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瓊
我將美國與科幻閱讀和寫作有關的現場和網絡活動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種類繁多的科幻集會和獎項,這兩者常常結合在一起。科幻集會給這個行業中的作家、編輯、學者和科幻迷以互相交流的機會,使不同形式的對科幻的熱愛得以釋放和升華。各種獎項對作家的創作熱情是一種激勵,對讀者的閱讀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同時也促進科幻作品的市場銷售,影響到整個領域的各個方面。第二類是線下線上的培訓和自助寫作交流活動。創意寫作作為一個教育培訓內容,在美國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中有著較長的歷史,發展得比較成熟。科幻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學領域,它的寫作和研究都具有足夠的分量支撐相應的培訓和交流,這類工作坊、培訓項目尤其為新作者提供了不少資源和機會。另外,還有一種科幻作家之間的平等互助工作坊,有在線的形式,也有本地見面會形式。第三類是經驗傳授和分享,通常由協會組織來推動,在目前以線上傳播為主。常常是行業內比較有經驗的人士將自己的經驗進行傳授。以下分別簡要介紹這幾類活動。
美國的科幻集會活動比較豐富,單是有些名氣的與科幻有關的大會(conventions,通常簡稱為con)就有近百個,地方性的小規模集會更多,這些大會常由全國性或地方性的科幻組織舉辦。比如,頒發星云獎的世界科幻大會(Worldcon),是由世界科幻協會(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WSFS)舉辦的;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舉行的中西部大會(Midwestcon)是由辛辛那提幻想小組(Cincinnati Fantasy Group)組織的;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舉行的明尼大會(Minicon)是由明尼蘇達科幻協會(Minnesota Science Fiction Society)舉辦的;在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市舉行的威斯大會(Wiscon)是由幻想科幻推進研究會(Society for the Furtherance and Study of Fantasy and Science Fiction)舉辦的。這樣的活動中,一部分只針對科幻,也有將科幻和奇幻文學放在一起的,更有一些活動專門關于某部科幻作品,比如伊利諾伊州的視野大會(Visions)是關于《神秘博士》的,加利福尼亞州的星球大戰慶祝會(Star Wars Celebration)是關于《星球大戰》的。
這些活動往往既是科幻迷的節日,也會邀請科幻作家、編輯、評論家參與,同時也有cosplay、表演、周邊產品銷售等活動,達到多方面交流的目的。有些活動則學術氣氛比較強,比如科幻研究學會的年會,以研究論文報告為主,沒有商業活動。
美國科幻研究學會Science Fic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年會是科幻研究者的會議,內容主要包括論文發表、討論。該年會一般每年在美國本土舉行,但有時也會在美國之外舉行。2016年6月27—30日,年會在英國利物浦大學舉行,會議主題是“系統和知識”,與利物浦大學每年舉行的“幻想小說研究現狀”青年學者會議合并舉行。這次年會同時伴隨著以科幻為主題的展覽。
2016年8月17—21日,世界科幻協會在美國堪薩斯城舉行了一年一度的世界科幻大會,此次是第74屆。除了科幻展覽、學術討論、粉絲活動等常規活動外,還舉行了雨果獎頒獎晚會,發出14個獎項,另有2項空缺。最佳長篇小說獎頒給了N.K.潔米辛的《第五季節》(The Fifth Season),最佳中篇獎頒給了尼狄·奧考拉夫(Nnedi Okorafor)的《賓蒂》(Binti),最佳中短篇小說獎為中國作家郝景芳的作品《北京折疊》,最佳短篇小說獎的獲得者是內奧米·克里澤(Naomi Kritzer)的《請來點貓咪圖片》(Cat Pictures Please)。此外,世界科幻協會正在籌劃在雨果獎的系列中增加一個頒給優秀的、面向青少年小說的獎項,這個獎項目前還在醞釀之中。
下一屆世界科幻大會將于2017年8月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獲獎作品提名在3月18日前進行。獲得提名資格很簡單—如果是世界科幻協會2015—2017年間任意一年的協會會員,則自動獲得提名資格,每人可為每個單項提名五個作品。
