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真實記錄現實的夢想,是催生攝影術的并促使其不斷發展的動力,也是紀實攝影誕生的基礎。攝影術誕生后,它用自己與生俱來的記錄性為我們的生活服務著,并給了我們一個又一個的驚訝和驚喜!攝影用它直指事物真實面貌的特征使很多人把攝影看作是眼睛的延伸和記憶的銀行。當一個家庭團圓之時,乖巧的孩子拿出相冊,湊到大人跟前細數著那會兒的種種,這是件何等溫馨又極附有意義的事情。
關鍵詞:紀實電影;社會進步;攝影
社會中一個單位需要攝影,這個大的組織就需要攝影的存在,更需要攝影的貢獻!而攝影也絕不離不開哺育它的社會環境。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攝影也隨之而變。從記錄到紀實,這個過程當中不僅有著一位位前輩們做出的突出貢獻,而且最為重要的是人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斷發展,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攝影術的出現,使人類以視覺圖像記錄外界環境的夢想成為現實。攝影術用其與生俱來的、超強的記錄寫實功能震驚世人,并且對當時人們所寵愛的繪畫,特別是寫實主義繪畫給予了極大的沖擊和壓力。(早在1840年,法國畫家保羅德拉羅什第一次看到達蓋爾式照片時,他竟然宣布:“從現在起繪畫已經死了!”)也因如此,攝影術受到了各種非議。不少畫家對其持排斥態度,并否定了攝影的藝術價值。法國學院派繪畫大師安格爾就曾大聲呼吁對具有“不公平競爭”色彩的攝影禁止推廣與實用。同時,由于繪畫悠久的歷史及其在人們心目中長期確立的神圣地位,攝影在最初幾十年里一直為沒有具備繪畫般的藝術素質所困擾。為了證明自己的藝術血緣,攝影師們甘愿作為繪畫的奴隸,而極力模仿繪畫,因為畫藝派攝影家幾乎統治了整個19世紀。 在這種文化思潮的影響下,那些以攝影最基本特性來工作的攝影家們一直以自己不是“藝術家”而深感卑微。攝影與生俱來的,且其他形式無法比擬的紀實性(也可稱之為記錄性),并沒有被人們所接受、利用和感到自豪。“物質是上層建筑的基礎。”今天我們所指的紀實攝影的形成,不僅僅是攝影自身的進步和人們對攝影藝術性理解的提升。真正促使紀實攝影成熟的,還是社會發展與社會需要這雙巨手!比如19世紀的西方國家正經歷著都市化與產業化的巨變,攝影作為當時可以用視覺手段記錄客觀實事的唯一手段,擔負起了記錄城市社會生活變化的責任。法國政府最早認識到這一點,展開了大型的城市攝影記錄工作。這是攝影史上國家政府第一次出于公共目的實用攝影。還有,在當時西方工業主和國家機構為了炫耀他們所取得的重大建設成果,紛紛邀請攝影師為那些重要工程,如工廠、橋梁、教堂,以及重要產品如火車、輪船等拍攝照片。1851年至1854年間,英國重建水晶宮,為了記錄這項偉大的工程,有關當局邀請攝影家菲利普·亨利·德拉莫特每周一次記錄工程進程,共拍攝了3年。在今天看來,這些照片不僅成為重要的歷史文獻,而且是攝影術在社會中嶄露頭角之舉,也是紀實攝影被人們孕育的開始。
今天我們所指的紀實攝影并非如上所述,攝影師做出單純的影像記錄。中文“紀實攝影”概念的由來,可追溯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根據宋剛明教授的《紀實攝影:概念的“硬傷”》一文中記載,1984年,“紀實攝影”初見于《國際攝影》。當時,《國際攝影》雜志編輯王惠敏由于一時找不到恰當概念來給國外某一種攝影樣式取名,臨時想出來并使用了“紀實攝影”。在流行拿來主義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個被對應為英文“Document Photography”的概念,很快就在國內作為一個有特指而沒有確切定義的孤立存在概念,普遍使用開來。
第一次使用“Document Photography”這個詞的是20世紀初法國偉大的攝影家尤金·阿切特。Document這個單詞來源于拉丁文Docere,原意是“教導”。中文將“Document Photography”翻譯成“紀實攝影”,保留了Document一詞的英文本義,有證明、文獻或證據的意思。尤金·阿切特最初是針對十九世紀興盛的畫意攝影而提出紀實攝影概念的,他反對將攝影當作繪畫的一脈,希望將攝影引領到實用的有社會意義的領域,提倡攝影家對環境的關懷,對生命的尊重,對美好人性的追求。這種態度迎合了現實主義精神: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強調為社會服務的宗旨。現實主義精神悄然融入紀實攝影當中,也是順利成章的事情。所以,那種強調紀實攝影是單純記錄的說法,是大錯特錯的!
不管是在國內還是放眼世界,對于何為紀實攝影人們持多種看法,在某些細節之處存在分歧。在此筆者想先冒昧的闡述自己對紀實攝影的理解,再列舉各位攝影家對紀實攝影的定義,最后引用我國著名攝影家孫驚濤先生的文字作為歸納。
在攝影術發明之前,人類記錄歷史的方法一是言傳,二是繪畫,三是用文字描述。攝影術的發明無疑又給人們增加了一中記錄歷史的方法,并且是一種最具說服力的記錄方法。紀實攝影的逐漸成熟,使得后人可以更為深入的了解到大蕭條時期的美國民眾,中國建國后的“崇拜者”等,這些寶貴影像資料從而成為我們閱讀歷史、認知歷史的重要文獻。
紀實攝影不僅給我們展示歷史,而且還可把我們帶到另一片遙遠的土地山去。通過攝影師的作品,我們可多層面的了解到遠方的親人是否平安,那里的社會是否安詳,異鄉的人文習俗有多么有趣… …
紀實攝影幫助我們見人之所不能見,此等財富讓黃金也黯然失色。
在紀實攝影的發展中現實主義精神(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強調社會服務)悄然融入其中,使紀實攝影有了更為明確的理論指向。紀實攝影也逐漸發展成為目擊社會,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工具。
紀實攝影用敏銳的發現力和瞬間凝固力,為我們保存下值得去思考的時光片段。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紀實攝影充分發揮其作用,以記錄為本凝固歷史,提供可靠文獻;以人文本用投身社會,推動現實變革;以愛為本目擊社會、揭示世界真諦。并用資料的形式為社會學家的研究,提供或真實可靠的研究資料,或實驗性課題方向,為社會進步和發展默默的做出貢獻,所以我們應該給它足夠寬容的發展空間,讓其在我國可以良好發展、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紀實攝影拍攝的手法及其對于社會的作用[J].攝影,2012,(11).
作者簡介
謝天(1986-),男,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攝影系,碩士學位,研究方向:攝影表現與展示效果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