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美育具有感知美、理解美、鑒賞美、創造美幾個過程階段,將之應用到語文教學中可以達成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深入研讀文本以加深對課文的感受,進行審美教育。本文以《秋聲賦》的教學為例代入語文美育的過程,從美育的角度進行了具體分析。
關鍵詞:語文;美育;秋聲賦;教學
語文美育的過程既是語文教育與審美活動的理論結合,又可應用于教學實踐。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融入美育的過程,可以使教師有效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課文情境,體驗文中語言的深意、段落的邏輯,以及作者蘊含的情感態度,使語文課的內容更具美的享受,在掌握既定知識以外成為一場師生的共同尋美之旅。
1 教師與語文美育的過程階段
語文學科的特點之一是靠形象化的手段傳達豐富的人文內涵,這些人文內涵蘊藏在外在的文章詩詞之中,通過外化的語言與內含的意蘊給學生以美的熏陶、感染和教育。語文美育的過程主要有感知美、理解美、鑒賞美、創造美幾個部分,在實際教學中,這些過程均需要語文教師在深入研讀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逐步感受與領悟,鑒賞與深化,最終得出自己的思考與再創造,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對課文本身所蘊含意義情感的深入挖掘必不可少,語文教師需要圍繞相應的課文內容進行仔細研讀,形成獨特的初步感知與鑒賞觀點,不僅對于教材選編的部分,以及助讀系統、教學參考書所涉及的部分要進行深入探究,還要盡量圍繞作品原文與作者當時的創作環境,如主要生平、遭際經歷、心態的變化等,局部段落聯系整體,從作品與作者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課文,注重細節,以便原有情境的創造與作者心境的還原。做到從多種角度發現美,欣賞美,這不僅促進教學效果的優化,也有助于自身專業素養的提高。
2 《秋聲賦》的教學要點
《秋聲賦》一文作者是歐陽修,選自《歐陽修全集》,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必修四“文以氣為主”單元的一部分,是一篇宋代抒情短賦,用優美的語句描寫了樹間“秋聲”(即急促風聲)這一秋季常見的意象,文中作者經歷了驚聞、感悲、思考、釋懷四個過程,表達了對自然之嘆,對人生之思。對這篇課文的教學,既要注意其屬于文言文課文的共性特點,掌握其中的各項知識點,更要抓住其文作為文學作品寫景之凄美,說理之透徹,思考之深刻,情感之厚重,并對其中的美進行深入品味與欣賞。
教學時顯然要注意讀的過程與內容,進行文章美讀與品析鑒賞。語句方面,開頭的“初淅瀝以蕭瑟,忽奔騰而澎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結尾的“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等幾段長句值得特別注意,因其顯現出了文章句式整齊,文采斐然的優點與美感。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讀,而且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讀出語言的精彩,還要在此過程中注意觀察作者對事物與情感的寫法。除此之外,教學目標方面不僅要對重點生字讀音、文章層次結構等必要的知識與能力目標進行重視,更要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方面體現這篇文章語言的特點與中國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懷這一文化背景,以便鑒賞文意的進一步進行與審美活動的展開。
3 語文美育過程在《秋聲賦》教學中的體現與應用
(一)感知與理解美
應該感知的有課文的語言詞句,以及作品傳達的整體氛圍。引導學生先熟悉課文,再品析整篇文章,感受秋天這一常見季節在作品中被賦予的別樣色彩,其中的美感體現在許多地方,首先是詞語的選用,精辟的比喻是這篇文章的特色,樹間急促動蕩的風聲被比喻為波濤、風雨、行軍之聲,秋天被比喻為無情的刑官,對秋季天氣的形容也十分精確到位,容易引人產生共鳴與遐想;其次是語言的氣勢,句末變換的韻腳使全文讀來和諧優美,整齊的句式固有賦這一文體的自身特點,長句短句氣勢恢宏,更多的顯露了作者為文創作的氣與精神,正如選編單元名為“文以氣為主”,這篇課文讀來令人感覺自然流暢,一氣呵成,在進行教學時突出這一點,讓學生在品讀過程中發現這種氣,感知這種氣,無疑可以鍛煉語感和對文章的感受力,促進語文素養與綜合能力的提升。
需要理解的是作者歐陽修在文中抒發的別樣情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如作者描寫秋聲的角度和重點,采用了怎樣的表達方式,秋聲“異”在何處,作者對秋聲、對人生進行了怎樣的思考,作者與童子的對話體現了什么等,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與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為下一步的鑒賞美與創造美做好準備與鋪墊。
(二)鑒賞與創造美
鑒賞作品的內在之美,并展開想象的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聯系常見的秋天景象如本地名勝的秋季狀況、校園秋景等進行文中情景的再現,如樹木被秋風吹過發出的樹葉搖動碰撞之聲這樣普通的情景何以在感情豐富細膩的作者心中引發“悚然”的效果,感懷之心的細膩與悲秋情緒的何以引起等。秋季之美在許多文學藝術作品中都很常見,秋天之美既有相對正面的金黃的銀杏,火紅的楓葉,燦爛的菊花,秋高氣爽的空氣,也有天氣轉涼的無奈,落葉蕭蕭的肅殺,黃花滿地的凄冷,夜雨觸動愁腸的寂寥,這些美都可以鑒賞也需要鑒賞,美不僅有牡丹的華美艷麗,更有菊與蓮的淡雅飄逸,甚至“留得殘荷聽雨聲”的雅趣與孤獨。這篇課文也體現了秋天之美的不同層面,反映了美的豐富性。悲劇的美雖然帶有消極色彩,但顯然不是不值一提的,反而有著厚重的底蘊,如同苦茶,雖然苦澀但也有著獨特的醇香,而將這種醇香加以提煉,也可以到達美的境界。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創造美的前提是共鳴情感的引發,其中最明顯的當屬悲秋情緒的化解。令人悚然而動的秋聲所代表的秋天顯然具有無窮的悲劇美,代表終結與消逝,歐陽修在文中更將之描寫為“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稱之為肅殺萬物的“刑官”,從事理轉化的角度則是“物過盛則當殺”。教學中要想轉換這種負面情緒,行之有效的便是積極人生觀的及時培養。“悲秋”在這篇課文的一開始體現濃郁,但作者最終以“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化解了這種消極情感。如何轉變這種消極的情緒,從“自古逢秋悲寂寥”到“我言秋日勝春朝”,轉換的過程便是讓學生發現美、尋找美。在這篇課文中,美首先表現在景物的描寫,特別是細節的刻畫上,另外是情感的變化與人生的感慨。秋天的肅殺凄涼是客觀存在的,和自然現象一樣是宇宙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時節轉換的必然過程,自古以來,悲秋情懷就一直存在,從柳永《八聲甘州》“是處紅衰翠減,冉冉物華休”到曹雪芹《紅樓夢》“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聯系到學生課業的壓力,轉換的本身便是重視青春期學生細膩而敏感的心理,讓學生理解這種轉變的必要性與意義,從而獲得積極愉悅的審美感受,讓“蟲聲唧唧”的煩擾也化為向前的人生動力,在課后作業與練習的設置方面不妨讓學生練筆,或描繪自己眼中與心中的秋天,或講述某次特殊情況下心境的轉變。這種從課文內容出發,卻具體到學生個體的心理變化也是對美本身的一種創造。對美進行多層級的感知、理解、鑒賞與創造,從而可以達到美育與教學內容相結合的長遠目標。
作者簡介
李錦(1993-),女,江蘇徐州,在讀研究生,牡丹江師范學院 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