在交流和培訓方面,有一些工作坊為科幻及相關領域的作家服務。例如,每年夏季在圣安瑟倫學院舉行的奧德賽工作坊(Odyssey Workshop),在六周的時間里以集訓的方式培訓科幻、奇幻等類型作家寫作、修改、評論相關領域的作品。2016年年度的工作坊于7月結束。
類似的,具有將近50年歷史的號角工作坊(Clarion Workshop)也在每年的7—8月召開,為科幻、奇幻等類型作家提供培訓,主要專注于短篇小說。它過去的活動地點曾經在賓夕法尼亞州和密歇根州,2007年開始搬到了風光秀麗的加利福尼亞州圣地亞哥市。號角工作坊每年聘請的教師不同,但主要由成熟作家和行業內的編輯組成。這些教師以實踐經歷和寬闊視角幫助學員打開思路,磨礪創作技巧。號角工作坊的畢業生還在美國西雅圖和澳大利亞開辦了類似的工作坊。
阿爾法青少年作家工作坊(Alpha,the SF/F/H Workshop for Young Writers)則針對16~19歲的青少年科幻、奇幻等類型寫作者。該工作坊始于2002年,每年4月左右與匹茲堡地區的匯合科幻大會(Confluence)一同召開,但持續時間比大會長,有10天左右。該工作坊邀請成名作家給學員進行2~3天的寫作技巧講座,但更為重要的是基礎教員的工作—教會學員基礎的寫作流程、文學類型特點以及文學批評的寫作等。在工作坊期間,很多同學就可以寫出質量上乘的短篇了—畢竟這個年齡的學員正是富于幻想和好奇心的年齡,有很多好點子。尤其重要的是,該工作坊還會與學員討論如何獲得發表的機會,講到投稿、與雜志和出版社編輯聯絡的具體細節。很多學員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克拉克的世界》《每日科幻》等雜志發表了作品。
以上談到的幾種培訓工作坊,共同特點是以老師授課、學生寫作為主,并且十分重視建立學生與出版業界的聯系,幫助學生發表作品,在業界嶄露頭角。另外,還有一種工作坊,是本地常規化見面的形式,常常由本地作家自發發起。這類活動更多具有民間性,以互相進行作品批評、個人化的交流為主要內容。
例如,布魯克林幻想小說作家(Brooklyn Speculative Fiction Writers)小組成立于2010年,位于紐約布魯克林,有200多位成員,由科幻、奇幻等幻想類小說作家組成。這個小組每個月都有一些特定主題的活動,由成員自發組織,自由參加,活動的主要內容是針對小組成員提交的文稿進行評論和分析,也有一起寫作之類的集體活動。小組象征性地收取1.5美元/月的會費。
與布魯克林幻想小說作家這樣活躍的新工作坊相比,歷史更為悠久的北科羅拉多作家工作坊(Northern Colorado Writers’ Workshop)則顯得更為傳統。這一工作坊成立于1972年,同樣專注于科幻等幻想作品,但只有被邀請的作家才能參與,活動也更為穩定。
很多地方都有比較小規模的工作坊,各有其特色。比如,位于得克薩斯州奧斯丁的鼻涕蟲部落(The Slugtribe),直到現在仍在活動,歡迎不同水平的作家或僅僅是對寫作有興趣的新手;舊金山附近灣區的磨字者(Wordspinners)則較為嚴格地篩選有意愿加入的作家;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要么寫要么死”(Write or Die)小組的活動在公共圖書館公開進行,人員不固定;位于俄亥俄州哥倫布的寫作坊(Writeshop)則規模較為小型,在成員的家里或其他小型場所進行活動。不論規模如何,活動頻繁程度如何,這些自發組織的活動常常是以互助作品批評為中心,強調本地性。很多小組核心成員固定,互相砥礪,能夠堅持多年一起創作優秀作品。
在達人經驗傳授和分享方面,很多領域的達人樂于分享自己的專業經驗,與后來人一起進步,科幻圈也不例外。一個顯著的趨勢是,這種分享較多在網上進行,從作家和產業從業者的博客文章以及作家組織網站可以讀到這類分享。比如,在美國科幻奇幻作家協會的博客上,發表了諸多達人關于作品寫作、修改、發表經驗,以及與相關出版、電影產業人士打交道的經驗。最近的例子包括,奇幻作家英迪莎·卡納尼分享了她建立讀者郵件小組、Facebook小組等分發試讀本,使新小說在出版時獲得較多網絡評價的經驗;美國科幻奇幻作家協會主席卡特·蘭波分享作品修改的經驗;作家、編劇約書亞·斯凱分享向好萊塢投稿劇本的經驗等。
美國科普創作教育、獎項、出版概況
2016年2月11—15日,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在華盛頓特區召開。這一年會影響較大,范圍廣泛,參與的不但有科學家、工程師、教師和記者,也有負責政策制定的政府機構人員,議題廣泛。其中的亮點之一是活躍在會議上的作者和記者—有成熟的作者,也有剛起步的作者。他們在會議上了解和探究最新科技,與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對話,為寫出內容豐富、準確、前沿的作品打下基礎。
