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明
秋冬來臨,應季果蔬越來越少,反季節果蔬開始上市。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認為反季節產品不順應自然生長規律,營養價值就偏低,而且安全性得不到保證。種種顧慮讓人們對反季節產品總是充滿疑惑,那么 反季節果蔬到底好不好呢?
植物激素不會“催熟”孩子
在反季節果蔬的培育中,的確常用到植物生長激素,專業說法叫“植物生長調節劑”。這是因為如果是應季種植,在田野里授粉工作由蜜蜂等昆蟲完成。而大棚中就找不到這樣的“勞動力”了,這時就必須用到不經授粉也能結出果實的植物生長調節劑。
有人擔心反季節植物生長調節劑導致兒童性早熟。事實上,在有關研究中,并未發現反季節水果與女童性早熟的關聯性。
農藥更易殘留
除了激素問題,很多人擔心大棚蔬菜農藥易超標。棚里通常是高溫、高濕的環境,一方面有利于反季節蔬果生長,但同樣也適合一些病菌害蟲生長。如果不是采用生物防治等手段,就必須大量使用農藥。另外,大棚種植的反季節果蔬因沒有雨水和風的沖刷,也不利于農藥分解,更容易殘留農藥。所以,在吃反季節蔬菜時要注意清洗。
反季節≠反自然
反季節果蔬跟提倡的“不時不食”的主張似乎矛盾。還有些人認為反季節果蔬都是反自然的。這種認識是不準確的。因為反季節果蔬從來源看有很多種:一類是本身在冬春溫暖的熱帶地區生長的,比如從廣東、云南、海南,甚至國外種植,冬季時通過物流配送到市場;第二類是從冷庫里搬出來的,在收獲季節就已貯藏好,比如常見的土豆、蘋果;第三類則是大棚蔬菜。前兩種都不算是反季節,對于生產地而言都是順應季節的,只是對于消費地而言是反季節。
反季節果蔬口感有影響
很多人吃反季節果蔬,總感覺在口感上略遜一籌。有研究人員對大棚溫室環境下種植的蔬菜進行測量,結果表明,大棚里的黃瓜營養含量遠不如田間正常生長的。正常生長條件下每100克含葉綠素0.75毫克、維生素C16.2毫克、糖分為2.3毫克,而在大棚中生產的黃瓜每100克含葉綠素0.36毫克、維生素C12.7毫克、糖分1.7毫克。同時鉀、鈣、鐵等營養也均低于田間的果蔬。
這是因為應季果蔬的日照更充分,糖分等物質積累更充沛;而反季節果蔬由于生長期短,受光照和溫度的制約,會讓口感受到影響。
沒有應季果蔬時可以吃
反季節果蔬對平衡膳食營養起到積極作用,尤其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如果沒有反季節果蔬的供應,單一的蔬菜品種會導致某些營養元素的缺乏。即便反季節果蔬營養有差異,菜品的豐富也足以彌補這一缺憾。
總之,無論哪個季節,多吃點蔬菜水果,才是最關鍵的健康問題。冬天吃蔬菜水果,總比不吃要好。當然如果有可能,優先選擇應季農產品。
(摘自《家庭醫藥·快樂養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