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會
【摘 要】語文是小學教育教學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以積累學生的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學生對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為目標。目前大多數小學學校的語文教學多是以語文教師的單向傳授知識為主,教師是整個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被動的接受缺乏積極主動性,學生參與度不高,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層次淺,且容易遺忘,導致語文教學效果不理想。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許多新的教育理念被提出,生本教育就是其一。生本教育主張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學生當作主體,一切以學生為本,教室的教學設計要為了學生。由于該理念把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不少教師的青睞。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就生本教育理念下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進行探究。
【關鍵詞】生本教育;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
(1)教師是課堂的主體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大多數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為保持權威,都比較嚴肅,給學生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課堂教學多是教師的單向知識傳授,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否感興趣,所教的知識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層次。學生被動地接受語文教師傳授的知識,由于沒有主動地思維過程,理解層次比較淺顯,而且很可能因為不感興趣而發生走神兒的現象,學習的效果不夠理想。大多數教師以提高學生的成績為唯一目標,忽略了對學生語文素養和綜合運用語文知識能力的培養,這種填鴨式的教學雖然教師也付出了辛苦的勞動,但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2)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刻板
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另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教學方式單一,教師多是利用語文教材和板書進行語文知識的講解,時間富裕的話會安排習題的講解。教師說的比較多,學生則是以聽為主。這種教學方式比較刻板,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生沒辦法參與到學習的全部過程中,只能聽教師的講解。教學方式的局限性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核心理念是“先學后教,先練后講,以致達到不教而教的目的”。為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不少小學語文教師接受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并實施在課堂教學中。生本教育理念下,采取什么樣的教學策略才能打造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略談一二。
(1)以學生為中心 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本教育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小學語文教師在準備教案、備課時要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出發點,深入挖掘教材,根據班里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基礎重新整合教學內容,確保教學內容對學生有吸引力,讓學生有熟悉感。俗話說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跳出原有的思維定式,在課堂上引入多種元素,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氛圍和環境,還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讓課堂變得生動豐富。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荷花”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收集與荷花有關的圖片、小物件等,課上讓學生根據自己帶的荷花圖片對荷花進行描述,這種有趣的形式會讓學生們覺得很新奇,爭先恐后地展示自己帶來的圖片、并進行描述。學生們興趣盎然,為教師后續的教學打下了基礎,教學效果也會比較理想。
(2)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增加交流和探索的機會
生本教育理念主張改變傳統的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拋棄原來單向傳授知識的方式,巧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通過一系列教學環節的設計,例如采用小組討論、小競賽、個人演講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自己探索語文知識,尋求答案,教師只要做好指導、評價即可,為學生提供個人學習的空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實踐來學習,理解的層次深,且不再是簡單記憶,而是內化成了自己的知識積累。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釣魚的啟示”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問題“為什么作者不愿意將魚放回湖里、為什么作者的父親堅持要把魚放回湖里、分析作者心理的變化”,將學生分為3-5人的學習小組,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一起討論,找到問題的答案。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走下講臺傾聽學生的討論,及時給予指導和建議。這種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自主探索解答問題,對課文的理解會更深,也會形成自己的體會,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語文素養,積累了語文知識,提升了教學效果。
(3)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傳授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要重視對學習方法的傳授,而不只是知識的講解。科學靈活的語文學習方法才能引導學生高效地學習,在有限的時間收獲更多。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必須重視指導學習方法。在語文學習中,閱讀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有效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學習。例如在進行《畫楊桃》這篇課文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體驗各個角色的心理過程,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讓學生分別朗讀父親、老師、同學的對話,并引導學生把人物的性格表現出來。這樣,學生就更容易把握文中各個人物的特點、心理變化,體會到課文所要表達的感情。閱讀完成后,教師可以對分角色朗讀這種方法進行深化講解,加深學生對這種語文閱讀學習方法的理解,促進掌握,以便應用到以后的語文學習中。
【參考文獻】
[1]馬振輝.構建生本教育課堂教學模式,打造高效課堂[J].中華少年,2016年第36期
[2]姜文英.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新課程:上,2016年第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