此類培育和磨煉科學作家的活動在美國并不少見—對科普作家和科學記者的培育正是美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分支。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北卡羅來納大學、華盛頓州立大學等學校都開設各種科學寫作課,有的課程細化到以學科為主題,比如醫學、環境或物理相關學科等。有的學校設有科學傳播專業。以學生、自由職業者為主的對科學寫作有興趣的群體在美國科技界、教育界、科普界和新聞界都較為活躍,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這種有機發展的背后是一些關鍵機構的推動,比如全美科學作家協會。這一協會致力于為科普作家和科學記者以及有興趣從事相關專業的人服務。比如,該學會向美國科學促進會的年會派出十名“旅行學者”—他們是經過層層選拔的對科學寫作有興趣的學生,這些學生不但獲得資助參與科技界最高規格的年會,并且還被與業內資深的編輯、記者一一配對,在選題、采訪、寫作、發表、職業規劃等各個方面獲得專業的建議。他們在會議期間的科普和報道作品都獲得了發表的渠道。此外,該協會還邀請了包括《科學》《自然》以及《科學美國人》在內的著名科學和科普期刊到場招收實習生,給有志于科學傳播的學生以實際接觸工作的機會。
美國的傳統科普或科學傳播獎項有幾十個,多由科學專業學會評定和頒發,涵蓋不同的內容、媒介形式、傳播對象等,呈現了授獎對象的多元化和媒介使用的時代性。以下僅舉幾例。
2016年卡爾·薩根公眾理解科學獎的得主是巴薩姆·沙卡西里(Bassam Shakhashiri)博士,威斯康星大學化學系教授。這一獎項每年由美國科學團體主席協會頒發,創立于1993年,側重于將研究和科學教育結合的專業人士。獎項的名稱是為了紀念著名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和科普作家卡爾·薩根—他也同時是該獎項的第一任得主。沙卡西里博士已經將研究工作和科學教育工作結合40多年。他以“科學有意思”為題目,在學校、養老院、商場等公共區域演示化學實驗,已經成為了一個“品牌”。從1970年開始,每到圣誕節,他就會在學校里表演一個特別節目,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和許多電視臺的轉播。
農業科技協會博勞格傳播獎,始創于1986年,每年由美國農業科技協會頒發,針對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等專業人員。2016年獲得該獎的是凱文·佛爾塔(Kevin Folta)博士,佛羅里達大學園藝學系教授及系主任,研究食品科學。這位教授認為,自己的成就不是在實驗室里做出來的,而是用嘴說出來的—科學成果只有讓公眾理解,才能算是真正達到了目的。因此,在科研工作之余,他為科學家和農民舉辦工作坊,致力于讓科學家講明白科學、讓農民聽懂科學。他積極地參與各種科學節活動,到中小學和養老院去傳播科學發現。此外,也使用更現代化的博客和播客,成為科學傳播界“網紅”,他自己開創了兩個播客—“談談生物科技”(Talking Biotech)和“科學力量一小時”(Science Power a Hour),并且還被許多其他播客邀請作為嘉賓。佛爾塔教授身上體現了這個獎項所鼓勵的富有激情的科學傳播精神:堅持專業性,但最終追求為公眾服務。
美國國家科學院傳播獎開始于2003年,由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院、國家醫學院的一個聯合項目創辦。每年在書籍、電影/廣播/電視、雜志/報紙、網絡幾個大類中各選出一部優秀作品頒獎,其中網絡類是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在2009年增設的。這個獎項注重媒體中的科學傳播,許多獲獎者是媒體人或作家。2016年,獲得書籍類目獎項的是黛博拉·克雷默(Deborah Cramer)的科普著作《狹窄的邊緣:一只小鳥,一只古代螃蟹,一段史詩歷程》;獲得影視廣播類獎項的是美國國際公共廣播電臺《世界》欄目中喬安娜·希爾博納(Joanne Silberner)和大衛·拜倫(David Baron)制作的關于癌癥的系列節目;雜志報紙類目獲獎的是《科學》雜志中的一組關于人類沖突的科學研究;網絡類則是《今日美國》線上版記者和編輯對廢棄鉛工廠的系列調查新聞。
