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波
雙柏縣少數民族人口眾多,2014年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50.24%,大部分少數民族人口都分布在低熱河谷或冷涼邊遠高寒山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同時,從2009年以來持續高溫,糧食歉收,人畜飲水困難,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現象更加凸顯。要幫助雙柏縣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必須在搶抓機遇、創新機制、強化服務等方面著力。
一、雙柏縣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原因分析
雙柏縣少數民族分布在邊遠山區和高寒山區,山高坡陡路險,加之連續多年的干旱,給少數民族帶來的損失更大,農作物歉收,農村人畜飲水困難,許多河段斷流,樹木枯死,農田變焦。
(一)生產條件差
耕地面積比例小,人均耕地面積尤其是高產穩產面積少。大多地處高寒山區和低熱河谷山區,氣候復雜多變,農田水利設施落后,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投入產出比例失衡,抵御災害的能力弱,因災返貧現象比較嚴重。
(二)生活條件苦
少數民族群眾生活條件艱苦。雙柏縣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大,大多少數民族生活在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邊遠山區和高寒山區,過著“交通靠走,通訊靠吼,娛樂靠酒”的生活。
(三)發展機會少
雙柏縣少數民族群眾在社會和經濟發展方面機會較少。首先,少數民族距離學校較遠、教育成本高以及與當地語言和文化不相容等因素造成一些少數民族人口尤其是婦女文盲率高。這對當地人民提高生產技能、獲取就業機會和增加收入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其次,缺乏與外界的接觸以及語言溝通障礙,使得少數民族群眾獲取非農就業機會、市場開發與投資方面的相關信息較少,因而很難從中受益。
(四)區位條件差
雙柏縣少數民族地區大部分遠離縣城,村莊離集鎮路途遙遠,出村離鄉道路崎嶇險陡。區位條件差嚴重制約著少數民族地區與外界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之間的人員往來、物資交流和信息溝通,增加了資源配置成本。以安龍堡、大麥地少數民族地區為例,少數民族地區人才回不來、引不進、留不住、用不起,是收入低、自然條件差、地域偏僻、交通不便所致。
二、扶貧開發工作面臨的困難
雙柏縣是全國592個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多年來,各類扶貧項目逐年增多,資金投入逐步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由于受地理、歷史、文化等諸多因素制約,雙柏縣仍然面臨貧困面大、發展不平衡、貧困程度深、基礎條件差、自然災害頻繁、返貧率高、增收難度大等現實問題。
(一)自然條件惡劣,返貧率高
雙柏縣城距楚雄僅53公里,地處哀牢山脈以東,金沙江與紅河水系分水嶺南側,干旱缺水,是州府郊縣,是典型的滇中干旱區,區位優而無勢,資源豐而不富,經濟發展緩慢,工農業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受到了嚴重制約。靠天吃飯的現象依然明顯,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弱,特別是2009年以來的持續干旱,受災人數高達8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4億多元,造成近4萬人返貧,返貧率達20%以上。
(二)基礎設施落后,發展困難
一是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布局不均衡,制約了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二是交通路網建設滯后,互聯互通能力差,公路路面等級低,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三是工業經濟的支撐發展能力較弱,大資源、小產業、低效益現象突出,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還不完善,企業入園成本較高,產業聚集發展程度較低;四是城鎮發展滯后,規模較小,功能配套不完善,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聚集和輻射作用不強。
(三)發展不平衡,扶貧難度大
雙柏縣大部分貧困少數民族人口都分布在自然條件惡劣的高寒冷涼山區、干熱河谷地區和州縣的邊緣地帶,集中在“三山兩江”,即哀牢山、白竹山、石碑山一帶和綠汁江、禮社江沿岸,地理位置偏遠,生存環境惡劣,自然資源貧乏,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結構單一,農戶的住房條件差,生產成本高,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增收難的問題較為突出,扶貧任務艱巨。
(四)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增長任務艱巨
