舉一名大學生為村委會副主任,并吸納一名本土優秀大學生到村掛職。
幾年前,重慶在戶籍改革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中推行了就地農轉城。目前居住在鄉村的,有一部分是“農轉城”人口,他們中極少數“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未完全到位,黎明主動通過城市低保、房屋改造、教育引導子女履行贍養義務等方式針對性加以解決。
三組有一80多歲的婆婆是“農轉城”人口,與兩個孫子共同生活,兩個孫子一個外出打工長期無法聯絡,一個被強制戒毒,住房存在安全隱患,她不符合建卡貧困戶條件,黎明幫助她落實了城市低保,又在安置點中建一套房屋,讓其居住。
農村植被變好后,野豬等“生態災害”越來越嚴重,有人用電燒的方法“治理”,被黎明發現后制止,村民不滿意,黎明又開始普法宣傳,野豬要治理,但這種方式已經涉嫌構成犯罪,直接威脅群眾安全,村民才逐步接受。
2016年10月,黎明調任為萬州區公安局警令部政委。黎明還充分利用公安業務資源,及時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主動為非婚子女入戶,協助親子鑒定,接受法律咨詢。
“面對1300多萬的投資和各種保障財物,我經常告誡村兩委成員,絕不能染指扶貧項目、資金,決不能優親厚友,讓群眾戳我們的脊梁骨,必須嚴格按照區和鎮里的相關規定規范操作,民主決策,公示公開,互相監督。”黎明說,“只有自己身正,才能在群眾中樹立威信,贏得信任與尊重。”
依靠村干部
時常有人說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是一支“不走的工作隊”,黎明認為不全面,應該是保證有一支隊伍致力于農村工作,只有不斷夯實黨的基層政權,才能有序推進“三農” 工作。
怎么打造“不走的工作隊”?黎明認為,重點是抓好基層組織建設,一是要建強黨支部。有人說,送錢送物不如建一個好支部。第一書記就是要指導支部一班人切實履行職責,規范黨組織生活,培養吸收新鮮血液。太龍鎮萬豐村74名黨員,平均年齡超過56歲,40歲以下的黨員比例太少。二是依法選好村委會。既要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又要讓有志服務村民且初步確定的候選人真正走進群眾,互動交流,增進了解,只要選出了大家期待認可的人,就讓村委會工作開展有了基礎。
萬豐村75名黨員有三分之二常年不在家,黎明協助他們分別建立黨建、村務微信和QQ群宣傳交流平臺,有事沒事,大家“冒個泡”。
“不少地方村干部主要靠農業生產、小微企業或者就近務工收入維持生計,要注重培養他們履職的全面性,不能選擇性辦事,強化政策法規學習,強化規范操作習慣養成,強化現代信息技術學習運用等,”黎明說,“注重培養擔當精神,即使第一書記和我們工作隊員可以做主的事項,也要堅持指導不包辦,幫忙不添亂,避免村民只認我們,調侃他們,在民主決策基礎上,給村干部展示機會,讓群眾認可村干部,讓村干部有成就感,增強工作自信心,否則工作隊撤離之時就是基層工作滑坡之日。”
黨的惠農、利民、富民政策不斷完善,指向性特別強,怎么將黨的陽光雨露普照每一個村村寨寨,需要不斷增強溝通的有效性。宣傳的及時、方式的多樣、范圍的廣泛都是操作層面的問題。誰去做?做到什么程度?黎明的體會是,要重點解決村干部宣傳的主動性、積極性,只要村干部思想通,服務意識強,不“貪污”政策,村民會第一時間知曉并主動參與,群眾上訪、質問、指責各級干部必然減少,政策法規的效果會越來越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