美國社會之科學新聞獎是美國國家科學作家協會主辦的權威獎項,創始于1972年。這個獎項關注對科學的報道,重視科學的倫理和社會影響方面的作品。雖然此前是按照媒體形態(書籍、期刊、電子媒體)分別頒獎,但從2009年開始以內容、長度和對象等指標來區分,只保留“書籍”類目,其他的以“評論和意見”“針對本地本區域的科學報道”“科學報道”和“長報道”為類目。2016年9月,美國國家科學作家協會公布了這一年度的獲獎名單:安德魯·尼基佛盧克(Andrew Nikiforuk)講述能源污染和個人與資本對抗的小說《光滑的水:水力壓裂以及一位內部人士與世界上最強大的產業的對抗》獲得書籍獎;艾米·馬克思曼(Amy Maxmen)發表在《美國國家地理》線上版的報道《對埃博拉之戰如何檢驗文化傳統》獲得科學報道獎,該文講述在幾內亞、利比亞、塞拉利昂等地抗擊埃博拉病毒的醫療努力遇到的本地傳統的挑戰;喬希·吉扎(Josh Dzieza)發表在《大西洋標準》雜志的《蜜蜂有限公司》獲得長報道類目的獎項,該文講述養蜂產業如何面對環境變遷、物種變化和經濟挑戰等;獲得針對本地本區域的科學報道獎項的是伊麗莎白·魯絲(Elizabeth Ruth)發表在《城市公共汽車》雜志的《離開大海:斯塔頓島居民嘗試計劃性撤離》,該文討論海平面上升和氣候變遷給海島居民居住提出的挑戰;另外,艾瑪·馬里斯(Emma Marris)的討論人與自然生態關系的《小心對待》獲得評論獎,該篇評論刊登在《洋蔥雜志》上。
其他的重要獎項也各有側重,比如美國物理學會的科學寫作獎,側重物理、天文等學科的大眾化傳播;美國化學學會頒發的向公眾闡釋化學之詹姆斯獎,顧名思義,側重化學相關學科知識的傳播。對于許多科學學會來說,推出一個屬于自己的科學寫作獎是表達本協會宗旨和努力方向、提高大眾知名度的重要工作,而豐富、有層次的各種獎項設置給各種類型的科普寫作以獲得認可的機會,對科普寫作是一個很大的促進。
有趣的是,科普媒體也會有自己的獎項,但這些獎不是頒給科普人士或科普作品,而是頒給科學家和發明家等。《科學美國人》2002年開始每年評選科學美國人50項獎,頒發給當年的優秀科學家和科研團隊;《科技新時代》2007年創立的年度創新獎則頒給當年優秀的技術發明人。
一個顯著的趨勢是,各種學會和獎項評定者越來越重視網絡平臺,近年來紛紛增設和網絡媒體上內容有關的獎項。科學傳播界對網絡媒體的重視不僅體現在評獎之中,諸多學會在社交媒體上也經營著賬號,發表科普文章、圖片、視頻,吸引用戶注意。比如,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活躍的社交網絡賬號至少有九種,美國國家科學院開辦了自己的Youtube頻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則直接派出宇航員和工程師在Reddit等互動新聞網站上進行實時直播。
而對于商業化的科普寫作來說,市場是檢驗作品的最終標準。科普類目的書籍、期刊、網絡媒體等提供的市場很大部分是由專職作家撐起的。近年來受歡迎的許多流行科學讀物是專業作家或記者、文科教授的作品,如《抵消的項目:改變我們思想的友誼》(作者邁克爾·劉易斯)、《習慣的力量》(作者查爾斯·都希格)、《反糖案例》(作者加里·陶布斯)和《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很多專業作家有深厚的科學背景,如《那些古怪而又讓人憂心的問題》和《萬物解釋者》的作者蘭德爾·門羅曾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工作人員;《樹的秘密生活》的作者彼得·沃爾勒本常年種樹、研究樹木,也出版過數本關于樹的著作。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許多科學工作者—教授、研究人員—在研究工作之外從事流行科學著作的寫作,并且廣受歡迎。例如,《思考,快與慢》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著名心理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曾獲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基因:一段親密的歷史》的作者辛達塔·穆克吉是癌癥醫師和研究者。流行科學著作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比如上文提到的《抵消的項目:改變我們思想的友誼》一書是通過兩個科學家的交往來呈現人類的選擇心理,而地球化學家和地球生物學家霍普·雅潤的《實驗室女孩》則在自傳中插入大量的科普內容。
但是,深厚的科學素養和較高的專業水平并不能一定保證書的可讀性,甚至可能導致寫作的失敗。為了寫出受到讀者歡迎的科普書,作者必須時刻考慮到自己的讀者。正如暢銷科學著作《重力機械:黑洞的另一邊》《哥白尼情結:我們在一個充滿行星和概率的宇宙中的意義》的作者,天體生物學家迦勒·沙爾夫在《科學美國人》上總結的:“我覺得寫流行科學書的時候,最難的是忘記自己想象中的同行們的眼光。有時候我寫了很長一段之后發現自己陷入了學術爭論,無休止地回應其他科學家可能會提出的批評,但這些對我講的故事毫無幫助。不要這樣做。必須為你的讀者寫作,他們具有很強的理解力,但不是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