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程
摘 要:本文在軍隊社會化保障全面推開之際,結合軍隊后勤保障“外包”的現有成果,提出戰時將后勤保障“外包”的構想,分析了其必要性、范圍、可用模式以及配套措施。
關鍵詞:戰時;后勤保障;軍民融合;外包
“外包”一般是指企業整合、利用其外部最優秀的專業化資源,從而達到提高企業效率、增加核心競爭力的目的。后勤保障“外包”則是指通過簽訂合同,把軍隊的某些后勤保障工作交由社會團體或政府間機構來完成。軍民雙方致力于改變以往軍民分離的簡單模式和慣性,遵循市場規律,立足軍民合作,建立具有兼容性和互補性的整體系統和機制,以實現社會資源的高效配置。戰時后勤保障“外包”的思想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1 戰時后勤保障“外包”的必要性
(一)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軍民融合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50-70年代,這個時期我國處于“軍民結合”階段。第二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初,這個時期我國已進入“軍民一體化”階段。第三階段是2007年以后,我國開始邁向“軍民融合”階段。從第三階段起,我國的軍民融合已告別了前兩個階段單純工業生產上的軍民融合,軍民融合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軍民融合的范圍更廣,理論更新。戰時后勤保障“外包”就屬于軍民融合在軍隊保障體制方面的延伸。
(二)增強戰時后勤保障能力的必然要求
建設實戰型后勤有“兩要”,一是要加快推進核心保障能力的提升,建強應急保障力量;二是要有大體系觀、大集成觀、大后勤觀,構建配套協調、運行高效的后勤保障體系。在可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用于國防建設的資源越多,用于經濟發展的資源就越少,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深深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是解決二者之間矛盾關系、實現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最佳思路。
(三)順應戰時后勤保障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
隨著冷戰結束、東歐解體,世界各國忙于發展戰后經濟,軍隊裁剪、國防預算下降,世界各國軍隊后勤保障“外包”日益增多,軍民融合的領域多元化,并帶來了突出的經濟效益。外軍的這種后勤保障“外包”的成功案例并不是偶然,而是順應新時期后勤發展的趨勢所帶來的必然結果。美國國防科學委員會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私有化”和“利用外部人力資源”的新理論,并率先將該理論運用于院校、機關。
2 戰時后勤保障“外包”的模式選擇
我軍現有的“外包”模式是從我軍試行社會化保障之后開始的,主要應用于院校、醫院等軍民融合較深的單位,涉及科研、伙食、營房等項目,后勤保障領域的“外包”模式分為以下幾種:軍需、衛生、軍械、軍事交通、車船、油料、物資。
(一)招標承包模式
這種“外包”是一種完全的外包,由中標單位按照合同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是一種“全社會化保障”,戰時可以考慮在軍需備裝生產、軍械生產、車船制造方面實行招標承包模式,這樣能夠完全節省軍隊的人力,軍隊能將精力全心投入到作戰當中,有效提高部隊打贏的能力。
(二)委托管理模式
這種“外包”是一種不完全的外包,是一種“半社會化保障”,適用于衛生醫療、油料研究和供應、物資供給等方面的保障。軍隊在這樣的契約關系中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權,又能利用地方優勢資源對軍隊提供保障,利用人民戰爭思想,以全社會可用的保障能力保障軍隊,減輕部隊后勤保障負擔,提高后勤保障效益。
