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鈺晨
摘 要:法律原則屬于法律體系的一項根本規則,也是法律程序、法律行為、法律決定的一項決定性規則,是法學研究的重點內容,關于法律原則的理論問題,中外學界已經展開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初步的理論框架。本文就法律原則的核心問題與適用性進行分析。
關鍵詞:法律原則;核心問題;適用性
法律原則是法律的基礎性原理,是法律體系中法律規則的指導思想、基礎或者本源的綜合法律原理和準則。對于法律原則核心問題的分析,應從法律原則的規范屬性、法律原則的區分和法律原則的適用三個方面著手。
一、法律原則規范屬性的存在意義
從法律原則的規范屬性上,可以論證出法律原則存在的意義。美國法學家斯卡魯認為,法律規則并不存在原則作為規范陳述應有的明定性、正規性和重要性等基本屬性特征,無法構成規范類型,沒有存在的必要。亞歷山大和克雷斯則認為,法律原則存在推理上的不正確性,但是不存在明確的適用性,所以法律原則缺乏作為規范陳述的吸引力,在規范上的存在也是多余的。
對于法律原則,雖然無法從規范陳述所具有的三大屬性上理解和定位,但是它在事實上存在普通性、規約性和可證立性,普遍性為法律原則奠定了規范性基礎,規約性和可證立性使法律原則在案件,尤其是疑難案件的審理當中成為當事人主張權利和法官行使義務的來源。由此可以看出,法律原則能體現出法律屬性。法律原則是否存在道德瑕疵是需要確立客觀、具有實質內涵的道德驗證標準,否則關于法律原則無道德正確性的論點是無法立足的。由此可知,法律原則具有規范性,具有存在的意義。就其功能和價值而言,一方面,法律原則可以作為法律推理的權威性出發點讓法律法規可以應對層出不窮的新情況和新變化;另一方面,法律原則是有道德邏輯原則的,既是民眾權利得以保障的堅實基礎,也是民眾尊重法律的原因。
二、法律原則的區分
法律原則與政策、規則是不相同的。政策是針對集體性目標的準則,政策的制定涉及社會經濟、政治以及重大的社會問題;而規則針對的是個人權利的準則,強調立法與執法公平、正義以及道德準則。規則有明確、具體的構成要件,在具體案件的執行當中,規則存在有效或者無效兩種可能;而原則沒有構成要件,即使不能依據某一原則對具體案件進行判決,只能說明這一原則并不適用,但其效果仍然存在。規則中存在例外的結構,可以更準確明晰地對規則進行補充,說明規則是具有絕對確定性的;而原則的例外無法使原則變得更為完備,因而原則只具有某種程度上的確定性。另外,在司法過程中出現原則的交叉問題時,需要根據原則的強弱進行原則的分量;而規則具有邏輯性,在規則出現矛盾和沖突的時候,只能選擇一個來實現司法的正義。
三、法律原則具有適用性
從表面看,法律原則所規定者似乎是大而無當的空洞內容,并因此不存在真正的實踐效力,但事實并非想象的那樣。法律原則是具有適用性的,而對法律原則進行識別是法律原則得以適用的前提條件。法律原則在事實上雖然需要來自制度的支持,但是這個制度的量和度卻無法進行具體的規定,因此,法律原則只能是在一定時間和假定環境下所形成的法制上的公共正當意識和可以通融的客觀道德準則。可以說,“二戰”以后對法西斯戰犯的審判典型地體現了人類公理性法律原則對某些具體國家法律規則的勝利,也表現了法律原則在法律中的現實適用性。
法律原則在適用上應該具體化,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具體案件的審理當中,運用法律原則的時候可以進行自由選擇和裁量。因為法律原則并不像法律規則那樣只能在有效和無效當中進行選擇,即使在具體案件的裁定上出現了法律原則選擇與應用上的錯誤,適用于此案件的法律原則仍然是存在的,只需要進行選擇就好。
雖然在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的應用方面,法律規則具有適用的優先權,但是在特定的前提條件下,可以考慮法律原則的適用而否定法律規則適用的優先性。如在部分案件的審判當中出現了相關規則缺失的情況,只能通過法律原則具有普遍性和作為法律推理的權威性來依法進行審判。再如,一旦既定規則在某些司法實踐中導致判決出現了明顯的不公,則需要廢止規則適用上的優先性,以此依據法律原則進行裁決。
四、法律原則的適用方法分析
作為法律要素而言,法律原則具有司法適應性的特征,但是其適用原則上也有一定的特殊性,與其他的法律規則不同,法律原則需要借助利益和個案價值得出具體的結論,在適用方面,有其獨特的方法。
(一)適用原則要遵循客觀標準
關于法律原則的適用,是由法官基于個案價值的判斷,并權衡利益得出的結果。從本質上而言,適用法律原則過程實際上就是價值判斷的引入過程,在判斷價值時,需要遵循相應的標準,兼顧到規范、公平正義、倫理秩序原則,不能將個人情感色彩融入其中。如在應用“善良風俗”時,必須要參考各個地區的社會倫理問題,根據法律評價標準發展完善相關的基準,不能簡單的采用某個倫理道德作為準繩。
(二)考慮到實踐具體化的要求
對于以事物性質、理念作為基礎的法律原則而言,必須要針對特定的時空和歷史情況,明確法律條款的明確性與確定性,其法律塑造狀態都有特殊的綱領,需要明確相關規范后,才能應用于具體案件事實方面,為了將規則成功轉化成為規范,需要遵循權威性原則,如果法律原則與事實關系相脫離,需要進行必備的限制,如果不受限制,那么法律原則很容易淪為口號,司法執法過程會如同脫韁野馬一般肆意橫行。在法律原則具體化的過程中,法官需要發揮出指導作用,無論法院處于何種職權地位,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建立充分說理,充分的說理既是說服當事人、律師和同僚的過程,也是檢討自己裁判思路的過程。法官所說的以及他怎么說的,同他的判決結果一樣重要。
法律原則在司法過程中的適用情況比較復雜,在不同情形下適用方式并不相同。這里的關鍵之處在于,個案中原則如何適用與規則的狀況密切相關,換言之,只有根據規則的情況才能確定如何適用原則。
五、結語
一個國家到底選擇什么樣的法律制度模式,是一個值得認真對待的大問題。如果說法律規則構成了法律制度之剛性部分,那么法律原則就構成了這種制度的柔性部分。總之,從法律原則的規范屬性上來看,法律原則具有普遍性和規約性,符合客觀的道德準則,并且具有法律推理的權威性,有著存在的必要。法律原則與政策存在著定義集體或個人權利準則的區別。法律原則與法律規則構成了法律規范,兩者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系。法律原則是法律規則形成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在實際的立法、執法的過程中,法律原則是法律規則得以適用的出發點。法律規則雖然具有適用上的優先權,但是法律原則在案件的審理當中是存在的,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傳先.法律原則的適用方式及方法[J].前沿,2009(1).
[2]劉巧玲.法律原則適用初探[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
[3]李克誠,劉思萱.論法律原則在我國司法裁判中的適用——以《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為范本的研究[J].法律適用,2008(3).
[4]王夏昊.法律原則的適用方式[J].學習與探索,2007(2).
[5]葛治華,羅小平.論法律原則的適用[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07(3).
[6]梁迎修.法律原則的適用——基于方法論視角的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