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龍+趙怡然+吳蕭+姜吉航
摘 要:高校圖書館作為城市某一時間段內的地標性功能類建筑其建筑形式和格局往往受一定時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和制約。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對外擴張,其建筑形式往往難以適應城市的建設需要,極需對已有選址布局進行規劃和改造,現以城市圖書館為研究大方向,以高校圖書館為研究重點進行分析研究,力求解決高校圖書館與高校發展的一系列問題。
關鍵詞:圖書館;選址布局;空間改造
1 國內圖書館的現狀
圖書館建筑作為城市或某一特定區域的地標性功能型建筑,其建筑風格與建筑理念往往需要滿足或考慮到一定時期內的大眾較為認可的人文觀念,其設計理念也多為這一時期內的社會性質、圖書館工作任務、社會或政府賦予其的職能權限、服務對象等所考慮。而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進步和互聯網信息化時代的發展,以往較為單一的以“藏”為主,為特定人群服務的圖書館系統已漸漸不能滿足社會進步發展對于信息資料的需求,故此為應對信息化社會的發展需要,圖書館極需完成由“藏”到“借”或“流通”的社會功能轉變[1]。
隨著社會的進步,城市的壯大發展,城市的聚落面積正呈現逐步向四周發展擴散的趨勢,而圖書館作為相對固定的社會基礎性文化建筑設施,無法快速完成相對于商業建筑,或商業中心的功能區遷移,同時受到其服務輻射半徑和所處時期內大眾社會認知的限制,其應用性需要做出及時有效的改善或是在其他區域選址重建。
2 基于城市圖書館的研究
2.1 城市圖書館新館的建筑選址布局
以大中二線城市為例,隨著城市不斷向外擴張,城市區域不斷增多和日趨復雜化,以往單一的中心圖書館設計越發不能滿足由于城市擴張、新興職業的出現、新增人口不斷增長對于信息資料的需求,因此圖書館新館建設變得猶如弦上之箭勢在必行。隨著城市的擴張,區域性新館的建設除了盡可能的保持與舊館的基本聯系外,其選址設定和結構布置應盡可能的與所屬區域的人口總數量、日最高人口聚集數量、人口年齡結構比例、每萬人次到館閱讀比例、該區域的職業架構等相適應。其選址還應盡可能選在交通便利的區域中心地區,同時還應考慮將新館位置選取在城市常年風向的上風處,避免城市工業污染,汽車尾氣等有害氣體或粉塵污染對于圖書資料的腐蝕損毀、損壞,在功能區劃上應盡可能的滿足圖書館新館與城市或區域綠地的靠近,以滿足閱讀者所需的相對清幽,靜謐的閱讀、休閑環境。在圖書館新館的區域布局方面,應盡可能多的為新館的發展預留建筑用地,同時還應注意與其他建筑保持一定的相對位置、建筑高度、建筑角度等的位置關系,以求實現在日太陽直射角最小的相對時期內仍能滿足基本使用自然光源完成館內設施照明,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造光源的使用,以順應當今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需要[2]。
2.2 城市圖書館舊館的空間設計改造
而隨著新城市的陸續出現,新興職業和新興職業引發的大規模就業帶來的人口定向流動,舊城區往往會面臨人口老齡化不斷嚴重的趨勢,舊館受人口老齡化趨勢造成的行動不便,觀念較為固定等心理因素,老城區城市規劃較為陳舊,無較多的城市發展預留用地,無法完成新的選址,所以應考慮在舊址處進行一系列的改造,如增加適合老人使用的坡道和代步電梯,也可根據電子圖書信息閱讀區的建設,或針對以往的電子閱讀區進行規劃調整,也可適當增加對于志愿者服務臺等服務設施建設。
3 高校圖書館的現狀
3.1 高校圖書館的建設問題
而高校圖書館建設作為與實驗設備,師資團隊為代表的現代化大學三大支柱,其建筑設計往往在高校建設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高校圖書館選址布局在高校內部這一相對封閉局限的小范圍內,其建筑選址、建筑規劃設計、建筑與校園整體規劃的結構布局往往受到校園面積、學校整體建筑風格的制約。而圖書館作為支撐高校教學、科研的文化中心和高校標志性建筑,其選址大多選在高校中軸線或高校規劃圖的視角中心位置,但與城市規劃相同,高校圖書館建設做為高校基礎設施的一部分雖較早的出現在高校建設的藍圖中,在一定時期內有著較為穩固的學校地位。但隨著教育的發展,學校的辦學理念的不斷深化,新興專業,新興學科的不斷出現和發展,其原有的空間布局、館藏面積等往往不能滿足高校教學科研的發展的諸多要求要求。
3.2 高校圖書館舊館的空間設計
高校圖書館作為在小范圍封閉區域內的相對固定建筑,其新址的選擇,設計建造,施工環節,后期運維往往受高校經濟現狀,高校所在區域大形勢的多重制約。如高校范圍內后備用地資源不足,一時間難以實現新館的選址新建。但在當今高校逐漸擴招,新興專業不斷興起的社會大環境下,部分高校一時間難以適應此變化帶來的人均閱讀面積和人均藏書量不足,3%-5%新刊年自然增長率無法實現館藏等問題,為當下圖書館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制約。
針對圖書館舊館的改造應在其原有選址相對固定局限條件下進行有效的內部空間設計改造。如適當增設電子閱讀區和電子存儲區,從而緩和新增書籍占地面積和人均閱讀面積的相對矛盾。
3.3 高校圖書館新館的選址布局
隨著高校的擴招和當下生育政策的轉變,部分高校以往的校區面積逐漸不能適應因生源增加而造成的教學、住宿等諸多壓力。因此部分高校選擇擇新址興建校區,與住宿區、食堂這類生活服務社社不同,實驗室、圖書館等高校核心教學設施還應注意與母校區和其他兄弟校區的科研、教學等相關聯系,如是否考慮在借閱方式上的通借通還,不同校區不同專業設置間的專業聯系。同時還應在考慮圖書館新館與舊館或其他兄弟圖書館的聯系交通便利的前提下盡可能的保留圖書館新館自身環境的相對靜謐性,以求為讀者提供較為舒適的閱讀環境。
4 高校圖書館的發展趨勢
隨著當下對于高校開放式校園的社會要求,高校圖書館也改變了以往較封閉環境下的為特定人群服務的服務模式。社會人群的加入一時間對于高校圖書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諸如在有限的面積內如何滿足館內人群的人均閱讀面積要求,是否進行閱讀人群類型的閱讀分區,某一特定時間內的使用人數激增等各方面問題。
隨著電子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也要求著高校圖書館想電子信息化模式進行轉變,電子閱讀區、電子借閱模式、二維碼式借閱模式等雖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藏書面積和人均閱讀面積上的矛盾,但在當下紙質圖書閱讀時代的回歸仍對圖書館建設提出了諸多新挑戰。
圖書館最為與實驗設備,師資隊伍相一致的高校三大支柱,還應在一定程度上肩負起高校教學的部分活動,如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藏書資源進行MOOCs教育教學,如設立MOOCs討論室等在一定層面上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跨專業學習等除全日制本專業學習外的拓展性學習,也在一定層面上支持了學校教職員工的科研教研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紅娟.高校圖書館現代化館舍建筑前論[J].河北科技圖苑,2008
[2]常樹.城市圖書館建筑的選址與功能布局[J].學術前沿論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