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華 李滟飛 李 梅
(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內介入室 云南 昆明 650000)
對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
李云華 李滟飛 李 梅
(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內介入室 云南 昆明 650000)
目的:分析對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將在我院接受PCI治療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患者。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治療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然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及發生并發癥的情況。結果: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其SAS的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其SAS的評分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組患者在術后其心率失常、低血壓的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施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過程中對其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其心理狀況,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護理干預;急診PCI;效果觀察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療法是治療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手術療法。研究發現,對此病患者及早施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可顯著改善其心肌血流灌注的情況,降低其死亡率。但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可能會發生心率失常、低血壓等并發癥。對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有效的圍手術期護理可顯著提高其臨床療效,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了分析對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我們將在我院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治療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然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及發生并發癥的情況。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100例患者均為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急診科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其年齡為49歲至72歲,平均年齡為(58.4±15.4)歲。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診斷標準。在這些患者中,發生心肌前壁或心肌側壁梗死的患者有40例,發生心肌下壁或心肌后壁梗死的患者有40例,發生其他部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20例[1]。采用隨機分配的方法將這些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兩組患者入院后詳細詢問其病史,對其進行心電圖(ECG)及超聲心動圖(UCG)檢查。在術前讓患者先嚼服300mg的阿司匹林,再服用300mg的氯吡格雷。在患者雙側的腹股溝進行備皮。為兩組患者建立靜脈通路,然后對其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與此同時,我院對對照組患者進行病情觀察、用藥護理、心理護理等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我院對治療組患者進行綜合的護理干預,護理方法是: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會出現持續性胸痛的癥狀及瀕死感,因此常會發生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在此病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其心理狀態的變化情況,對其進行全面的心理護理[3],以便使其以較好的心態接受治療。2)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關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知識及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方案,使其了解進行該手術所需的時間及操作流程,增強其順利完成手術治療的信心。3)盡量縮短為患者進行術前準備的時間,從患者進入手術室至記錄其首份ECG的時間應<10min,對其進行冠狀動脈球囊擴張的時間應<90min[2]。在術前備妥手術包、導管、導絲、球囊、除顫儀、IABP、多巴胺和替羅非班等搶救物品及藥品,并逐一進行復查。在患者進入導管室后,應幫助其取平臥位,對其橈動脈的穿刺點進行消毒,并注意對其進行保暖和遮擋其隱私部位。在對患者進行麻醉時應保持其呼吸道通暢,并密切觀察其血壓、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4)在對患者施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時無需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因此其一般會處于意識清醒的狀態。護理人員在此病患者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其面部表情的變化,推斷其心理狀況,進而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在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時,此病患者冠狀動脈的血流會暫時中斷,因此易出現胸悶、胸痛、血壓下降、心率失常等癥狀及體征。此時,護理人員應及時對患者進行相關的解釋和指導,以免其感到恐懼。
1.3 觀察指標 在兩組患者入院時和進行手術治療后對比分析其焦慮自評量表(SAS)的評分。在術后觀察兩組患者發生低血壓、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的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前后其SAS評分的分析 在接受護理前,治療組患者的SAS評分為77.8分,對照組患者的SAS評分為79.5分。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其SAS的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接受護理后,治療組患者的SAS評分為67.5分,對照組患者的SAS評分為78.5分。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其SAS的評分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前后其SAS評分的分析
2.2 對兩組患者發生術后并發癥情況的分析 在術后,治療組患者心率失常的發生率為5%,其低血壓的發生率為6%,對照組患者心率失常的發生率為17%,其低血壓的發生率為13%。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組患者在術后其心率失常、低血壓的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危重且發病較急,其死亡率較高。經皮冠狀動脈介入療法是一種有創療法。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關鍵是“及時”、“有效”和“效果持久”。其中,“及時”是指對患者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時間應在其發病后的12h內。“有效”是指進行該手術治療后患者的TIMI血流分級應達到3級。“效果持久”是指在術后患者血管再閉塞的發生率應較低。
臨床實踐證實,在對此病患者施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前盡可能地縮短進行手術準備的時間,并在圍手術期對其實施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并發癥護理等綜合護理干預,以提高其臨床療效[4],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5]。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其SAS的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其SAS的評分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組患者在術后其心率失常、低血壓的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施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過程中對其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其心理狀況,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王新林.護理干預在急診PCI術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現代醫生,2014,21:85-87.
[2]袁敏.預評估護理干預在急診PCI患者缺血后處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12:94-96.
[3]倪青.護理干預在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民康醫學,2015,08:67-68.
[4]劉慧敏,池偉偉,張星輝,呂桂玲,王靜,戚國慶.臨床護理路徑在經橈動脈途徑行急診PCI術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河北醫藥,2015,12:1887-1889.
[5]張彩英,孫寧,張彩芹,郭瑩.急診PCI血運重建的護理干預對評估有效循環的價值[J].吉林醫學,2015,18:4165-4167.
R47
B
2095-7629-(2017)1-0183-02
李云華,女,1965年9月出生,云南人,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內介入室主管護師,學歷為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網絡學院,郵箱:14222657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