(三)經營租賃模式
在軍事交通上應當運用這種模式,租用社會運輸工具對軍隊實施保障,提高軍隊的戰略投送能力,可以有效避免軍隊內部戰略投送能力的過度建設,提高軍費使用效率,節省了閑置設備時的資金機會成本。
3 戰時后勤保障“外包”的配套措施
我軍現有的社會化保障以及外軍戰時后勤保障“外包”的經驗都預示著戰時后勤保障“外包”的可行性和大趨勢,為保證戰時后勤保障力量的生成,需要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
(一)搞好頂層設計,建立健全組織管理機構
戰時后勤保障“外包”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軍地多個不同部門,對整個戰局勝敗有重要影響,因此需要級別較高的頂層架構即最高協調機構的參與。從國際目前的情況來看,主要有三種做法:一是以實體化的“國家安全委員會”為最高協調機構。該委員會為常設機構,有專職人員,兼具決策功能和落實決策的能力。二是由國防部為最高協調機構。在這些國家中,其國防部往往是行政權國防部或民政權國防部,這類國防部沒有作戰指揮權,專門用于協調國防安全和經濟建設。三是由虛設的最高議事機構作為最高協調機構,具體落實則由國防部進行,建議我軍以中央軍事委員會為最高協調機構。在戰時進行后勤保障“外包”具有一定的風險性,由于企業追逐利益的天性,一旦利益受損,部隊的后勤保障也會因此受到巨大沖擊,因此在做好頂層設計后,還需充分考慮戰略、戰役、戰術三個不同保障層次需求,進而建立精干高效的中層及基層組織管理機構和組織領導機構,以應對不同規模戰爭中,與作戰部隊規模相適應的后勤保障“外包”協調需要,確保戰時后勤保障的可靠性。
(二)制定法律法規,加快軍隊后勤信息化建設
為提高戰時后勤保障的穩定性,應當注意通過立法將一些成熟的做法予以確認上升為國家意志,使后勤保障“外包”工作進入法制的軌道。第一層次是最高層次的憲法,可以做出原則性規定,第二層次是憲法指導下一系列相關軍事法律。第三層次是用以協調特殊領域民用部門與國防安全之間關系的立法。第四層次是各種條例、規定或計劃。建議對戰時“外包”企業需要承擔的任務范圍和類型予以規范,同時對擬合作的“外包公司”實行資格認證制度,對嚴重違反協議的公司制定嚴格的懲處措施,并承擔軍事不利后果責任。同時,應當以大數據高速發展的時代大背景為契機,大力發展部隊信息化建設,完善各類數據庫數據,實現軍地資源共享。以更全面的掌握軍地可用的保障力量資源,更精確的分析軍地保障資源配比,更高效的決策戰時后勤保障“外包”的項目。并且對人員、裝備和物資實施全程跟蹤,第一時間掌握指揮、控制和協調的主動權,真正實現精確保障。
(三)做好預案管理,構建平戰轉換機制
制定合理的、有效的后勤保障“外包”預案,可以使部隊在戰爭發生時快速地做出反應,增強后勤保障的預見性和針對性,提高戰時后勤保障“外包”的速度。各級的管理協調機構應做好戰時軍事行動后勤保障“外包”的需求分析,收集整理本部門所在部隊戰時執行軍事任務后勤保障需求和所具備后勤保障能力的基本數據,掌握不同等級、不同類型軍事行動后勤保障需求、耗量變化的情況,為制定、完善后勤保障“外包”預案提供可靠的依據。并且應當統籌考慮后勤保障“外包”的方式,立足后勤保障的可靠性,留有余地、把握全局、量入為出、突出重點,照顧各個方向、各個階段的后勤保障“外包”需求;在預案制定成熟后,應當聘請有關專家論證或通過模擬試驗不斷改進和完善,切實做到一項任務多套預案、一種方案多項對策、一個威脅多個設想,提高預案編制質量。預案經論證完畢后,要積極主動與地方企業協調溝通,及時修正完善,形成方案,然后簽訂合同。切實做到實案化準備,提高預案的實際可行性。
參考文獻
[1]盧正升、李振東.信息化條件下后勤實戰化訓練保障的創新[J].國防,2015年,9期,46-47.
[2]牛振喜.各國軍民融合的歷程及我國軍民融合的對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年,23期,124-125.
作者簡介
楊程,軍事經濟學院研究生三隊學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