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艷霞
近年來,電子商務迅猛發展,正在由商貿流通業向工業、農業等更廣泛的領域滲透發展,成為當前引導和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變革的重要力量。2015年7月以來,和靜縣以“第二批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為契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資金投入,積極謀劃電商發展模式,多管齊下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電商服務平臺搭建,電子商務發展勢頭良好,對提升和靜縣域經濟活力、促進農村農業發展和實施精準扶貧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于起步晚,我縣電商發展中產品標準化低、物流基礎薄弱、電商人才匱乏等瓶頸短板突出。如何發揮潛力優勢,化解瓶頸制約,加快推進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值得我們思考。
一、和靜縣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和靜縣戶籍人口183859人,其中農業人口102817人:目前全縣(地方)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40余家,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17家。縣域優勢產業主要集中在鋼鐵、礦山、水電和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擁有以有機羊肉、牦牛肉、風干肉、黑枸杞、鞏乃斯山花蜂蜜、有機黑小麥等為代表的優質特色農產品,羽毛彩色畫、傳統刺繡等手工藝品特色顯著。
2016年全縣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6.7億元,同比增長33.6%,其中:網絡零售額4283.2萬元,同比增長63.81%,占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26%:網購金額2160萬元,同比增長66%。農產品網絡銷售額1151萬元,同比增長55.24%,旅游網絡銷售額3131.66萬元,同比增長67.20%。
二、電子商務發展的特點
(一)搶抓發展機遇,聚力基礎設施建設
2015年7月,和靜縣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以來,我縣結合地域特點,確立“互聯網+旅游+特產”的電商發展模式,將和靜豐富的旅游資源和農副特產品與互聯網有機結合起來,打通城鄉“最后一公里”,實現經濟效益的轉化。
一是高標準規劃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投資600余萬元,購置1650平方米辦公場所作為縣級公共服務中心,包括40余坐的孵化基地和眾創空間,可同時容納80余人培訓的電商培訓室,收納了北四縣300余種產品的020體驗店,設備齊全的美工攝影室以及會議室、辦公室、電商協會等。同時,建成160余平方米的分撥中心和2000平方米的倉儲中心,配齊相關設備。對全縣物流快遞企業進行規范整合,全部搬遷至產業園。結合維穩需要,引進第三方企業建設物流安檢中心,所有進出港貨物收寄驗視、實名驗視、過機安檢達到100%。
二是建成28個鄉村級電商綜合服務站并開業運營,其中:5個農村商超、2個郵政營業點、2個供銷站點、1個電信服務站升級改造為電商服務站。業務涵蓋生活用品及生產資料代購、農產品代銷、充值繳費、票務預定、小額取款、轉賬支付、生產性小額貸款、代辦保險、收發快遞、駕校報名、信息發布、超市零售等業務,基本滿足當地農牧民生產、生活需求,站點代購代銷、充值繳費等業務月均營業額2000元以上。
三是建立健全同城配送,鄉級服務站配備物流配送機動車14輛,村級服務點非機動車39輛,將縣城16個商超、庫爾勒市43個蔬菜直銷點作為電商取貨點,打通農戶至和靜、庫爾勒物流配送通道。與中國郵政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由其全權負責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業務。日均收發物品2500余件,其中到達農村的400余件。
(二)以鄉村級服務站點為基點,電子商務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
