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伯英
工業遺產改造不應忽視老舊工人社區
撰文/劉伯英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新興工業的發展,許多傳統工業企業陸續關停并轉。但有些舊工廠的老職工們卻并沒有因此搬遷,依然留住在工廠旁的老舊工人社區里。這些老舊工人社區,是按照當時的標準建設的,與今天的居住條件相比,空間狹窄,居住不便,尤其是配套設施日益老化。因此,老舊工人社區居住環境的改造升級,已迫在眉睫。

沈陽鐵西工人村

時光回溯至20世紀50年代。建國初期,百廢待興的中國開始在全國各地興建工廠,發展生產力。尤其是“一五期間”(1953年—1957年),在蘇聯的援助下,中國掀起了工業建設的大熱潮。156個重點建設項目在全國各地落地,并陸續投入生產。伴隨著工業發展,一大批工人走上崗位。當大量的工人涌入廠區,相應的居住生活區也開始建設起來。于是,沈陽鐵西工人村、武漢青山紅房子、洛陽澗西區等大批工人社區應運而生。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簡稱長春一汽)、長春柴油機廠等工廠的工人社區正是建國初期典型的工人社區。一轉眼,它們已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滄桑歲月。
說起老舊工人社區,年輕一代可能并不熟悉。那是一批承載著共和國建國初期工業發展歷史的特殊所在,是為了給工人們安置生活而建設起來的生活社區。在這樣的工人社區里,有居民樓、商店、幼兒園、學校、醫院、公共浴室等,相應配套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可以說,工人社區就是現代城市社區的雛形。當然,工人社區與今天的新型居住社區相比,是較為簡陋的。
那時候的生活標準普遍較低,但工人社區的居住條件與地窨子、破舊的平房區相比,還是有了巨大的改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讓當時的人們羨慕不已,也充分彰顯了新社會工人階級當家做主的社會地位。但如今,20世紀50年代初期建設、按照“一套一戶”設計的居民樓,由于資源緊缺,早已改變了原來的居住方式,變成了“一套多戶”,即幾戶人家擠在一套房里,共用廚房和衛生間,“單元戶”變成了“大雜戶”。還有那些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三線建設”時期建在大山深處的“戰斗村”,如今更是條件簡陋,十分艱苦。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間的推移,這些老舊社區的設施已明顯落后于時代。房屋空間狹窄,通風和光照條件差。有些寒冷地區的工人社區沒有公共采暖設施,也沒有天然氣,仍然依靠煤爐采暖做飯。尤其是居民樓電路、水管嚴重老化,房屋墻體樓板出現開裂,陽臺出現沉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由此可見,這些老舊社區已明顯不適宜居住,亟待提質改造,改善工人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

武漢青山紅房子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許多老舊工廠陸續關停。這些老廠區,或被閑置廢棄,或作為一個時代的“工業遺產”被保護和再利用,也有的被拆除殆盡并被開發為城市新的功能區。在大量工廠關停的過程中,大量工人下崗、失業,他們的生活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許多人由于生活窘迫,連基本的生活都沒有保障,更沒有能力去改善自己的居住條件。
所以,要進行工人社區改造,必須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我們必須了解該社區的歷史背景、建設年代、居民的社會構成和生活狀況,從下崗職工的切身利益出發,把握公平公正原則,充分利用現有棚戶區改造等相關優惠政策,處理好“大雜樓”居民的安置問題;其次,許多老工人也十分留戀曾經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他們習慣了這里的生活,也對這里產生了濃厚的感情,因此我們還必須關注老居民的心理感受,對老工人進行心理疏導,引導他們適應新的居住生活環境。
老舊工人社區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是珍貴的歷史遺產。長春一汽工人社區規模宏大,總面積達34萬平方米,現今已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春柴油機廠工人社區、洛陽澗西工業區、武漢青山紅房子等大量工人社區,如今都已成為歷史文化名街或歷史風貌區。可見,越來越多的老舊工人社區的價值得到了人們的關注。然而,目前仍有大量的老舊工人社區被忽視,如西安紡織廠工人社區等。它們亟待關注,亟待保護。我們對這類老舊工人社區進行改造,在優化居民居住條件的同時,還必須考量其歷史價值,要將對老舊工人社區的保護上升到城市遺產保護的高度。因此,我們對這類老舊工人社區改造,必須以保護為前提,在保留時代印記的基礎上進行。

江西永修星火有機硅廠戰斗村

長春一汽工人住宅
未來,老舊工人社區的改造或將成為新一輪城市更新的重中之重。因此,積極探索工人社區更新辦法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老舊工人社區進行改造,首要的是在保證建筑結構安全的前提下,對建筑內部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比如水管、電路,以及廚房、衛生間等。其次,必須疏解居住人口,減少居住人數,對居住空間進行擴展,要提高居住的成套率,甚至將兩套房合并成一套房,給居民帶來更大的生活空間。除此之外,我們必須對菜市場、公眾浴室以及工人俱樂部等工人社區的公共服務設施進行空間改造,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再者,我們還必須對社區環境進行優化,包括園林綠化升級、垃圾分類處理等,以改善居住生活環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質。
當前,新型城鎮化日益推進,城中村和棚戶區的改造也逐步接近尾聲。老舊工人社區這片特殊的“棚戶區”,也即將面臨改造。未來,老舊工人社區的改造或將成為新一輪城市更新的重中之重。因此說,積極探索工人社區更新辦法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劉伯英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中國文物學會工業遺產委員會會長、中國建筑學會工業建筑遺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