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山
近日,筆者閱讀了中共黨史研究員王新生的著作《穿越歷史時空看長征》,重溫這段永遠不能忘卻的歷史,進一步加深了對紅軍“長征”的全面理解,深刻感到,整個“長征”畫卷就是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思想方法與領導方法的生動詮釋,尤其是實事求是、戰略思維、辯證思維、群眾工作等方法的運用,可以說是淋漓盡致、收效顯著。
一、實事求是方法。就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認真總結我國近代以來農民運動、尤其是大革命失敗的原因教訓,科學地、實事求是地判斷出中國革命必將是長期的、曲折的、復雜的,需要不斷探索,才能找到正確的道路。同時,在革命的道路上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也是在所難免的,即使黨犯了錯誤,也要實事求是地正視錯誤、糾正錯誤。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前期犯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張國燾在長征中期犯了“右傾”分裂主義錯誤,黨中央都能夠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無私無畏,自我完善,從而實現偉大的歷史性轉折,領導紅軍長征取得勝利。
二、戰略思維方法。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毛澤東曾說過“戰爭的目的在于消滅戰爭。”足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的戰略眼光、全局視野。在長征途中紅軍經歷的600余次戰役、戰斗中,有這樣一次戰斗、這樣一支隊伍令我為之震撼。湘江戰役中,紅五軍團的第34師,為了掩護紅八軍團順利過江,他們沒有本位主義,義無反顧,在師長陳樹湘的帶領下,血染湘江,全軍覆沒。一個從人民軍隊開始創建時期成長起來的年輕將星過早地隕落了(陳樹湘犧牲時年僅29歲),一支屢建功勛的英雄部隊從紅軍的行列中悲壯地消失了,他們上至師長下至普通士兵,為了戰略全局,甘愿犧牲,一往無前,這是何等的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
三、辯證思維方法。就是靈活運用事物的對立統一規律,準確掌握“同一性和斗爭性”這一矛盾的根本屬性。當張國燾實施分裂黨、分裂紅軍的政治圖謀后,以朱德、劉伯承為代表的中共中央,一方面采取各種策略,同張國燾的行為做堅決斗爭,決不讓其陰謀得逞;另一方面盡量做團結的工作,因為張國燾畢竟是紅四方面軍的主要領導人,圖謀分裂的只是他個人,紅四方面軍的廣大官兵都具有革命熱情、都是聽從中央指揮的。當張國燾趕朱德走時,朱總司令義正言辭地說:“我是紅軍總司令,黨中央和軍委派我帶領左路軍北上,我一定要執行黨中央、軍委交給我的任務,帶領左路軍北上”。正是憑借朱德等同志高超的領導藝術,使張國燾的陰謀最終沒有得逞,避免了紅軍的重大損失。
四、群眾工作方法。就是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來,到群眾去。縱觀整個長征歷程,可以說是一部軍民魚水情的生動畫卷。紅軍每次戰役戰斗,每次突圍轉移,都要把當地的群眾基礎、民風民情,作為重點戰略考慮。紅軍每到一處,都嚴格遵守群眾紀律和民族政策,很多時候,往往紅軍一到,不知情的群眾就會逃到深山里去了,但紅軍指戰員用實際行動,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他們有的送糧送衣,有的幫助帶路,有的提供情報,有的掩護傷員,有的送子參軍等等。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的故事,傳為一段佳話,使紅軍順利通過彝族居住區,實現了中央戰略意圖。可以說,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就沒有紅軍長征的勝利。
(作者單位:武警河南總隊直屬支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