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孫 芊 馬建偉 李 強
大數據、“互聯網+”下的電力需求側管理典型應用
文_孫 芊 馬建偉 李 強
孫芊,國家電網公司“配電網智能化應用與關鍵設備聯合實驗室(河南)”核心技術骨干。2011年開始從事智能電網技術研究與應用,先后負責承擔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1項,國家電網公司總部科技項目3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
近年來,德美等發達國家陸續提出工業4.0、工業互聯網等戰略,我國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實施“中國制造2025”,以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在金融、交通和餐飲等傳統產業運用數據分析,解決發展困局,產生了顛覆性影響,數據分析對產業創新的巨大驅動能力得以顯現。

我國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明確提出鼓勵傳統產業樹立互聯網思維,積極與“互聯網+”相結合。電力作為重要的傳統產業,在當前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形勢下,其“保障電力供應、高效優質服務”也面臨著重大困局,例如用電環節能效水平低、用電科學性不足等問題尤為突出。隨著電網信息化建設不斷深入,利用大數據及“互聯網+”技術,結合新形勢下的電力需求側管理,可有效解決這些突出問題。
在能源行業中,智能電網領域被當做大數據應用的重要技術領域之一。麥肯錫在研究報告《大數據:創新、競爭和生產力的下一個前沿領域》中指出,大數據的應用具有顯著的財務價值,而作為天然聯系千家萬戶廠礦企業的電網,其所產生的電力大數據價值尤為寶貴,著名的“克強指數”將耗電量作為評估經濟社會增長的重要內容就足以說明。
電網公司建立多個業務信息化系統,形成了大量良好的數據資源,大致可分為生產、營銷、管理三大類業務數據,包括直接采集監測的原生數據和經處理加工的衍生數據,同時也積累了電力系統外部數據,如區域經濟發展狀況、氣象預報、空間地理信息等。

電力大數據呈現多源、異構、海量的特點。在數據來源方面,電力數據來自多個業務系統,正逐步從分散放置、分布式管理模式向數據融合、多業務貫通轉變;在數據結構方面,除傳統的運行數據、設備及客戶臺賬等結構化數據外,還包括輸變電狀態監測中的視頻圖像、狀態檢修的紅外成像、電力氣象云圖、客服語音等非結構化數據;在數據規模方面,省級電網運維近3000座變電站、2萬余條10千伏配電線路,50萬余臺配電變壓器以及近4000萬低壓用戶,其產生數據量巨大,并且數據增量較大。以河南電網SCADA、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為例,數據日增量分別可達到10GB/日、3GB/日(詳見表1省級電網部分數據資源)。
在這樣良好的數據資源基礎上,電力大數據的高附加值在諸多方面有所體現。《中國電力大數據發展白皮書》明確指出電力數據以其同用電客戶的緊密耦合,可以實現對用戶360度的精確定位,與用戶和電網息息相關的電力需求側管理就是重要的價值體現之處。為此,建立了“電力大數據分析實驗室”,在國家電網公司系統率先開展電力大數據運營模式研究,并重點開展電力大數據信息支撐關鍵技術、應用場景深化研究。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電力需求持續增長,2017年河南用電負荷達到5785萬千瓦。電力增長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電力負荷峰谷差逐年增大,河南目前已達到最大負荷的30%,僅靠電力建設滿足最大負荷需求成本巨大;另一方面,整體能效水平低,用電管理模式粗放,能效提升缺乏量化分析依據,節能潛力巨大。
為解決以上問題,進一步提高電力行業的能源使用效率,不僅要從電網側進行有效的經濟運行管理,還要充分發掘用戶需求側資源。在電網優化運行削峰填谷時,可綜合分析電網和用戶信息,將用戶可調負荷納入控制范圍,服務電網經濟運行;可對用戶用能信息進行能效評價,為節能減排提供量化分析依據。
2015年,國務院頒布《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號文),促進區域電力平衡和需求側負荷資源優化配置成為電力工作的重點。隨著售電側改革逐步深入,各類售電主體和售電模式涌現,需求側管理作為用戶側負荷資源集成的重要手段,其應用于區域負荷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電網優化運行具有重大意義。需求側管理在市場化改革下,成為新的負荷優化方式、新的交易機制和新的業務模式。
2015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國務院頒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鼓勵能源企業運用大數據技術對設備狀態、電能負載等數據進行分析挖掘與預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安全穩定運行水平。為此,發改委發布《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能源[2016]392號),促進智能終端及接入設施的普及、支撐能源互聯網的信息通信系統建設,并鼓勵發展智慧用能新模式。隨著智能電網用電環節持續建設,用戶用電信息采集、傳輸、分析等各個環節逐步健全,如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已基本全覆蓋;部分用戶負荷包括分布式電源、儲能、可控負荷等均可采集。用戶能量流和信息流初步呈現雙向特性,用戶參與需求側管理具備了一定的技術手段和基礎條件。