一是三次產業結構比重不合理,一產不優、二產不強、三產不快的問題還未得到根本改變;二是全縣山區面積大,農村人口多,城鎮化率較低,推進城鄉協調發展的任務艱巨;三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主要靠投資增長且集中在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社會投資、民間投資、產業投資弱,外貿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小,消費層次低,消費能力弱,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有限。
(五)農民總體素質低,脫貧難度大
從貧困人口外出務工人員的情況來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最大,大部分農村務工人員都集中在勞動力密集型、重體力、高風險、低收入行業,依靠體力型勞動獲得,收入較低。在家居住的農戶大部分都是老人、婦女、兒童,文化程度低,思想觀念落后,不能適應變化多端的市場經濟,消極等待思想嚴重,缺乏就業技能和農業生產技術,造成就業難和增收難。
三、加快少數民族地區擺脫貧困的建議
(一)搶抓機遇促發展
緊緊抓住國家新一輪扶貧優惠政策、滇中產業新區開發建設、以滇中南下大通道為首的交通路網建設、整鄉推進連片開發等機遇,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產業化、城鎮化、新型工業化進程;依托元雙二級路延伸的雙柏至新平(水塘)南下大通道,橫貫彩云至鄂嘉公路、綠汁江沿江公路的建設,從根本上突破瓶頸制約,變死角為通道,變末端為前沿;實施扶貧開發整鄉推進項目,盤活土地,整合優勢資源,使農村土地、勞動力和人口集中,走出一條產業移民、產業招商、產業扶貧的新路子。
(二)立足基礎促增收
結合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州、縣各級黨委政府著力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扶持,立足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及“擴內需、保增長”等一系列穩民心、惠民利的農村改革政策,不斷加大投入,著力改善道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民族貧困地區的發展。endprint
(三)瞄準目標解溫飽
以整鄉推進連片開發為平臺,圍繞“通路、通電、護林、興文、辦醫、辦學、安居、調結構”九項重點建設,實現扶貧開發“9988”基本目標,即鄉鎮、農戶實現“九有”,自然村、行政村實現“八有”目標。解決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對象吃不飽、穿不暖、住不好、上學難、就醫難問題;實現少數民族地區行政村通硬化公路、村組通硬化道路、自然村內道路硬化、戶戶通電、通廣播電視、通電信網絡;加強少數民族地區交通基礎設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生態建設,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
(四)抓住重點解貧困
雙柏縣少數民族貧困人口重點分布在綠汁江流域五鄉鎮以及2014年貧困人口識別出來的22個貧困行政村和467個貧困自然村。要盯準貧困人口集中點,積極實施整鄉推進、行政村整村推進、深度貧困自然村整村推進、自然村整村推進、易地搬遷、安居工程、產業扶貧、到戶小額貸款、貼息扶貧貸款、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社會外資扶貧和貧困村互助資金扶貧12個重點項目,幫助貧困戶盡快脫離貧困。
(五)探索機制脫貧困
打破行政分割,突出跨區域合作,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整合資源、各盡其責、集中投入,積極探索扶貧攻堅、防災減災、生態建設的共贏、扶貧投融資、農村基礎設施后續管護、合力攻堅大扶貧工作等機制,確保最困難的少數民族地區的人群得到扶持和增收致富。
(六)強化服務換新顏
大力實施整鄉推進扶貧開發試點,鎖定扶貧對象,解決突出問題,做到精準扶貧到位;要聚全民之智、整合有效資源,堅持推進區域開發與精準扶貧“雙輪驅動”;用活集中扶貧、以工代賑、農業發展、水利建設、交通建設等各項專項資金,多渠道增加扶貧資金的投入;實施整鄉推進、整村推進、易地搬遷、安居工程等扶貧項目不斷穩定和完善現有扶持政策;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采取科技下鄉和技術培訓方式,強化科技和勞務輸出培訓力度;瞄準貧困村資源特點、生產條件、科學技術,結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扶貧政策,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實施好扶貧項目;積極組織開展好單位掛鉤、黨員干部結對幫扶和社會扶貧;配合電子政務工程建設,認真搞好扶貧統計監測。通過不斷強化服務,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的村容村貌。
(七)加強監督促保障
建立監督管理機制,及時組織紀檢、審計、財政、扶貧辦等有關部門,對扶貧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及時檢查、審計,發現問題,嚴肅查處,保證扶貧資金使用合理,封閉運行。嚴格項目資金管理,明確扶貧資金管理各部門職責,做到經常檢查和監督,確保扶貧資金專款專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