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善意取得源是指無權處分人不法將受托占有之物轉讓給第三人,如第三人為善意,則其取得物的所有權,原權利人喪失占有。結合我國《物權法》的立法規定,善意取得必須滿足四個構成要件:無權處分行為、受讓人為善意、以合理的價格轉讓、完成了法定公示方法。善意取得制度適用范圍很廣,但也有例外,比如贓物、遺失物等占有脫離物。
關鍵詞:善意制度;構成要件
1 善意取得制度的涵義
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民法,包括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民法上一項十分重要的制度,①它是對財產動的安全與靜的安全一種平衡的保護,是對所有權的保護和交易安全和便捷的一種利益衡量的選擇。
善意取得又稱為即時取得,無權處分人在不法將其受托占有的他人的物(動產和不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如受讓人取得該物時系處于善意,則受讓人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原權利人喪失所有權。②根據我國物權法的規定,善意取得制度不僅僅局限于動產和不動產所有權,其他物權也就是權利質權也都可以適用善意取得。
1、動產所有權。傳統民法認為善意取得僅僅適用于動產,所以善意取得又稱為動產的善意取得。除了法律法規明確禁止流通的動產和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動產外,其他動產都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善意取得的場合,動產一般都區分為占有委托物和占有脫離物。占有委托物原則上適用善意取得,占有脫離物絕對不適用善意取得。
2、不動產所有權。我國《物權法》中并沒有區分動產的善意取得和不動產的公信制度,而是把動產和不動產的所有權統一規定都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什么時候會出現不動產的善意取得,主要是指有些情況下不動產會出現登記錯誤,第三人因為信任政府支撐下的公信力也就是登記而購買了不動產,從而取得不動產的所有權。
3、權利質權。我國《物權法》規定,其他物權也可以參照適用善意取得,其他物權其實主要指的就是權利質權。
2 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
(一)無權處分人處分他人財產
根據我國現行立法,無權處分行為是指,無權處分人處分他人的財產,以引起財產權利變動為目的的行為。轉讓人如果具有處分權,則對于受讓人而言構成繼受取得,不屬于善意取得。無權處分的情況下構成善意取得,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情況:一是沒有所有權而為處分行為,如實踐中的承租人和保管人對財產不具有所有權卻將財產轉讓給了第三人;二是所有權受到限制而為處分行為,例如夫妻雙方共有一套房屋,丈夫在妻子不知情的情況下而將房屋出售;三是雖然有所有權但是卻沒有處分權,例如在附條件買賣中,當事人在價金未完全清償之前,由原所有人保留所有權,在合同有效期間,原權利人不能將該物轉讓給另外一人。
(二)受讓人受讓財產時為善意
根據《物權法》106條的規定,要適用善意取得,受讓人受讓動產和不動產是善意的。所謂善意,就是不知情,即在無權處分人和受讓人進行民事行為時,該受讓人對出讓人無處分權并不知情。什么情況下受讓人可以認為是善意,法官應當根據原權利人的舉證,以及各種客觀,外在的情況進行綜合判斷。③
(三)以合理的價格進行轉讓
根據《物權法》106條的規定,善意取得制度的一個構成要件必須是以合理的價格轉讓,即“以合理的價格轉讓”,這就意味者善意取得僅僅適用有償的交易行為,而不適用贈與等無償法律行為。
(四)完成了法定的公示方法
《物權法》106條規定完成公示是善意取得的要件之一,即動產應交付給
受讓人,轉讓的不動產以及一些特殊動產應該完成登記,這就意味著善意取得的構成必須以公示方法的完成為要件。
3 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
善意取得是一種原始取得,善意取得的標的物上的所有權和其他物權因此消滅,所有人從而取得一個完全嶄新的物權。善意取得形成之后,所有權發生移轉,真正權利人喪失對標的物的所有權,受讓人即善意第三人取得標的物所有權。
善意取得制度偏向于對善意第三人信賴利益的保護,但是并不是說善意取得制度完全將原權利人的利益置之不理,而是在保護真正權利人和善意第三人信賴利益之間尋求一種平衡,所以原權利人的利益當然還是會受到保護。在善意取得中,原權利人的利益自然受損最嚴重,但是善意取得又是明確規定原權利人不能向善意受讓人進行追及,所以其遭受的損失最終只能向無權處分人尋求救濟,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合同責任,如果原權利人和無權處分人原本就存在租賃等合同關系,轉讓人擅自處分該財產,原權利人完全可以追究轉讓人的違約責任;第二,侵權責任,在善意取得中,轉讓人對財產是不具有處分權的,但是卻將不屬于自己的財產處分給他人,是對原所有人權利的一種侵害,原權利人可以基于其侵權行為要求承擔侵權責任,要求其賠償損失;第三,不當得利責任,無權處分人將財產轉讓出去,一般來說會是有償的合同關系,自然會有獲利,而此種獲利是一種不當得利,真正權利人當然可以要求無權處分人將此不當得利返還。
4 善意取得的例外情況
《物權法》第41條規定:“專屬于國家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取得所有權。”由此可知,專屬于國家的財產是不適用善意取得的。《物權法》第107規定:“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可以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占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權處分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兩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費用后,有權向無權處分人追償。”由法條可以明確的知道,遺失物是不適用善意取得的,這就是說,某人在拾得他人的遺失物以后,將該物非法轉讓給第三人,受讓人即使在受讓該財產時是善意的、無過失的,也不能通過善意取得來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原權利人有權要求善意受讓人返還原物。
在不適用善意取得的各種情況中,贓物的問題是很值得關注的。贓物可以理解為犯罪分子通過盜竊、搶劫、詐騙、勒索等非法手段獲得的物質和金錢,④《刑法》第64條規定:“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責令退賠;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違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個人財物,應當予以沒收。沒收的的財物和罰金,一律上繳國庫,不得挪用和自行處理。”近現代民法實際上借鑒了日耳曼法的經驗,確立了善意取得制度。在各國民法中,一般都區分占有委托物和占有脫離物。所謂占有委托物,是指基于權利人的意思表示而喪失占有的物,例如,第三人因為租賃、保管等合同占有了權利人的物,就是占有委托物。所謂占有脫離物,是指非基于權利人的真實意思表示而喪失占有,例如,權利人因為盜竊,搶劫等非法行為喪失對物的占有。占有委托物肯定是適用善意取得的,至于占有脫離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還沒有形成統一看法。善意取得不適用于遺失物得到公認,但是是否適用贓物則爭議很大,在我國《物權法》中也沒有明確規定,但是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對贓物采用的做法是“一追到底”,實際上就是采用了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的觀點。
參考文獻
[1]肖中華、陳群、段志明《物權法中善意取得制度探析》,載2008年10月《江西藍天學院學報》
[2]參見魏振瀛:《民法》(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版,
[3]陶瓊《物權法中善意取得制度解析》,載《江東論壇》2009年第一期
[4]梁倩《小議贓物的善意取得》,載《經濟研究導刊》2011年第36期
作者簡介
諸曉慧,男,漢族,江蘇南京人,學歷:大學本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