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正處于城市化、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長期累積的環境矛盾尚未解決,新的問題又不斷出現,在風險社會的背景下,各種人為活動和自然災害帶來的環境風險不斷加劇。重特大環境事故頻頻闖入公眾視野,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威脅。文章分析了中國現實中城市所面臨的環境風險,并從社會經濟發展狀態、消費主義思潮的盛行、城區布局不合理及社會體制的功能性缺失等方面探討了城市環境風險的社會根源。并且指出,對于中國當代存在的城市環境風險,我們需要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變消費主義的價值觀,建立環境風險的預警機制和強化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等方面加以應對。
關鍵字:風險;城市環境風險;社會根源;發展方式
1 風險與社會風險
風險是一種潛在的危險狀態,包括兩層含義,即危險爆發的可能性與不確定性,以及危險的危害性后果,風險的本質是指損失的不確定性。社會風險的內涵是社會損失的不確定性。
從對象差異上來說,可以把風險分為自然風險和社會風險。自然風險就是指自然存在對人的生命存在可能形成的損害性關系狀態。對于中國來說,在現代性的轉型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與之伴隨的社會風險,如制度安排不當、社會管理失序、社會控制失靈等原因可能引發的社會危機。而自然風險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環境風險,但后者的外延要更廣闊,人為造成的對環境的破壞在環境風險中占據著很大比重,而自然風險則不然。依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大致給環境風險下一個定義:環境風險是指因環境的破壞(自然環境惡化、人造環境隱患和資源短缺等)而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不確定狀態及其相關損失,也即環境風險是影響未來的參數,而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威脅、災害。對中國而言,環境風險的壓力更為明顯。
2 中國當前的城市環境風險
中國目前在城市環境風險上面對很大的困難和挑戰。隨著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逐步加快,中國城市環境問題日益復雜。預計未來10年,全國城鎮化率每年提高0.8個百分點,每年新增城鎮人口1500萬人,城鎮化率將達到50%—60%,城市人口、資源與能源消耗將持續增長。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中國城市環境主要面臨四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城市化加速與人口快速增長給城市資源、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城市水資源短缺,機動車保有量持續快速增加,生活污水、垃圾等廢棄物產生量大幅攀升,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環境容量;二是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于城市化速度。近年來,我國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每年以5%的速度遞增,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也以每年5%—8%的速度增加,但全國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不足60%,全國雖有近80%的城市對生活垃圾進行了無害化處理,垃圾處理處置設施運行效率低下;三是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縮小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增加了城市周邊地區的環境風險;四是城市用地面積的成倍增加,破壞了原有生態系統,降低了城市環境承載力。
3 城市環境風險的社會根源
(一)社會經濟發展狀態
社會經濟發展狀態是影響環境風險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經濟經過建國以來長期的粗放式發展,在現階段各種問題正集中凸現出來。進入21世紀以來,更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重要轉型期,經濟發展模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雖然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但法律法規和相關規章制度尚不完善。現代政府制定決策,提出發展規劃經常會遇到復雜的涉及到經濟與社會發展,工業化和基礎設施、人口增長和土地利用方面的問題,同時還有保障人群的健康等問題。近幾年來我國霧霾頻繁發生說明我們傳統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情況下,環境事故高發期已經到來,如無有力的防范意識和措施,前景十分堪憂。
(二)消費主義思潮的盛行
全球化所帶來的快速流通性和示范效應導致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已經在不太恰當的時空內被中國民眾所接受,表現之一就是消費主義思潮的盛行。消費主義是一種滿足人們超過基本生活需求之外的以“欲求”為特征的大眾消費模式,也是隨著這種消費模式全面滲透到社會發展各方面而形成的一種文化態度、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消費不再是手段,而是目的本身,為了消費而消費。消費不僅僅是對物或商品的消耗或使用,而且是為了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消費主義的盛行不僅對經濟和社會資源造成了浪費,而且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
(三)城區布局不合理
另外,城市和區域規劃空間布局不合理也加劇了環境風險,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眾多城市特別是工業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缺乏有序規劃,城市發展經常處于無序狀態。隨著城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一些原來在城郊的涉及危險化學品的企業或工廠漸漸被城市新區所吞沒,還有新開發工業區為方便起見將居民區設在工業區內部的例子比比皆是,重大危險源與普通居民生活區的距離非常接近,工業排放的有毒污染物會對周圍居民造成極大的傷害。
(四)社會體制的功能性缺失
“風險”總是與責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但是在風險日益逼近我們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制度卻難以做出及時、準確的應對,這樣我們就會生活在一個“有組織的不負責任”的社會之中。甚至在風險到來的時候,會出現“想方設法回避責任”的現象,即“恰恰是那些必須承擔責任的人員可以獲準離職以便擺脫責任。”因此,針對環境風險而言,建立充分的預警和反饋機制至關重要。
4 城市環境風險的應對
首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重中之重。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一脈相承,是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為準則,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運行方式和規律,使社會生產從數量型的物質增長轉變為質量型的服務增長,推進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消除資源高消耗與環境高污染的問題,從而形成環境友好型與節約型社會。只有經濟發展方式改變了,才能減少對發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從而最大程度上減輕城市環境風險的發生。
其次,改變消費主義的價值觀。消費主義的盛行不但侵蝕了民眾的思想,浪費了國家的大量資源,同時給人類生存的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消費主義價值觀的改變,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和公民的共同參與。提倡低碳生活,減少能源損耗,每個公民都必須投入其中,自覺摒棄消費主義帶來的不良影響,為做一個“環境公民”貢獻自己的力量。
再次,建立環境風險的預警機制。建立起預警和規避“環境風險”的系統化理論和機構,能夠在最大限度上防止、控制環境風險的發生,或者盡量避免更大的危害。具體內容如下:①建立一套完整的應對“風險”的管理機制,包括組織決策和指揮系統,信息傳輸和處理系統,人員培訓和技術系統。②提高行政機制的效率,公共機構應該在“風險”應對過程中承擔和履行應有的責任和義務。③科學合理地控制預警的“成本”。
最后,從根本上說,確保城市安全在于以人為本,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我們不能只把城市看作是物的存在,看作是刺激經濟增長的工具,更需要關注由于人口密集而形成的城市社會以及這個社會中人的需求。風險管理應當成為城市管理的核心內容,為市民提供安全、舒適的生活空間是城市政府的首要職責。
參考文獻
[1]約翰·漢尼根.環境社會學[M].洪大用,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M].何博聞,譯.譯林出版社,2004:2.
[3]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譯林出版社,2003:96.
[4]馮必揚.社會風險:視角、內涵與成因[J].天津社會科學,2004(2).
[5]程鵬立,鐘軍.環境社會學的理論起源與發展[J].生態經濟,2013,04.
[6]彭遠春.我國環境行為研究述評[J].社會科學研究,2011,01:104-109.
作者簡介
王清芝(1993-),女,漢族,陜西省碑林區,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研究方向:環境社會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