按照《和靜縣電子商務扶貧方案》,把全縣35個鄉村電商綜合服務站作為電商扶貧的載體和連接點,輻射轄區貧困戶,覆蓋5515戶13457名登記在冊脫貧人員。定期開展農產品定向收購回流并進行品牌化、標準化改造,將農特產品“網商化”,重點對貧困戶發展優勢特色養殖業、特色旅游業等給予支持,不定期舉辦農特產品網絡營銷及推廣活動,為當季滯銷農特產打開網絡銷路,同時將貧困戶生產或制作的各類刺繡、紀念品等,利用縣城網格化物流和庫爾勒市取貨點進行線上銷售和線下同城配送,打造“買得到的和靜”,幫助農牧民、貧困戶創收增收。采取“培訓+孵化+創業僦業”模式,使貧困戶掌握拍攝、美工、兼職客服等服務后到企業就業。舉辦以“精準扶貧,就業優先”為主題的首屆“互聯網+就業”春風行動企業用工招聘會,提供餐飲、超市、服裝裁剪等招聘職位,600余人與用工企業達成協議。通過“互聯網+旅游”和“互聯網+就業”行動,帶動就業3000余人。
(三)電子商務與旅游業滲透融合,“互聯網+旅游”發展勢頭良好
通過對巴音布魯克、鞏乃斯等景區進行網絡化改造,大力實施“智慧景區”工程,逐步實現票務網絡預定、智能WIFI等,對縣域農家樂、牧家樂、休閑釣場等進行梳理,選擇服務質量好、信譽度高的農村旅游景點,通過“和靜縣人民政府推薦景點”等方式進行政府背書,增加景點的信譽度,吸引更多游客。同時,規劃設計多條農村旅游線路,逐步實現網絡預約、網上點餐等服務。在同程網、途牛網等國內知名OTA平臺設立和靜旅游官方旗艦店,推介和靜旅游資源,吸引更多游客。目前,通過網絡直接或間接帶動旅游接待人數17.1萬人次,實現旅游增收1266萬元。
(四)電子商務與就業相輔相成,電商培訓拓展就業空間
積極主動與新疆果業大唐絲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和和靜中等職業學校2家具有培訓資質的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承擔人員培訓任務。2016年,先后舉辦4次公開課培訓,全縣黨員領導干部參訓率達到100%,建檔立卡貧困戶累計參訓3800余人:開展多期電子商務技能培訓,以農村無業青年、返鄉大學生、農民工、農村婦女、殘疾人、電商服務站站長以及有關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等為重點培訓目標,累計培訓學員800余人。通過培訓實現就業轉化效果明顯,全年農村創業就業300余人,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從業人員48人,開設網上C店學員46人,經營微商學員近300人,間接帶動就業3000余人。
三、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因素endprint
(一)缺乏龍頭電商帶動作用
我縣傳統企業普遍對電子商務認識不足,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和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38家,都未建立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未實現網上銷售額。有自建網站的企業也只有8家,基本上都是宣傳網站,僅限于企業宣傳、產品展示。雖然部分小微型畜產品加工企業和手工藝品制作企業進軍網絡銷售,但由于我縣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起步晚,規模偏小,沒有示范村(企業)和創業標兵,未能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加之企業人員缺乏技術,示范帶動作用不強,缺乏龍頭引領作用。
(二)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品牌效應不強
一是缺乏農產品的質量標準。我縣農副產品大多為初加工產品,種類繁多,種養規模小且分散,加工生產仍以小作坊為主,使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出現無標可依的情況,產品沒有商標和Qs認證,導致農產品質量缺乏公信力,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網上銷售:二是流通環節的標準不健全。農副產品生產季節性明顯,深加工水平不高,并且缺乏資金雄厚、專業化的大企業對涉農產品資源進行整合,缺乏分揀、包裝、配送、驗收和管理標準,與電商生產經營高標準、高品質的趨勢尚有較大差距。
(三)新型供應鏈條尚不成熟
電商壓縮了農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但對供應鏈兩端的組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線下的供應組織能力是農產品電商發展的關鍵。盡管我縣積極推動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社、養殖和種植大戶入駐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與32家企業、合作社簽訂了產品購銷合同,但是由于農產品生產流通標準化和信息化等水平低,線上線下雙向市場拓展不夠,還是存在農產品買難賣難的現象,新型供應鏈條仍不完善。
(四)電商專業人才匱乏
