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本刊編輯部
春風萬里 雄安天下
執行/本刊編輯部
東方風來滿眼春,山河萬里起宏圖。
美麗的燕趙大地上,開始了又一個春天的故事。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4月1日的這個別樣春日,歷史的目光最終與雄安新區相遇——白洋淀區域,猛然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國家戰略高度。
雄安新區,中國這個春天的新故事,從解決京津冀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起步,目標卻是整個中國的全局發展、長遠發展。
為什么在京畿附近設立的雄安新區,被認為是“千年大計”?
善謀全局者,必先謀一域。中國改革開放雄渾的重要樂章,都由“一域”的輝煌變奏開始。
1979年的那個春天,鄧小平在南海邊劃了一個圈,小漁村變身深圳經濟特區,如同活生生的改革教科書,把一個解開思想束縛的聲音傳遍大江南北,“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特區姓‘社’不姓‘資’”。深圳速度成為一把火,融化了被計劃經濟冰封已久的中國,深圳成為一個強力引擎,讓中國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改革開放的歷史跨越。珠三角活了南中國。
歷史的機遇和現實的抉擇把雄安新區托舉到了世人面前。為什么是雄安新區?當“發展起來的問題”繁復尖銳,當中國改革再度到了最艱難、最關鍵的攻堅時刻,當京畿地區資源、環境矛盾尖銳,產業結構調整如箭在弦上,當中國歷史文化腹心的華北,亟待一次具有戰略意義的跨越式突圍——京津冀乃至北中國期盼已久的“王牌”——雄安便橫空出世。
時隔近40年,兩位領袖相繼將宏觀戰略的目光投向“一域”,沉著落子布局。今天的雄安新區,就是當年的深圳、浦東,將重構京津冀,盤活環渤海。今天冷寂的土地,將筑就明天的奇跡。京津冀雄起,方能讓北中國安如磐石——雄安,正是決策層在歷史關鍵時刻叫出的新“王牌”。
眾所周知,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注京津冀的協同發展,雄安新區的建設,將是一次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偉大實踐。
京津冀區域,集中了中國時下面臨的最錯綜復雜的矛盾與挑戰。人口集聚之眾、經濟落差之大、文化背景之深,在全世界范圍都沒有參照系。如何進行資源配置、區域分工、利益格局的戰略性調整?我們曾經左沖右突,不斷做加法減法,然而收效并不明顯。事實證明,“頭疼醫頭”的權宜之計行不通。
雄安新區的設立,出其不意,別開生面,讓人初而驚異,繼而眼前一亮:作為國家級新區,涉及河北省雄縣、容城、安新3縣及周邊部分區域,以白洋淀為中心,距首都中心西南近110公里。其定位與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比肩,發展空間不可限量。
雄安新區,中國這個春天的新故事,從解決京津冀發展面臨矛盾和問題起步,目標卻是整個中國的全局發展、長遠發展。
這是一個清晰的脈絡:中國改革開放由南向北推移,雄安新區盤活的渤海灣,會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之后新的經濟增長極,成為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對京津冀和整個華北,都是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科學發展與綠色崛起齊飛,中央決定與民意期待相合,盡在其中矣。
歷史將證明,建設雄安新區,是棋高一招而滿盤皆活。向雄安新區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這不僅僅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的標志性事件,更是探索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首都治理的新路徑,是帶動北方腹地發展的重大國家戰略,更將是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新型城鎮化的嶄新支點,也將成為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引擎。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燕趙之地崛起,必將雄安天下。
雄安新區規劃范圍涉及的河北省雄縣、容城、安新3縣及周邊部分區域,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不斷聚集著世界目光。
“建設標桿工程,打造城市建設的典范。”橫空出世的雄安新區,承載著人們的希望,也帶來無盡想象。人們普遍關注,雄安新區怎么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四個堅持”——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這不僅為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指明了方向,也揭示出現代城市建設的必由之路。
“建設雄安新區是一項歷史性工程,是我們這代人留給子孫后代的歷史遺產,尤其需要保持歷史耐心,有計劃分步驟推動新區建設。”相關專家指出,雄安新區應堅持先謀后動、規劃引領,用最先進的理念和國際一流的水準進行城市設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打造城市建設的典范,建設綠色智慧新城。
