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穎,喻凱,呂云飛
(天津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中心,天津300000)
天津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構建對策研究*
魏穎,喻凱,呂云飛
(天津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中心,天津300000)
創新生態系統理論具有極強的政策啟示。構建創新生態系統旨在破解當前創新環境下,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自組織創新能力的有限性和創新資源的稀缺性三者之間的突出矛盾,借助于創新產業集群、產學研協同創新等方式來為產業穩定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進一步分析了天津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構建對策,以供同仁參考借鑒。
天津;創新生態系統;產業創新;構建對策
創新生態系統處于不斷生長和演化的過程中,物種聯結形成群落(子系統),物種和群落在共生競合的相互作用中動態演化,并形成系統整體演化。政策通過加強生態系統各主體的聯系來促進創新。
產業創新生態系統中的創新物種、創新群落相互連接,并奔涌著人員、信息、資金等的流動,從而構成共存共生、知識異化、互補配套的區域性技術創新體系,同樣具有明顯的結網群居特征。
創新生態系統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要求各個創新主體共生共榮,導致創新生態系統具有自維生、自發展的魯棒性,并不斷演化、不斷促進優勢物種的成長和自我超越。
產業核心技術瓶頸有待突破,關鍵技術、設備較為落后,大部分仍依賴從國外引進。比如在石油化工產業鏈方面,按照目前國際上公認的經濟規模是2 000萬噸/煉油配套100萬噸/年烯烴和100萬噸/年芳烴,可以具備適應不同品種原油能力,確保資源和能源有效配置與利用。天津石化欠缺良好的匹配度,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缺少充足的石腦油供應乙烯,對于產出的混苯,很難進行分離與提取。
對于生態系統產業鏈條層次來說,大都處于垂直分工體系的最末端。根據現代產業價值鏈理論來分析,產業鏈利潤呈“V”字形發展走勢,也就是“微笑曲線”。研發、設計主要位于曲線的左端,銷售、服務往往集中在曲線的右端,產業利潤率最高為25%;加工制造則是中間環節,利潤只有5%.現階段,對于裝備制造產業鏈而言,天津的發展重心已經實現了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順利過渡,但對國外企業的生產制造環節仍比較依賴;在生產環節上,仍然處于下游生產,比如終端的加工組裝(大型飛機、船舶等),而關鍵零部件等上游生產(飛機、汽車核心控制部件的制造)不足,距離現代制造業研發轉化基地目標存在較大差距。
天津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產業有著固定的規模,占GDP的比例比較低。產業配套能力較為薄弱,很難充分發揮出集群效應,“政產學研金介”各個環節之間難以形成合力,科技服務機構、金融機構和創新環境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
培育科技領軍企業和產業龍頭企業。以科技領軍企業為依托,整合產業內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等,構建領軍企業產學研用創新聯盟,打造領軍企業帶動、中小企業配套,創新鏈健全、產業鏈延伸的技術創新和先進制造鏈條。整合并利用集群內外部創新資源,促進信用機制和合作創新機制的建立,鞏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打通區域內部阻礙創新要素合理流動、創新資源合理配置、創新功能互補協作的瓶頸,使創新生態系統成員形成共生共榮、共同演進的長期穩定合作關系。
發揮天津自主創新示范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政策優勢,聚集壯大科技創新組織和研發機構力量,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嶄新局面。加快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大力建設產業鏈條長、資源循環利用、基礎配套完備、集成創新能力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強化專業分工、降低創新成本、優化要素配置,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集聚效應,以集群自組織效應帶動創新生態系統協同創新的良性發展。依托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加速培育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千億級產業集群。聚焦未來科技城,增強央企在津建立研發機構、產業化基地等方面的吸引力、凝聚力,培養出具有高度核心競爭力的骨干企業,打造大型企業集團創新集聚區。
圍繞天津主導產業,加強在智能裝備制造、航天航空、電子信息、合成生物技術等領域的前瞻性部署,建設一批在重點領域發揮核心引領作用的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形成一批國際先進的產業技術成果。支持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及市屬高校發揮轉變發展理念,對接優勢支柱產業和區域發展重大工程需求,發揮優勢學科與龍頭企業強強聯合示范帶動作用,讓更多的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
制訂科技企業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助力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擔保融資、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投融資方式獲得扶持與幫助。將政策引導機制合理應用在一些風險與投資并存且戰略影響較大的新興產業中。設立專門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中小型銀行或小額貸款公司,借助于現代風險管理技術,提供豐富多樣的融資貸款方式,將企業信貸風險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往往需要多學科的相互交匯與融合,必須要不斷提升產業發展人才的專業技能,充分掌握技術、管理、法律、人文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現階段,我國學科專業劃分過于細化,工程科技人才知識范圍并不廣泛,很難順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要加強與創業型高校的聯系與溝通,不斷完善高校教學體制改革,面向產業發展實行多學科的交匯與融合,培育出多學科混合型創新人才。
綜上所述,加強天津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構建可有效提升當地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已成為推動產業長效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市處于創新驅動發展的初級階段,科技創新尚未充分發揮出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也存在較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必須不斷地研究創新生態系統構建的有效對策,打造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強“政企學研金介”協同創新和創新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推動我市建設創新型城市、打造產業創新中心,從而實現天津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1]歐雅捷,林迎星.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系統構建的基礎探討[J].技術經濟,2010,29(12):7-11.
[2]林學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與形成模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2(2):26-34.
[3]周紹東.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系統研究述評[J].科學管理研究,2012,30(4):41-42,56.
[4]姜義平.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平臺構建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2,33(6):613-615,631.
[5]林學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與形成模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2(2):26-34.
[6]李萬,常靜,王敏杰,等.創新3.0與創新生態系統[J].科學學研究,2014(32):1761-1770.
〔編輯:劉曉芳〕
F273.1
A
10.15913/j.cnki.kjycx.2017.18.045
2095-6835(2017)18-0045-02
天津市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計劃項目“天津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構建對策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