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路
(南寧市第八人民醫院麻醉科 廣西 南寧 530001)
對行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的患兒進行骶管阻滯麻醉的效果探析
韋 路
(南寧市第八人民醫院麻醉科 廣西 南寧 530001)
目的:探討分析對接受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的患兒進行骶管阻滯麻醉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近年來我院收治的被確診患有疝氣的患兒4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20例)和觀察組(20例)。采用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對兩組患兒進行治療。在手術前,對對照組患兒進行氣管插管后靜吸復合麻醉,對觀察組患兒進行骶管阻滯麻醉,然后比較兩組患兒的麻醉效果及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結果:兩組患兒在平均氣道壓、平均呼吸頻率、平均VT水平及平均EtCO2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兒的平均拔管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兒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接受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的患兒進行骶管阻滯麻醉的臨床效果顯著。
骶管阻滯;腹腔鏡;小兒疝囊高位結扎術;麻醉效果
疝氣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尤其在兒童群體中的發病率較高。該病是因患者的回腸部和回腸遠端的腸管進入盲腸或升降結腸中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梗阻性疾病。該病患兒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痛、腹脹、便秘等,可對其生長發育造成嚴重的影響[1]。目前,臨床上常采用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對該病患兒進行治療,并且臨床療效較為顯著。然而,小兒對麻醉操作的要求相對較高。常規的麻醉方法雖然能滿足手術的需要,但患兒在術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2]。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對接受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的患兒進行骶管阻滯麻醉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1.1 臨床資料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3年1月~2015年1月間我院收治的40例被確診患有疝氣的患兒,我們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患兒20例。在對照組20例患兒中,男性患兒有11例,女性患兒有9例,其年齡為5個月~4歲,平均年齡為(1.82±0.25)歲,其病程為4h~4d,平均病程為(2.1±0.9)d;在觀察組20例患兒中,男性患兒有10例,女性患兒有10例,其年齡為6個月~5歲,平均年齡為(1.95±0.42)歲,其病程為5h~5d,平均病程為(2.0±1.2)d。兩組患兒在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對兩組患兒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應嚴格按照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的規范操作流程執行。在實施手術前,對對照組患兒進行氣管插管后靜吸復合麻醉,具體的方法是:①術前6h囑患兒按常規禁食,術前4h囑患兒按常規禁飲。②在術前30min,為患兒肌肉注射0.01mg/kg體重的東莨菪堿和3~4mg/kg體重的魯米那。③為患兒建立靜脈通道,為其靜注0.1mg/kg體重的咪達唑侖、4ug/kg體重的芬太尼和0.1mg/kg體重的維庫溴銨進行麻醉誘導,然后使用雙通道管為其混合泵注適量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并在手術開始前停止泵注。④對患兒進行氣管插管操作,并連接呼吸機,術中使用適量的安氟醚為其進行維持麻醉[3]。對觀察組患兒進行骶管阻滯麻醉,具體的方法是:①術前6h囑患兒按常規禁食,術前4h囑患兒按常規禁飲。②在術前30min,為患兒肌肉注射0.01mg/kg體重的東莨菪堿、3~4mg/kg體重的魯米那和4~5mg/kg體重的氯胺酮,待麻醉生效后為其建立靜脈通道。③對患兒進行骶管穿刺,穿刺成功后經穿刺管為其注入濃度為1%、0.8ml/kg體重的利多卡因。④囑患兒保持平臥,并使用鼻導管為其進行低流量的吸氧治療。⑤在手術過程中,為患兒靜脈泵注適量的丙泊酚進行維持麻醉,并根據其具體的情況追加泵注適量的氯胺酮[4]。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兒的平均氣道壓。②兩組患兒的平均呼吸頻率。③兩組患兒的平均通氣量(VT)。④兩組患兒的呼吸末CO2(EtCO2)平均水平。⑤兩組患兒的平均拔管時間。⑥兩組患兒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方法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錄入SPSS18.0統計學軟件中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當P<0.05時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 兩組患兒在平均氣道壓、平均呼吸頻率、平均VT水平及平均EtCO2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的平均拔管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 兩組患兒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對照組患兒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6.67%,觀察組患兒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1 兩組患兒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

表2 兩組患兒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
疝氣是兒科臨床上的常見病。目前,臨床上常采用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對該病患兒進行治療。然而,由于小兒的生理特點較為特殊,因此對其進行麻醉操作的要求相對較高[5]。常規的麻醉方法雖然能滿足手術的需要,但患兒在術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2]。本文對接受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的患兒進行骶管阻滯麻醉的臨床效果進行了研究[6]。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組患兒在平均氣道壓、平均呼吸頻率、平均VT水平及平均EtCO2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兒的平均拔管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兒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接受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的患兒進行骶管阻滯麻醉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7]。
[1]蔣中晗.骸管阻滯在腹腔鏡下小兒廟囊高位結扎術中的應用[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6):298-299.
[2]王雪芳.骶管阻滯復合全身麻醉用于小兒手術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2,10(26):538.
[3]馬媛,梁勇升,唐培佳.舒芬太尼全麻聯合骶管阻滯在小兒腹腔鏡下先天性巨結腸手術麻醉中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14):1891-1893.
[4]沈孜穎,夏中元,趙博,等.骶管阻滯復合全麻在小兒腹腔鏡手術中的臨床效果和不良反應的Meta分析[J].海南醫學,2015,26(20):3086-3089.
[5]吳裕超,鐘良,孫志鵬,等.喉罩在新生兒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中的應用[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3,29(1):42-44.
[6]王 鶴,王文法.用七氟烷聯合骶管阻滯麻醉術對行疝修補術的患兒實施麻醉的效果探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4):190-191.
[7]梁秋霞.對行髖部以下手術患兒實施全麻聯合骶管阻滯麻醉的效果探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9):189-190.
R726.1
B
2095-7629-(2017)1-0025-02
韋路,男,1975年10月出生,壯族,籍貫為廣西大化,學歷為本科,職稱為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