在“一張白紙”上規劃建設一座新城,離不開科學理念的引領、先進規劃的導航。關于雄安新區有兩個關鍵詞不可忽視:一是新發展理念,一是融合發展。新發展理念意味著,建設雄安新區將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鋪底,以高端高新產業拉動,“打造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融合發展意味著,建設雄安新區不等于再造一個“超級城市”,不會重走高投資、大項目拉動的城市開發模式,而是加強同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等城市的融合發展,同北京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在功能上有所分工,實現錯位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瞄準的是打造世界級城市群,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是這項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組長、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徐匡迪說。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看來,京津冀城市群存在經濟總規模不足、城市結構布局不合理、河北城市化水平和質量都需要進一步提升等四個短板,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國際一流、綠色、現代、智慧城市,這對于協同解決四個突出短板問題和促進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都會發揮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把規劃建設好雄安新區,作為河北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頭等大事。河北堅持以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引領,準確把握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總體要求。
準確把握雄安新區的功能定位。雄安新區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新區,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有效吸引北京人口和非首都功能疏解轉移。未來的河北雄安新區必須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范區、開放發展先行區,努力打造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走好新路。在生產上,要發展高端高新產業,積極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培育新動能,讓雄安新區帶動冀中南乃至整個河北的發展,有力提升河北的產業層次、創新能力等,推動河北走出一條加快轉型、綠色發展、跨越提升的新路。還要構建快捷高效交通網,打造綠色交通體系。在生活上,要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
這里宛若江南水鄉,這里勝似江南水鄉。
雄安新區建設過程中要充分體現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河北“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的定位,形成以新區起步區、發展區和雄縣、安新、容城三個縣城構成的布局科學、品質優良的組團式新區,同時建設好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的廣大鄉村,保護好田園風光,為中國新時期的城市發展和城鎮化走出一條全新的道路。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徐匡迪說,雄安新區開發建設要以保護和修復白洋淀生態功能為前提,要從改善華北平原生態環境全局著眼,將白洋淀流域生態修復作為一項重大工程同步開展工作。
4月5日,保定市王快、西大洋水庫聯合向白洋淀等地進行生態補水,白洋淀收水量將超過3300萬立方米,這是新區建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生動寫照。未來,河北還將嚴格區域環境保護,劃定生態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市開發邊界,加強耕地保護,加大造林和濕地恢復力度,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
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
在規劃建設雄安新區七個方面重點任務中,“建成國際一流、綠色、現代、智慧城市”的任務表述引人關注。這預示著未來的雄安新區,一定有能力滿足人們“生活得更好”的愿望。
在雄安新區,新一代智能公交系統、智能停車系統、智能交通管理系統、智能物流系統、智能共享單車系統將會走進人們的生活。
“綠色智慧交通系統的建設是實現雄安新區發展目標的重要一環。”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陸化普認為,為避免重蹈“現代城市病”之覆轍,雄安新區應做好綜合交通系統的頂層設計,這里必將是智能交通系統大顯身手的舞臺。
然而,城市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未來,雄安新區不管是要構建快捷高效交通網,打造綠色交通體系,還是要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創建城市管理新樣板,都應該融入更多“現代”“智慧”的理念。
鄰水而居,擇水而憩,這一切在白洋淀是多么自然而然。
河北省提出,準確把握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總體要求,努力打造綠色、森林、智慧、水城一體的新區。“未來的雄安新區建設,要高標準高質量組織規劃編制,科學規劃空間布局、功能定位,規劃好再開工建設,不留歷史遺憾。”相關專家建議,新區建設要保持歷史耐心,尊重城市建設規律,合理把握開發節奏。
