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
【摘 要】小學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如何才能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激發學生的習作欲望,讓他們積極主動的習作呢?筆者打破了傳統單一的教材訓練,從課外習作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角度,進行了幾點嘗試。
【關鍵詞】生活資源;創意資源;課外資源;習作教學
現行教材在習作訓練內容安排十分有限,使小學生寫作文往往陷入一個“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無感可發、無情可表”的尷尬境地.因此,教師就要讓作文教學不僅僅依賴教材,還要從教材外面的世界中去開發練筆資源,通過引導觀察、創設情境等多種途徑拓展課程資源,讓學生去尋找、發現、感悟教材外面的世界,使寫作的內容趣味化、個性化和生活化,有效激發寫作興趣,讓學生的寫作成為“以‘趣為徑登書山,以‘樂為舟航學海”的活動。
一、從生活找資源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生活是一個大舞臺,它演繹著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果能細心觀察,用心體會,真心感受,定能從中挖掘出豐富的習作資源。如果老師能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幫助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寫作素材,那就能打開一扇自由習作的大門。
(一)賞田園風光,激發欲望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花一葉總關情。迷人的農家景色,化作學生筆下的起舞的蝶兒,戲水的魚兒,彎彎的月兒。教學《我的家鄉》這篇作文時,我組織學生到學校附近的慢道觀察慢道景色。雖然學生平時也經常到那兒玩耍,但上課期間前往還是第一次,又是集體活動,所以學生們特別興奮。我帶著學生慢慢地走,不時俯下身細細地觀察路邊各色不知名的小花。回來后,學生們的習作不僅文從字順,而且字里行間洋溢著濃濃的家鄉自豪感。一學生這樣寫道:狗尾巴草向你頻頻點頭,訴說著深秋的故事;松樹張開雙臂,迎接過往的客人;桉樹落下樹葉,褪去打扮了一夏的盛裝。一行白鷺掠過慢道上空,真有“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情畫意!鳥語蟲鳴幽幽輕吟,“叮鈴鈴”愉快的自行車鈴聲在慢道上響起。
(二)學風土人情,體驗情感
農村生活,有著不同于城市的風土人情。老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家串戶,用文字記錄質樸的鄉情;開展實踐活動,紀錄民間流傳的傳說故事,也可以進行續寫;誦讀朗朗上口的鄉音童謠,進行二次創作。在我任教的村落,有一項五百多年歷史的民俗活動——三公下水操。即由珪塘葉氏7個角落組成七組,依次下池繞行三圈。之后,葉氏族人便抬著陸秀夫的神像,踢火堆而過,在百名高擎火把青年的簇擁下,開始了下一個環節:神像跑街繞境。這一跑街活動一直延續到半夜。這項活動在正月十七進行,恰好是開學的第一周,所以在提前教完《北京的春節》一文后,我常常讓學生進行《家鄉的春節》小練筆,重點描述三公下水操這一民俗活動。作為全村每年最盛大的節日,學生寫起來自然洋洋灑灑。一學生這樣寫道:一個個青年們驕傲地高舉火把,臉上寫滿了自豪。聽,領頭的響亮地喊著口號;看,他盡管滿頭大汗,仍有力地向前跑;瞧,即便是最后一個也不甘示弱,邁著大步……讓跳動的火焰燃燒他們的熱血,讓期待的歡呼成為他們的力量,讓熱烈的爆竹迎接他們的到來!
(三)行實踐操作,體驗生活
由于經濟的發展,很多農村孩子也成了“富二代”,父輩們田間勞作的辛苦,他們并不能體會。老師可以利用隨手可得的田野,讓孩子們體驗一把“鋤禾日當午”的勞作,從而引導孩子在習作中學會動作描寫,流露自己的真實感受。而筆者執教的班級,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往往只局限于一周幾次的電話。在父親節、母親節等節日,我讓學生進行了《給遠方父母的一封信》習作,將自己的所思所想紀錄下來;到家長會時,我再將這些珍貴的文字轉交給家長。時至今日,我仍忘不了那場起初沉默讀信,后來默默流淚的家長會。請你也讀讀這番真情的文字:爸爸媽媽,前年我們種的木瓜,今年結果了;去年你們買的衣服,我已經不能穿了;今年的圣誕,我又收到禮物了,卻沒有了以前的喜悅了。爸爸媽媽,羊年的春節,我在家里,等你們的聲音,鉆入我的耳朵;等你們的模樣,映入我的眼里;等你們帶著快樂、幸福,刻入我的腦海里!
二、由創意變資源
創意寫作,通常是指以具有想象力的富有詩意的方式表達作者思想、感受和情緒的寫作。而小學語文名師郭學萍多次強調:“小學生創意寫作課不是為了培養作家,而是為了喚醒每一個兒童與生俱來的想象力,喚醒兒童內心深處最原始的寫作動力,讓兒童享受自由表達的快樂。”
(一)創意游戲,喜于習作
德國學者格魯斯曾指出,整個兒童時期就是一個特殊的游戲期。舉行豐富多彩的游戲,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習作興趣,還能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游戲作文的課堂上,老師不僅僅是游戲的組織者,還要是一個稱職的攝影師。老師要善于用鏡頭紀錄下游戲的精彩片段,在習作指導環節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與回憶,從而降低習作的難度。例如,舉行完“掰手腕”游戲后,一學生這樣寫道:只見邵揚瞪著眼,臉上器官扭成一團,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像是一位面目猙獰的殺人魔王。緊緊握著的兩雙手,一會兒僵持在中間不動,一會兒向左傾斜,一會兒向右移動,活生生就是一個搖擺不定的鐘擺。
(二)創意情景,樂于習作
農村學生由于地域的局限性,參觀科技館、博物館之類“高大上”的活動很難出現在孩子的筆下。老師應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設計符合“農”情的情景。在教學《與遠方朋友的一封信》這個單元作文時,我與在省城教書的大學同學取得聯系,兩個班級形成“手拉手”的班級,讓每個孩子給相同座位號的遠方朋友寫信。一石激起千層浪,小小的一封信帶來了長久的感動。城里的孩子在信封里塞進了新的書簽,村里的娃也給省城寄去了美麗的落葉。一孩子這樣寫道:我想帶你品嘗閩南令人垂涎的特色小吃;我想帶你領略家鄉綿延不斷的青山綠水;我想帶你體會村莊熱情似火的農家情……我也想欣賞祖國洶涌澎湃的藍色海洋;我也想一睹祖國氣勢恢宏的萬里江河的風采;我也想陶醉于祖國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
(三)創意實驗,奇于習作
居里夫人說:“好奇是人類的第一美德”。好奇是兒童的天性,在作文課中引入一些簡易的實驗,能有效地培養敘述的創新意識,提高習作能力。雞蛋浮起來了,握不碎的雞蛋,拔書、折九次的紙,都是普通語文老師能夠操作的實驗。當然了,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在實驗過程中要不斷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及時紀錄自己的感受。一學生在“拔書”實驗后這樣寫道:哨聲一響,陳偉和小語便進入了比賽。他們倆弓步向前,拔河似的拔起了書。小語頭上的青筋隱約可見,而陳偉卻依然面不改色,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沒一會兒,書被左右移動著,比賽進入了白熱化階段。你瞧,陳偉的眼睛緊閉著,小語則惡狠狠地翻出白眼瞪著他。
《課程標準》對作文教學提出明確要求:“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相信,農村廣闊的天地能給老師一番施展才華的舞臺,肥沃的土壤能孕育出燦爛的習作之花!
【參考文獻】
[1]《小學創意寫作》
[2]《小學情趣作文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