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伯勇
(江西生物科技職業學院,江西南昌330200)
模具設計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探討
許伯勇
(江西生物科技職業學院,江西南昌330200)
傳統的模具人才培養模式無法滿足模具企業對“零距離”設計人才的迫切需求,如何培養高水平的模具設計人才就成了學校和培訓機構教學培訓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先對國內外模具設計人才的培養現狀進行對比分析,指出差距所在。然后從模具設計人才必備的7個方面的技能、當前模具人才培養的真實情況等方面進行論述,指明企業對模具設計崗位能力的實際要求。最后通過切身的體會和實踐的驗證對新的模具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討。
模具設計;人才培養;崗位能力;新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模具專業學生,技能訓練不夠,崗位能力欠缺,無法滿足模具企業對“零距離”設計人才的迫切需求。針對目前的這種狀況,現行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要進行徹頭徹尾的改革。以企業實際崗位能力培訓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應時而生,從抽象的概念走進職業教育教學實踐。在國外,德國在這方面一直走在職業教育的前列。其中,“雙元制”教學模式的構建和“關鍵能力”概念的提出對于德國職業教育的騰飛功不可沒。自20世紀80年代產生以來,采用現代先進的數字化教學手段培養學生,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崗位意識,已經成為德國職業教育教學指導思想的主流,并日益為世界各國職業教育界人士所接受和推崇。在國內,部分高職院校按照國家數字化模具設計大賽的標準,運用UG或Pro/E等數字化設計軟件進行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離企業的實際需求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個“繪圖員”,而不是真正的“設計師”,是無法適應實際崗位要求的。
針對模具設計崗位的“能力培訓”,如何按照模具企業真實的工作過程,讓學員在短時間內學有所成、學能所用,這是學校和培訓機構教學培訓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模具專業的畢業生到模具企業上班,能夠立刻上手工作,為企業創造價值,必須具備什么樣的技能呢?現在的模具企業加工條件已經今非昔比,加工硬件越來越好,根本不需要完全依賴人手的技能,而是越來越依靠過硬的設計、良好的工藝安排以及數控加工和數字化智能管理了。現在的模具企業創造的價值是很可觀的,比傳統模具工廠高出很多。模具專業畢業生要想馬上適應企業的要求,以下的技能是必不可少的:①清楚產品的結構功用。做出來的產品用于何處?與其他產品的裝配關系如何?如何準確檢測它?作為設計者對這一切要了解透徹。②清楚模具的作用。模具在注塑機、壓鑄機或者沖床上是如何工作的?客戶對產品有什么要求?該產品或模具的難點和關鍵點有哪些?我們必須不辭辛苦地深入到模具車間鉆研,下一番苦功夫。③熟悉模具結構。多到工廠里走走,多與有經驗的設計師交流,多收集模具相關資料,學習別人好的設計和思路。網上也有很多免費的模具資料,平時要多花點時間在這上面。④熟悉模具零件用材。要弄清楚模具的每一類零件是用什么鋼材做的,需要什么樣的熱處理方法。⑤了解模具的加工工藝和設備。要清楚這套模具是用什么機械設備和工藝流程做出來的,清楚自己所在工廠的加工設備。如果沒有相應的設備,就要考慮采用其他工藝手段,或者考慮發外加工了。⑥跟進試模模況。要懂得對試模后的產品不良現象作正確的分析,找出問題所在,并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通過試模能發現許多問題,這樣學東西特別快,特別容易上手。⑦善于聯系和溝通。一個合格的模具工程師必須具有較強的與客戶聯系與溝通的能力。許多從事產品設計的,可能不熟悉模具的結構和加工,因而所設計的產品的某些結構不一定很適合模具設計和制造。如果我們能很好與他們聯系與溝通,說服他們在不影響功能的前提下,對產品的結構做某些改動,這一定會給模具的設計和制造帶來很大的便利。
目前的模具行業,有實戰能力的高水平模具設計師是非常缺乏的。在加工裝備能力嚴重過剩的情況下,模具技工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模具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變成了高水平模具設計師之間的比拼,他們是模具工廠的“靈魂”。
每年大中專院校模具專業畢業的學生,加上社會上培訓班培養的學員,數量是相當可觀的。可是能馬上上手、適應企業需求的人才卻少得可憐。企業要得到一個高水平的、能夠獨當一面的模具設計師是很不容易的,模具設計人員的缺乏已經成了模具行業發展的瓶頸。筆者有一個朋友,在南昌市小蘭經濟開發區內開了一家模具廠,因為以前在大廠從事市場方面的工作,積累了較為豐厚的人脈關系,加上管理有方,生意越做越大,短短兩年內加工機械增加了幾倍。工廠擴大了,想招一些好的模具設計人員,卻一直未能如愿。大量的業務不得不放棄,實在可惜。一邊是模具專業畢業生和培訓機構學員找不到工作,一邊是模具廠求賢若渴,招不到人才。這就好比一個人拿著大把的鈔票買不到吃的,餓得要死,而旁邊卻是饅頭、包子堆成山,賣不出去。這究竟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個:饅頭、包子有問題,我們現在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和學員遠遠無法滿足工廠的需要。