讓雄安新區更現代、更智慧,要科學有序有效推進。河北省將堅持先謀后動、規劃引領,集聚全國優秀人才,吸納國際人才,把每一寸土地規劃得清清楚楚后開工建設。堅持有計劃分步驟推進新區規劃建設,科學確定建設時序和重點,統一規劃、分步實施。
讓雄安新區更現代、更智慧,在規劃時應當注重時代的先進性,體現新時期的規劃理念。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認為,要擯棄單純功能布局和寬馬路、大廣場,采用多功能混合,密路網、小街區的宜人生活空間組織。
讓雄安新區更現代、更智慧,更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河北省提出,著眼于增強人口和要素的吸引力,下大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抓好公共服務資源的對接合作,抓好公共服務政策的研究謀劃,抓好公共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提升信息化網絡服務和覆蓋能力,讓新區更宜居,讓市民得實惠。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主持召開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工作座談會時強調,規劃建設雄安新區,要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
雄安新區規劃范圍涉及的雄縣、容城和安新三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漢代三地就已建縣,可以說是物華天寶、地靈人杰。
3000年前,這里還是燕國都城所在地。文獻記載春秋早期燕桓侯(公元前698年-公元前691年)徙臨易,這個臨易就在今河北雄縣、容城一帶。
雄縣,歷史上稱為雄州,戰國時為燕國易邑,燕王喜十二年(公元前243年)入趙國,為燕南趙北之地。
后晉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出賣給契丹,這里成為邊界。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親征伐遼,收復瓦橋關(今雄縣南關),置雄州。《雄縣鄉土志》載,“雄”者,名取威烈,以彰武功,有威懾北遼之意。唐置歸義縣以白溝河為界分為南北兩縣,南歸義縣屬后周,次年屬宋,北歸義屬遼。
元至元二年(1265年)廢雄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雄州、歸信縣同時復置,縣仍治于州中,雄州屬大都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改屬保定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廢歸信縣入雄州,屬保定府。洪武七年(1374 年)降雄州為雄縣,屬保定府。同年容城縣并入雄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析置容城縣。清順治元年(1644年)繼續沿用。
雄州瓦橋關,是周世宗柴榮北伐的紀念地,后成為宋遼邊界。北宋名將楊延昭曾經鎮守于此。北宋時期的許多名人都在這里留下了歷史性貢獻,沈括《夢溪筆談》有記載,沈括大哥做雄州團練使,發明能穿透契丹兵三層重甲的強弓;何承矩修筑了水長城和地道。
宋遼古戰道,雄州瓦橋關,是周世宗柴榮北伐的紀念地,后成為遼宋邊界。北宋名將楊延昭曾鎮守于此。
[左圖] 黑龍口燕長城
[右圖] 淀上捕魚人
燕國,是周初封召公的一個古國,姬姓。出土文物皆“匽”。八百年的歷史,幾經遷都,其國都的遷徙是,初都燕,營建中都,后并薊,還一度遷徙臨易,并修建燕下都。
河北容城,有著豐厚的燕國歷史遺存,南陽遺址、晾馬臺遺址和古燕國長城等無一不在訴說著燕都的輝煌。早在3000年前,這里曾是燕國都城的所在地。
南陽遺址為春秋戰國時期遺址,因位于容城縣城東的南陽村得名。遺址面積約三萬平方米,是周代重要的文化遺存。晾馬臺是燕易都的主體工程之一,與燕下都的闌馬臺(老姆臺)、邯鄲趙王城的南將臺一樣,為燕桓侯、燕文公檢閱兵馬用的土筑高臺。
南陽遺址、晾馬臺遺址和雄縣的古賢遺址這三處遺址只隔六公里,自1958年以來,不斷有銅器出土,還有“易市”等陶器佐證,因此以這三處遺址為主,構成北燕都城臨易。從出土器物所反映的年代看,基本上屬于春秋戰國至漢代時期。就是說自燕桓侯、燕文公徙易后,此處曾一度營建,后來也并未廢棄。據“易市”陶器證實,秦漢時這里仍可能有交易的市場。
或許正是因為這里曾是燕都故城,容城歷史上文人輩出,豪俠正義之風世代傳承。其中元代鴻儒著名的教育家劉因、明代錚錚鐵骨的一代義士楊繼盛和一代正義之士孫奇逢史稱“容城三杰”,名垂青史。
安新為戰國時期燕南趙北地。有葛城(今安州鎮)、渾埿城、三臺城。宋代建順安軍(今安州壘頭)。后移軍治于高陽縣(今高陽舊城)。升順安軍為安州。金朝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安州徙治葛城,并置葛城縣。泰和八年(1208年)安州移治渥城縣,稱新安州。
元代安州仍領渥城、葛城二縣,徙治葛城。至元九年(1272年)安州、葛城、渥城復治,渥城縣更名為新安縣。明代,葛城縣、新安縣入安州,安州降為安縣。后復設安州治新安縣,屬保定府。
安新及其周邊的白洋淀地區,是抗日戰爭時期雁翎隊抗日根據地,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傳奇。解放后革命文藝工作者,以這段歷史為題材,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1949年8月出版了袁靜、孔厥的長篇小說《新兒女英雄傳》,以此為開端,河北紅色文學名人輩出。隨后,孫犁 《風云初記》《荷花淀》,馮志《敵后武工隊》,李英儒《戰斗在滹沱河上》《野火春風斗古城》,李曉明等《平原槍聲》,徐光耀《小兵張嘎》傳承不衰。其中比較著名的是以孫犁為代表的荷花淀派白洋淀文學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