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權法定作為民法最為重要的一項基本制度之一。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其固化物權的類型及內容,自然會與社會發展之需求產生矛盾。于是,物權法定緩和的方法在大陸法系國家民事立法中涌現。本文擬對物權法定原則緩和的觀點進行分析,指出其不足。
關鍵詞:物權法定原則;物權法;緩和
1 物權法定原則的含義及存在根據
所謂物權法定,是指禁止當事人自由創設新的物權及物權內容,而由法律直接明確規定。物權法定主義是物權法的精神與靈魂。根據《國物權法》第5條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由此可見物權法定原則的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首先,當事人不得創設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新類型物權,學說稱其為“類型強制”。其次,當事人不得創設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物權內容,學說稱為“類型固定”[1]。關于物權法定原則存在的根據,學者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看法及依據,但總結歸納起來,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諸如物權法的發展應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發揮物的經濟效用,物權公示的需要等等[2]。以上關于觀點其實并沒有真正指明為何要強制物權的類型及內容。
物權法定原則的依據在于解決物權與債權的區分以及解決物權的對抗效力。現代民法將財產權區分為物權及債權,并在此基礎之上創造出民法典的物權編與債法編。物權與債權的區別并不在于物權為支配權,債權為請求權,而在于法律的規定。比如租賃權為債權,其內容為權利人對租賃物可以占有、使用及收益,其體現為權利人對租賃物為直接支配,其與用益物權的內容基本相同。而抵押權為物權,并不能見抵押人對抵押物為占有、使用、收益及處分之直接支配權能。之所以租賃權為債權,抵押權為物權根本原因在于法律規定如此,在于物權法定原則。那么為什么要物權法定呢?其根本原因在于解決物權與債權不同的效力。物權具有對抗效力,任由當事人自由創設物權類型則無法有效解決新設立“物權”與法律規定的物權及債權之間的效力關系,即新設“物權”的對抗效力及產生沖突時何者優先的問題。
2 物權法定原則存在的弊端
不可否認物權法定原則的確存在僵化,滯后生活的問題。因為人類的智慧使有限的,立法者亦如此,法律作為社會現象的一種反映使得立法者在立法時只能根據當時的社會需要來制定法律,同時,社會的不斷發展與變化,立法者無法歸納總結出社會所需的所有的物權類型。物權制度的產生與發展是建立在人類生活的基礎之上的。但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之前的物權類型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這樣,嚴格遵守物權法定原則必然導致社會現實生活中新型物權的缺位,從而導致物權法律制度與社會現實生活的分離,這便違背了法律作為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的哲學基礎。尤其是我國經濟正處轉型期,物權的利用關系極為龐大繁雜,僵硬的物權法定制約物的利用。特別是在實踐中使用的有利于經濟發展的財產類型,因物權法定的限制,對財產的新類型的習慣不能及時上升為法定權利,從而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因此,物權法定的內在缺陷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緩和物權法定原則確有必要。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物權法定作為一項制度安排,應當符合制度化所帶來的好處與所放棄的靈活性的價值在邊際上相等[3]。如果物的利用方式不變,市場主體的產權類型和市場經濟規律在統一的財產型需求中,就達到了制度的均衡狀態,從而在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可是無論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都在不停的發展,尤其是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市場主體增加了對物權類型的要求,由于物權法定的限制而只能遵循之前的法律規定的物權類型,這必然導致系統的利益和價值的靈活性的邊際失衡。
3 避免物權法定僵化的學說及存在的問題
針對物權法定原則過于僵化和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學者們的見解,概括起來有幾種類型:
一是物權法定的無視,主張從根本上否定了法定物權存在的必要性,認為已經實現了物權法定主義,并達到了防止封建物權恢復的效果,如若再繼續堅持反而有害而無益,認為已經沒有繼續存在的價值,主要的學者代表是日本的我妻榮。第二,習慣包含說,此學說認為習慣法也是民法的淵源,所以物權法定原則不應以成文法為限,物權的創設只要符合習慣法,就不構成對該原則的違反[4]。第三,習慣法物權有限承認說,主張物權法的“法”不包括習慣法等,但是這并不構成對物權法定本質要求的違背,物權法定此刻便不產生對法定物權的約束作用,從習慣法方面便可直接承認該物權。第四,物權法定緩和說,該學說主張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新型的物權,只要不違反物權法定主義的根本立法要求,況且又存在一定的公示方法時,可以對物權法定的內容進行從寬解釋,將新產生的物權解釋為非新類型的現有的法定物權。例如,我國臺灣地區,對房地產最高額抵押權的解釋就是對抵押權的一種從寬解釋[5]。我國物權法草案中也曾經有如此之規定。
鑒于以上幾種理論,忽視物權法定說從根本上否定了法律存在的必要性,忽視了法律存在的意義,顯然這種法律權威具有一定程度的損害,無論如何是不可取的,其實際上也并未被任何國家或地區所采納;習慣包含說主張在法律中包含習慣,這顯然違背了物權法定的立法目的及立法含義;而習慣法物權有限承認說,認為習慣中產生的并且沒有違背物權法定之根本的新型物權可以納入法定物權的范疇之內,但并沒有對物權法定之“法”與習慣的適用次序進行澄清與說明,而且,習慣法的可靠性與物權法定原則之間的關系難以解決。可是,若要滿足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上述前三種學說是無法滿足的,而不同的是物權法定緩和說不僅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使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得以維護。在立法上擴大物權法解釋是物權法定緩和的一個很好的選擇。中國大陸的學者大多數表示贊同,學者梁慧星和陳華斌亦有相同的看法 [6]。”
至于第四種觀點也難以實現,如前述物權法定原則的依據在于解決對抗效力及產生沖突時何者優先的問題。對于何者優先的效力問題我們很難解決,因為當事人創設出之新物權如設立于其他債權之后,在效力上卻要優先,因其為法律未規定之物權,其為債權人無法預期,顯然對債權人非常不利,有失公平。
至于物權的抗效力的來源,第四種觀點也卻無法解決。通常我們認為物權的對抗效力來源于物權公示。對于動產可以通過交付解決,但對于不動產則需要登記。因登記機關為行政機關,基于公法上之法無授權即禁止之原則,為新類型之物權登記并非為不動產登記機關之職責,自然也就無法辦理登記,因為立法者也無法完全預測新物權之類型。
4 結語
如上所述,物權法定原則緩和的方法并不可行,其原因在于尊重法律的權威性及民法的基本理論。法律滯后于生活乃制度之成本,其為有限理性之人類無法解決之問題。針對新類型物權的問題其解決方案有二,其一,總結實踐經驗,將實踐中之習慣物權通過立法固定,其二,立法直接創設新物權類型。
參考文獻
[1]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66
[2]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68
[3]汪丁丁.在經濟學與哲學之間[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61
[4]江平.中國物權法教程[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133
[5]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70
[6]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71
作者簡介
徐焱(1978-),男,遼寧沈陽人,漢族,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法學方法論。云南民族大學法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