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英
(廣西天等縣土地整理中心,廣西祟左532800)
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生存與發展問題研究
趙海英
(廣西天等縣土地整理中心,廣西祟左532800)
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工作的不斷發展,土地征收勢必會造成大量的失地農民出現,對該地區農民的生存與發展都造成嚴重的影響。切實解決失地農民的生存發展問題,是當前城市化建設中的重要內容。簡要地就失地農民面臨的生存問題及造成生存問題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就解決失地農民生存與發展問題的相關對策進行探討,以期為解決失地農民生存發展問題提供參考。
城市化;失地農民;生存與發展問題;征地制度
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下,城市化與工業化建設是當前必然的發展方向。而在建設用地征收過程中會造成農民面臨著生存發展問題,切實解決失地農民的生存發展問題是實現社會穩定發展和經濟進步的重要內容。但是在當前的征地行為當中,部分政府未遵循農民自身的意愿,采用強征強拆的方式進行土地征收,導致大量的社會問題發生。這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不利于社會和諧的構建,制訂相應的問題解決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土地是當地農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所得,在我國城市化建設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出現了土地被占據,農民相應地失去了就業、房屋及生活保障,對該地區人民的生存與發展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雖然政府部門在進行土地征收時為農民提供了相應的征地補償費,但是當前的征地補償費設置標準較低,并且在相應補償費發送時所采用的方式為一次性支付。部分農民缺乏長遠的眼界,在獲取補償費后就將其投入到當前問題解決當中,盲目地消費,導致其在后期由于經濟收入來源的缺失而造成了生存問題的出現。
在當前的市場就業環境當中,失地農民始終屬于弱勢部分,大多數農民僅依靠土地耕種來獲取經濟收入,一旦土地被征收,其將面臨缺乏技術特長而難以謀求到合適的工作,大多數人員最終選擇了體力消耗大但收入較低的行業工作。另外,在城市化建設中也會迎來大量的外地人員進入,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的就業難度。而一旦農民的就業問題難以解決,社會安定也會受到一定影響,不利于城鄉經濟的發展。
當前,我國政府制定的社會保障制度大多是直接服務于城市居民的制度,而農民所受到的保護政策僅有土地保障。而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政府對失地農民的經濟補償判斷依據主要是土地的生產功能價值,沒有切實就土地的社會保障作用進行考慮。雖然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農民能在該區域內實現農民到市民的轉化,但依舊不受到城市社會保障制度的保護,導致大多數農民面臨嚴重的養老問題,不利于農民的生存發展,所以大多數農民對城市化發展都抱有憂慮。
政府在進行土地征收的過程中,僅僅就失地農民當前的經濟損失進行了補償,沒有站在失地農民長遠發展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大多數農民缺乏再就業能力,政府也沒有制訂相關的技能培訓制度來幫助農民開展再就業。所以面臨土地征收,大多數失地農民都難以立刻明確參與工作的重要性。另外,大多數農民都處于文化水平較低、缺乏技能的狀態,難以很好地適應當前的市場經濟發展,不具有個人競爭能力,難以謀求較好的工作崗位,導致大多數失地農民處于邊緣化的危險情況。
當前廣泛應用的征地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為缺乏明確的征地目的,而且征地補償措施的范圍過于狹窄。部分政府部門在進行征地時缺乏依法實行的概念,過度追求經濟利益,給農民的利益造成損害。我國的法律制度已經就征地的補償標準和安置補助費用標準進行了明確限定,但即使依照法律下發相應的費用,也難以保證農民的生活水平。而隨著安置補助費用增加條款的發布,部分政府為保證自身利益而大量壓縮征地成本,農民利益難以得到切實保證。
在我國當前的社會發展中,被廣泛應用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城鄉二元體制,缺乏完善度和健全性。其直接表現為失地農民與城鎮居民所享有的社會保障制度保護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從失地農民概念上進行分析,其本身與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存在差異,但又不能等同于城市居民的特殊居民群體。在土地被征收的情況下,其已不具備相應的土地保障,但是其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直接享受城鎮居民所具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農民再就業能力的缺失是造成其生存與發展問題的主要原因,相關政府在進行土地征收過程中,應當加強對農民再就業的扶持。具體可從以下3個方面做起:①政府應當積極加強對失地農民再就業培訓工作的開展,同時,政府部門還應當就當前的市場勞動力需求進行全面的調查與分析,以此來制訂培訓工作的具體內容,積極引導相關農民再就業;②政府部門應當制訂、優化就業服務制度,這就需要根據失地農民的具體就業期望與實情來進行相應的扶持;③政府部門應當創設服務機構,并積極建立相應的信息服務網絡,優化農民再就業環境。
為切實保證農民自身利益,相關政府應當不斷優化征地補償制度。當前,各地方政府在進行征地操作時所依據的征地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將征地權力過度地下放于下屬部門,并且未明確農民用地征地的具體范圍和賠償體制。所以,部分政府為獲取自身利益,可能采用“低價征收土地,再高價轉讓”的方式。鑒于此,政府部門應當站在農民的角度來優化補償制度,積極將土地補償代入市場機制中,采用高標準的補償措施。另外,為保證農民的長效發展,政府部門還可采用以地換股的方式來展開失地補償,這主要是通過共享土地的方式來增加農民的收入。
完善生活保障機制也是確保農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在這一方面,政府部門可從以下3方面入手做起:①政府部門應當積極針對失地農民的情況創建完善的生活保障體系,保障農民的生活水平;②政府部門應當將失地農民歸入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服務的群體當中,而具體的保障金額則應當按照該地區城鎮居民最低保障金額來執行,保障農民的生活來源;③政府部門應當實現失地補償措施的多元化發展,其主要是指利用貨幣安置的方式來替換之前一次性貨幣發放的方式,同時政府部門還應當加強土地管理的集中性建設,統一開展補償,切實處理好農民的安置問題,為失地農民的生存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農民作為我國社會成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中,保障農民的生存與發展十分必要,因此,切實解決當前失地農民的生存發展問題已成為重要的社會發展課題。為此,政府部門應當加強對當前失地農民生存發展問題的全面分析,明確現有問題和造成該問題的具體原因,并以此為依據探討問題的解決措施,制訂完善的城市化建設制度,保障失地農民的生存與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也保證了社會的安定。
[1]席東欣.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研究[D].佳木斯:佳木斯大學,2013.
[2]潘琳斌.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安置補償問題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2.
[3]張建鑫,任倩,胡建.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生存與發展對策探討[J].天津農業科學,2012(01):73-76.
[4]黃海琳.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問題的對策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07.
[5]楊明芳.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生存問題研究[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1(04):32-35.
[6]吳勝.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問題分析[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43-46.
〔編輯:劉曉芳〕
F299.2;F323.6
A
10.15913/j.cnki.kjycx.2017.18.033
2095-6835(2017)18-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