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摘 要】小學音樂的教材中,有許多民族音樂的歌曲,教師應該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開展民族音樂的聆聽及歌唱,讓學生通過生動的課堂,感知民族音樂的無限魅力,借助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以及流行元素,帶動音樂課堂的趣味生動性,傳承民族音樂,呈現活力飛揚的小學音樂課堂。
【關鍵詞】小學音樂;民族音樂;活力飛揚
小學音樂課堂中要多開展民族音樂的欣賞及歌唱活動,引導小學生多了解民族音樂的相關知識,感知民族音樂的精粹,傳承民族音樂藝術。音樂教師要在課堂中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通過媒體課件展現精彩的民族歌曲,結合流行元素呈現不一樣的民族風情,在多彩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感知民族音樂的藝術魅力。
一、媒體課件呈現民歌盛宴
現代的音樂課堂,離不開多媒體的教學活動,運用多媒體課件增加課堂的生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音樂課堂更加的豐富多彩。民族歌曲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呈現民族歌曲的視聽盛宴,感受民族歌曲的藝術魅力,打造現代教學中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
例如在聽賞傣族歌曲《月光下的鳳尾竹》時,我就在歌曲欣賞的過程中借助了媒體課件,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呈現了豐富多彩的民歌盛宴,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感知了民族歌曲的無限魅力。我引導學生觀看《月光下的鳳尾竹》的演唱視頻,選取了女中音歌唱家關牧村老師的經典演唱,通過視頻欣賞感知傣族音樂的柔美和悠揚。為了進一步感知傣族音樂的特點,我另外搜集了一些傣族音樂作品,如關牧村老師的另一首傣族歌曲《孔雀向往的地方》、楊麗萍老師的經典舞蹈《雀之靈》等等,通過這些音樂作品的播放,讓學生感知傣族風情的民歌盛宴,讓學生愛上傣族音樂。
民族音樂的聽賞要結合多媒體的教學,教師引導學生感知生動的音樂課堂,通過豐富多彩的媒體課件的視頻展示,更深刻地了解傣族民族音樂的魅力所在,結合更多的傣族音樂,呈現民族音樂的視聽盛宴,打造靈動的音樂課堂。
二、流行元素混搭民族韻律
小學生喜歡流行音樂,他們對流行音樂的喜愛似乎要超過對課本教材歌曲的喜愛。在進行民族歌曲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巧妙結合流行音樂的元素到民族音樂課堂中,讓流行節拍帶動課堂的活躍氛圍,展現活力飛揚的音樂課堂。流行歌曲的選擇,教師要有目的性,要選擇適合小學生年齡的、內容健康的歌曲,讓音樂助力小學生健康成長。
例如在學習西藏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則》時,我就在課堂中引入了流行元素,用流行節拍帶動音樂課堂的活躍氛圍,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在歌曲學習的導入環節,引入了一首流行歌曲,韓紅的《家鄉》,用這首歌引出今天要學習的歌曲再適合不過,因為韓紅的這首歌也是贊頌家鄉日喀則的,和這首兒童合唱歌曲的主題完全吻合,另外小學生對韓紅并不陌生,對于這位實力唱將的作品也是十分喜愛,所以這樣的導出法,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為了讓小學生感知快樂的音樂課堂,我將流行元素與民族音樂混搭在一起,引導學生進行兩首歌曲的串燒演唱,親自體驗同一主題的不同音樂風格混搭在一起的音樂感覺,感知流行音樂與民族歌曲的風格迥異。
學習民族歌曲的過程中巧妙結合流行元素,能靈動音樂課堂,流行節拍的現代感覺能帶動小學生課堂的學習熱情,讓音樂課堂呈現活力飛揚的快樂氛圍,從而幫助小學生茁壯的成長。
三、拓展環節展開民歌接唱
在小學音樂的民歌學習中,教師可以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充分感知民族音樂的魅力與風格,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拓展環節開展民歌接唱活動,以此來拓展學生對民歌的了解范圍。教師可以結合課外的一些知識,展開巧妙的連接,讓民歌接唱活躍課堂的氛圍,讓小學生感知聯歡氛圍的快樂課堂。
例如在學習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時,我就在課堂學習中展開了民歌接唱活動,通過拓展環節的民歌接唱,來開拓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接觸更多優秀的民族音樂,感知民歌的傳承文化,豐富音樂課堂。我在拓展環節組織學生展開接歌比賽,用比賽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我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以組為單位展開接唱,最后評選出優勝組,授予“民歌之星”稱號,本次的接唱主題是“民歌風”,不限民族,也不限唱法,可以自己演唱,也可以點播網絡演唱,只要說出民歌的名字就能獲得加分,當然如果自己進行演唱的話會得分更多,這樣的接唱形式是為了降低比賽的難度,讓學生能更加積極地參與接歌比賽,讓他們在生動活潑的音樂課堂中,充分享受民族音樂的魅力。
通過拓展環節的民歌接唱,可以讓小學生充分感知各民族音樂的豐富多彩。將接唱活動開展成小組比賽的形式,激發了小學生參與接唱活動的熱情,打造出音樂課堂快樂愉悅的課堂氛圍。
總之,在小學音樂的課堂中,教師要多開展一些民族音樂的欣賞和學習活動,通過這些趣味生動的課堂教學,傳承民族音樂的精粹,感知各民族音樂的曲風特色,培養小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打造活力飛揚的音樂課堂。
【參考文獻】
[1]袁明珍.解決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4(03)
[2]王寅.把音樂的耳朵叫醒——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聆聽音樂的習慣[J].新課程導學,2014(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