我縣電子商務處于發展初期,專業人才緊缺,特別是軟件設計、營銷推廣、倉儲物流、活動策劃、美工攝影等具備電子商務專業知識且具有一定從業經驗的高級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匱乏。由于電商發展環境制約,對集中于大城市的電商人才也缺乏吸引力。我縣電商從業人員基本上在本地公開招募,通過培訓即可上崗,專業水平不高。不少本地企業不熟悉電商業務,無法順應電子商務發展趨勢實現自身轉型:有些企業只是把電商純粹作為銷售方式,簡單地把線下銷售搬到線上,未能把互聯網作為一種要素滲透到創意設計、生產制造和供應鏈管理等流程中,削弱了實施電子商務的積極性。
三、加快推進電子商務發展的思考
(一)加強宣傳推介,進一步健全基礎配套設施建設
通過地方電視臺制作專題系列或在新聞播報上有針對性地播報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情況,讓廣大村民更直觀地了解農產品電子商務帶來的便捷和實惠。借力鄉鎮進行推介、引領,通過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和“訪惠聚”工作隊員駐村入戶進行傳授,讓廣大村民不僅了解農產品電子商務而且還知道如何使用,全面營造電商發展的氛圍。
繼續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引導和支持移動、電信等國有通信企業加大對農村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進一步降低網絡通信費用和流量費用,提高互聯互通普及率。規范流通渠道,壯大物流快遞,繼續加大鄉村級服務站點建設和覆蓋率,開展縣城至鄉鎮、沿途行政村的雙向貨物運輸配送服務,提高農村物資運輸的時效性和便捷性:針對農副產品存在保鮮期短、不易運輸、包裝難等問題,探索建設高水平冷鏈物流配送模式,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和損耗。
(二)全力培育和扶持龍頭電商企業
積極引導和鼓勵合適的傳統龍頭企業發展電子商務,采取自營或代運營的方式,充分發揮電子商務產銷效應,倒逼企業轉型升級。支持基礎好、潛力大、成長快的電子商務企業,不斷創新,加快發展,做大做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電子商務企業在我縣投資設立區域總部、功能總部和分支機構。全力培育和扶持有潛力的電子商務運營企業向龍頭企業發展,建立起適合我縣產業和經濟發展的電商運營體系和模式。
(三)整合特色資源,提升品牌效應
充分挖掘、整合各鄉鎮特色農產品,積極探索在線銷售模式。依托行業協會加緊制訂特色農產品的標準化體系,鼓勵農產品進行“三標一品”認證,借助地理標識、生產者標識、文化故事標識建立特色農產品品牌,努力將“天鵝湖”打造為和靜知名品牌,提升品牌效應,促進銷量上升,帶動農牧民增收。
(四)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培育優勢產品
安排專項扶持資金建立擔保資金,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出特色信貸和創新金融產品為電商企業輸血供養,如“電商貸”、“電商貸+助保貸”,創辦“擔保基金+電商企業”、“行業協會+網店”、“產業鏈融資”等融資模式,提高農村電商發展積極性。要加快本土特色農產品、旅游和支柱產業建設,著力培養一批優勢農產品電商示范基地,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逐步增加服務站的銷售、中轉和線下體驗等功能,增強服務站自身發展能力,有效降低物流運營成本。
(五)全面提升電子商務應用水平
推進工業電子商務應用,鼓勵龍頭企業以優化供應鏈為核心,加快制造業高端化進程。推進商貿業電子商務應用,鼓勵大型商場、購物中心和特色餐飲企業開展電子商務,實現實體店和網店的有機融合。推進農產品網上交易,推動企業入駐本地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拓展農產品網絡銷售渠道。推進電子商務在旅游領域的應用,實現我縣旅游資源線上推廣。
(六)注重人才驅動,健全電商隊伍
引進和培訓電商人才并重。一是要出臺電商創業優惠政策,吸引具有一定市場經濟知識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同時積極開展小額擔保貸款、創業者社保補貼、創業帶動就業獎勵等工作,為返鄉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持以及開業指導、項目推介、市場分析、專家咨詢等服務,營造鼓勵電商創業的良好氛圍,鼓勵各類人才投身電商創業大潮:二是要盡快促成縣中等職業學校開設電子商務專業,加強本地電商人才培養。同時積極引進優質培訓機構,引進高校教師,著眼于培養高層次電商人才,建設合理的人才梯隊,并嘗試舉辦青年電商創業大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