表1 省級電網部分數據資源
在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和“互聯網+”發展的雙重背景下,《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中特別強調需大力提高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電力生產供應和消費應貫徹節約優先、綠色低碳的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在增加電力供應時,統籌并優先采取電力需求側管理措施。六部委聯合修定發布了《電力需求側管理辦法(修訂版)》(以下簡稱《辦法》),突出體現了節約用電、環保用電、綠色用電、智能用電、有序用電五大內涵。《辦法》提出“開展用電在線監測、深化用電大數據應用,整合用電數據資源,為電力經濟運行分析、用電和節電決策等提供充足、及時、準確的數據支持。”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充分挖掘用戶側數據潛在價值,開展用戶智能用電、優化用電和需求響應,成為新形勢下需求側管理的重點之一和新的盈利增長點。
智能電網的高級量測體系不斷完善,用戶用電數據量呈幾何倍數增長,同時電網也在積極尋求方法讓需求側可以充分參與電網調控,增強電網的可控性和經濟性。《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鼓勵開展面向能源終端用戶的用能大數據信息服務,對用能行為進行實時感知與動態分析,實現遠程、友好、互動的智能用能控制。”
用戶用電行為分析是用能大數據服務的重要內容。在大數據環境下,分析用電數據之間的關聯性,挖掘潛藏在用電數據之中的用戶用電行為習慣,對不同類別用戶進行細分,高效、準確地挖掘出用電行為、電量消費等高附加值的信息,為服務用戶節能工作、電網經濟調度和智能化營銷業務分析與決策提供有力支撐。用戶用電行為分析通過對用戶用電量、用戶負荷、客戶信用、用電業擴報裝等用電行為的深入分析,準確掌握客戶用電特點與潛在需求,為電網公司開展負荷調控、電網改造升級、營銷互動服務提供決策依據,為節能公司開展能效分析、節能服務對象篩選提供技術手段,為用戶掌握用電構成、耗能環節提供數據支撐。
用戶負荷曲線含有反映負荷特性的豐富信息,但用戶類型多、信息量大,缺乏準確有效的分析方法,亟須一種針對海量用戶負荷曲線的用電行為分析方法,便于需求響應控制及能效分析。國家電網“配電網智能化應用及關鍵設備聯合實驗室(河南)”將配用信息分析與應用作為主要研究方向,針對用電行為開展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并應用“基于用戶行為特點的用電模式分類和控制方法”,通過大數據、負荷雙向管理技術的有效整合,實時感知與動態分析工業用戶用能行為,服務遠程、互動的智能用能控制。
技術創新顯著。該項技術采用聚類分析方法進行用電模式分類,評估用戶負荷可調能力,開創性地解決了負荷曲線樣本數量大、特征向量維數多的難題;創新性建立了考慮用戶負荷可調能力的用電控制方法,解決了用戶與電網友好雙向互動的難題;創新性建立了工業用戶用電模式行為庫,為能效評估、負荷預測、故障診斷提供依據,填補了用能大數據分析服務的空白。
應用效果明顯。該項技術先后應用于多個地區電網、工業用戶,在企業節能降損、節能公司開展節能服務、電網削峰填谷等方面效果顯著。針對200余家企業開展企業用戶用電行為分析,評估其負荷可調節能力及能效水平,實現電網移峰填谷,延緩電網投資,并充分考慮用戶調整能力,避免對企業生產限制;可依托節能服務有限公司開展多家企業能效分析,涵蓋制造、水泥、造紙等多個行業,評估能效水平,服務節能改造,預期節能效果達到3%至5%。
推廣前景廣闊。該項技術滿足“互聯網+智慧能源”對于數據分析及雙向互動的要求,特別是能源消費行為分析方面具有較強的適用性,特別在電力、石化、燃氣等“互聯網+傳統能源行業”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適用于工業、商業及居民各類用戶,在適用于鋼鐵、水泥、機械加工等工業用戶的同時,可對商業、居民用戶的用電可調能力、能效水平進行評估;可開展設備級的能效分析與故障診斷,例如對多地區近800條配電線路進行篩選,依據評估結果,對能耗水平高、設備老舊的61條線路開展增容改造,降低運行損耗,防止設備老舊、線路重過載引起設備燒毀情況的發生,保障供用電安全可靠。
(作者單位:省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