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杰
工業遺產重塑城市生活—以景德鎮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為例
撰文/張杰
景德鎮是一個因傳統陶瓷產業繁榮的古老城市,也是一座享譽海內外的現代陶瓷工業城市。這里曾經瓷窯遍地,工廠林立。這種輝煌一直持續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90年代中后期,大批瓷窯、工廠因老工業衰退而被迫關停,退出了歷史舞臺。長期以來,老城的大量舊廠區一直處于廢棄狀態,導致城市中出現了很多功能『黑洞』。在這樣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環境下,如何利用遺產資源推動整個城市品位再上一個新臺階?我們提出,采用『織補城市』策略,將老廠區的保護及更新、改造納入整個城市發展規劃,對景德鎮14個老廠區的環境進行整治并重新進行產業定位,希望借助老舊陶瓷廠區的復興,帶動整個城市的復興。

徐家窯

坯房
景德鎮是“中國瓷都”。從歷史上來看,景德鎮的傳統陶瓷業起源于漢代。宋代,得益于高嶺土的發現,景德鎮生產出高品質的青白瓷,并開始在全國享有盛譽。元代,為滿足朝廷的需求,景德鎮興建了大量窯廠 ,其生產的青花瓷遠銷中東與歐洲。明清兩朝,皇家還在景德鎮設立了朝廷御窯廠。明朝后期,朝廷逐漸放松對民間陶瓷生產的限制,民窯逐步發展起來。
清朝時期,朝廷對瓷器的需求量進一步增大,官窯產量嚴重不足,不得不將大量燒制工作分配到周邊各個民窯。官窯與民窯默契配合,形成“官搭民燒”的生產模式,即在御窯廠內完成制坯成型工序之后,再在民窯中最終燒制完成。因此,圍繞著御窯廠形成了一系列的陶瓷生產、物流、商貿等相關配套設施。民窯旁邊是大量的坯房,坯房外圍是工人居住的民房。徐家窯就是這樣一座民窯。
徐家窯是一座可容納300多擔坯的蛋形柴窯,也是中國最大的一座柴窯遺址。1949年后,徐家窯歸建國瓷廠管理經營,主要燒制碗、盤、壺等日用瓷和顏色釉瓷,直至1979年停產。從那以后,徐家窯的窯與坯房日益荒廢,成了這座城市的功能“黑洞”。
我們注意到,此前景德鎮已建有一些與陶瓷相關的展覽館,但沒有一處直接建于原窯址上。因此,我們決定,復建徐家窯,打造一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活遺址”。
經過多方專家討論,我們最終制定的復建原則是:保留原有遺址現狀,盡量使用原有材料,恢復原形態。在復建過程中,很多老工人也積極參與了進來。他們對徐家窯非常熟悉。有了他們的參與,復建工作事半功倍。經過努力,我們最終將徐家窯按原形復建出來。

位于“十大瓷廠”老廠區北部的一座圓包窯
經過整修復建后的徐家窯,于2016年11月8日上午成功點火復燒,傳承千年的窯工技藝得以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在停燒38年之后,徐家窯最終復活成一個非遺傳承的重要場所。
徐家窯的修復是群體記憶的彰顯,也是地方技藝的傳承。這座“活遺址”已然成為景德鎮瓷業遺產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20世紀50年代后,景德鎮陶瓷工業逐步推進現代化,燒制工藝實現了從手工到機械,從柴窯到煤窯、油窯、氣窯的大轉變,并相繼組建了建國、宇宙、為民等十幾家大型瓷廠。到20世紀80年代,景德鎮共建成了14個陶瓷廠。景德鎮人習慣將它們統稱為“十大瓷廠”。
“十大瓷廠”的成立推動景德鎮瓷業飛速發展,并多次承擔了國禮瓷、紀念瓷、出口瓷等重大政治任務,取得了新中國陶瓷史上舉世矚目的成就。20世紀90年代,很多陶瓷工廠外遷到新區,加上國企改制,原有的很多陶瓷廠逐漸衰退。后來,老廠區形成了以宇宙陶瓷廠為中心,東至為民瓷廠,西至陶瓷機械廠的老城區工業遺產片區。
基于此,我們提出,從織補城市、城市復興的角度出發,將整個舊城的老廠區納入整體規劃,統一考慮。我們研究分析了該老廠區歷史上的空間布局和工序流程,對這一地區的產業和社會服務功能等做了規劃,包括改善整個地區的交通狀況、以相關產業帶動周邊發展等。按照計劃,我們首先從“中央核心區”宇宙陶瓷廠開始整治,并逐漸向外延伸。
宇宙陶瓷廠廠區非常破敗,我們采取“能保留的保留,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整治。在改造過程中,我們保留了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煤窯廠房內的燒煤圓包窯和窯坑,還完整保留了建于20世紀90年代的氣窯廠房內的所有現存管道設施。
無論哪種方式,其根本都是『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生活本質。我們的最終目是:借助活化工業遺產資源的方式,重塑城市人民的美好生活。


按照方案,我們將鋸齒屋頂的聯排廠房改造成院落形式,以提高通風系數和采光率,增強舒適性。我們把廠區北邊的部分廠房改建成博物館。博物館里收藏著我們從當地一些機構和老工人那里征集來的關于“十大瓷廠”的資料。我們把南邊的廠房改建成美術館,用于藝術展覽。它的建筑立面是用廢棄的老窯磚砌成的,還保持著“窯廠本色”。
宇宙陶瓷廠周邊的其他廠房在改造過程中,也都被設計成與餐飲和藝術展覽有關的新空間。比如,北側原有的煤斗及附屬空間如今已變成了咖啡館。
廠區的改造與復興使其變成了一個年輕、開放的國際社區,帶動了整個景德鎮的文化產業發展。在炎熱夏季的晚上,這里成了市民游憩、納涼的所在,為群眾提供了高質量的休閑場所。
這座充滿時代氣息的老城改造區項目最終被命名為“陶溪川瓷文化創意園”。“陶”即“新平冶陶,始于漢世”,指明了景德鎮瓷器的生發源頭,寓意悠久歷史;“溪”指老廠區引自鳳凰山(緊鄰為民瓷廠)的溪流;“川”指溪流流經廠區后再匯入南河,流經昌江,最后注入鄱湖,象征景瓷業蓬勃興盛,由小溪流發展為大河“川”,重振瓷都雄風。
在改造項目的過程中,我們始終遵循將歷史文化、城市現狀與社區環境密切結合的原則,通過傳承技藝、留存社區記憶、現代化改造等多種手段,為老百姓提供了高質量的日常生活環境。但無論哪種方式,其根本都是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生活本質。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借助活化工業遺產資源的方式,重塑城市人的美好生活。

改造后的老廠區成了一個年輕、開放的國際社區
工業遺產重塑城市生活——以景德鎮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為例
設計就是挖掘特色——以延安市子長縣魏苑農家樂設計為例


張杰
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清控人居遺產院研究院院長,長期擔任清華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聯合城市設計課程負責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