我們抽樣調查了一些畢業生和學員,絕大多數的回答是:我沒有見過模具,不會做模具,但是會“設計”模具。毫無疑問,這些畢業生和學員對UG、Pro/E和AutoCAD等繪圖軟件是非常“熟悉”的,但是他們不是在設計模具而是僅僅在畫模具。現在有很多畢業生和學員有一種誤解,認為軟件使用得越熟練就代表模具設計水平越高,只要學會UG、Pro/E和AutoCAD等繪圖軟件就可以勝任模具設計工作了。當他們到模具工廠上班時,就會覺得當初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可笑。
現在很多模具廠有這樣一種奇特的現象:模具專業的大學生坐在電腦前戰戰兢兢地“畫圖”,不會“畫圖”的老師傅在邊上不厭其煩地講解。這樣的大學生不是設計師,只能算是繪圖員。如果老師傅能夠精通繪圖軟件,將自己想到的模具結構在電腦里繪制出來,并進行合理地分析、修改和調整,那么這個“老師傅”就是真正的模具“設計師”了,他設計出來的模具肯定差不了。筆者在企業摸爬滾打了許多年,跟許多模具企業打過交道,有一點小小的心得體會:一個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模具師傅,只要通過一到兩個月時間的學習,熟練地運用UG、Pro/E和AutoCAD等繪圖軟件,就可以輕松達到較高模具設計師的水平。三維設計的時間越長,他的進步就越明顯,其設計能力會變得越強。
學校和工廠對模具的圖紙要求是不同的,涉及到工藝性、經濟性等許多東西。脫離工廠實際崗位能力要求的學生或學員是根本無法勝任工作的。多數人在學校里學到的只是理論知識,或者說只是基礎知識,在實際工廠中,能用到的可能還不到1/10.不容忽視的一個現象是,很多從校園里出來的學生,沒見過普通機床和數控機床的大有人在,更不要說熟悉機床的加工特點了。單純的軟件操作代替不了實際技能。隨著應用軟件的發展,設計軟件的門檻越來越低,越來越容易掌握,而學校教育依然與實踐脫節。這也是越來越多的畢業生找工作難的原因之一吧。
有人說,不是所有的學校都會安排實習嗎,但實習的效果卻不敢恭維。不排除個人的不努力,但實習怎么看怎么像走過場。實習結果最后變成了看實習報告就可以了,實訓效果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學生最后的畢業論文更是東拼西湊,一點含金量也沒有。許多學校已成了一個批量化的生產工廠,只有數量和品種,沒有質量的概念。
如何將模具設計教學培訓與崗位能力要求“零距離”無縫對接,與實際生產相結合,縮短由學習到工作的角色轉變時間。筆者經過教學實踐,還與一些做得好的學校和培訓機構進行了許多有益的交流,探索出一條有借鑒價值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完全能夠適用社會對模具人才的需求。
該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過程按下列步驟展開:①安排學員到模具廠參觀實習。熟悉廠里各種模具的基本結構,了解模具的加工過程,了解用模具生產制品的情況。實習的時間視結果而定,可長可短。但是這一環節決不能走馬觀花,走過場,而一定要讓學員摸得很熟透。②三維和二維圖練習。到工廠找一些典型的模具裝配圖和零件圖,讓學員反復練習。僅僅是“畫圖”而已,以抄和模仿為主,要達到“滾瓜爛熟”的程度。③學習模具設計。選定一些企業產品作為設計任務,由有經驗的老師或設計師帶隊,一個老師帶10~15個學生,開始用UG或Pro/E等數字化軟件設計模具。整個設計過程要嚴格地按工廠的規定和要求進行,多多益善。④安排學生實習。將學生實行分組,到車間看模具師傅是怎樣完成模具制作的,有條件的要學生動手做。每組要一套套模具跟進,從模具零件的加工到組立,再到試模和試模后的修整,直到完成交模。每個細節都要緊抓,每個環節都要摸透。要求每組跟進10套以上模具。從培訓情況和學員的就業情況來看,學員只要能夠獨立完成各種類型的50套以上中小模具的設計工作,基本上就可以到模具廠去見習、上班了。
該模式可以在高職院校和培訓機構的模具教學培訓中進行交流推廣,對機械其他專業的教學也起到了參考和借鑒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提高了學生的模具設計技能和素質,促進了模具專業教學改革,才能滿足企業或社會對模具人才的需求,加快我國模具工業的健康發展。
[1]鄔獻國.模具生產管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2]中國模具工業協會.中國模具工業年鑒2012[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3]陳科安.注塑模具設計方法與技巧[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
〔編輯:劉曉芳〕
TG76
A
10.15913/j.cnki.kjycx.2017.19.082
2095-6835(2017)19-0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