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靖宇
(山西省陽泉市第一人民醫院骨一科 山西 陽泉 045000)
髖臼骨折術后并發創傷性關節炎患者用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的效果探析
高靖宇
(山西省陽泉市第一人民醫院骨一科 山西 陽泉 045000)
目的:探討對進行髖臼骨折手術后并發創傷性關節炎的患者使用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40例接受髖臼骨折手術后并發創傷性關節炎的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我們對這40例患者均使用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然后觀察其治療的效果。結果:這24例患者均成功地完成了手術,其術后均未發生神經損傷、血管損傷、切口感染、髖關節脫位等并發癥。術前,用SF-36量表對這24例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其平均分值為(42.7±2.4)分,術后3個月用SF-36量表對其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其平均分值為(63.57±4.3)分,術后6個月用SF-36量表對其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其平均分值為(93.7±2.3)分,組間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手術后,這24例患者的UCLA評分明顯高于接受手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進行髖臼骨折手術后并發創傷性關節炎的患者使用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改善其髖關節的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此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髖臼骨折;創傷性關節炎;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效果
髖臼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近年來,隨著我國交通行業的快速發展,髖臼骨折的發生率越來越高。臨床研究表明,很多患者在接受髖臼骨折手術后會并發創傷性關節炎,從而導致其出現髖關節功能障礙,影響其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對進行髖臼骨折手術后并發創傷性關節炎的患者進行治療,效果較好。為了進一步探討對進行髖臼骨折手術后并發創傷性關節炎的患者使用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我們對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40例接受髖臼骨折手術后并發創傷性關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40例接受髖臼骨折手術后并發創傷性關節炎的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這些患者均接受過髖臼骨折手術,且其在術后2年內均并發了創傷性關節炎。在這40例患者中,男女患者例數分別為27:13,其年齡區間為25~67歲,平均年齡為(45.7±2.3)歲。其中,伴有坐骨神經損傷的患者4例,伴有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患者11例。髖臼骨折的原因:有壓砸致傷的患者6例,有從高處墜落致傷的患者14例,有發生交通意外致傷的患者20例。
1.2 手術方法 我們對這40例患者均使用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是:指導患者取側臥位(使其患側朝上),對其進行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在患者髖關節的后外側做一個8cm左右的切口,切除其髖臼后方的瘢痕組織、異位骨化組織和關節囊,充分暴露其髖臼,同時松懈其髖臼周圍的軟組織。對于伴有坐骨神經損傷的患者,術中需先對其坐骨神經進行探查。對于術前存在下肢縮短的患者,需先對其髖關節周圍的瘢痕組織進行廣泛的松解,使其下肢恢復正常的長度。對于髖臼處有內固定裝置的患者,術中應在不擴大其切口的情況下,先將其內固定裝置完整的取出。對于存在骨缺損的患者,需先對其進行植骨處理。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具體方法是:對患者髖臼周圍的骨贅及軟組織進行清理,切除其髖臼的關節盂唇、臼內軟組織、圓韌帶及軟骨面。用與患者髖臼大小適合的髖臼銼磨銼其髖臼,使之能與髖臼假體吻合。將髖臼假體前傾10°~15°、外展45°放置于患者的髖臼內,用螺釘對髖臼假體進行固定。用開槽器對患者的股骨頸進行開槽處理,擴大其髓腔,然后將人工股骨柄試模置入其股骨頸內,若吻合度良好,則將人工股骨柄假體置入。待髖臼假體和人工股骨柄假體放置好后,用骨水泥對其進行固定。最后為患者放置負壓引流管,逐層縫合其手術切口。術后注意為患者補充血容量,并用抗凝藥和抗菌藥對其進行治療,待其病情穩定后,指導其進行踝關節的背伸和跖屈訓練。
1.3 觀察指標(1)觀察并記錄這24例患者術后發生神經損傷、血管損傷、切口感染、髖關節脫位等并發癥的情況。(2)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量表)對這24例患者在接受治療前、接受治療后3個月和6個月時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SF-36量表的滿分為10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高。(3)用我院自制的髖關節功能評分表(UCLA評分表)評價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個月時的髖關節功能。UCLA評分表包括患者的日常活動情況、步行情況、髖關節的畸形情況、疼痛情況四項指標,每項指標的分值為1~1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髖關節的功能越佳。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3.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所有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這24例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情況及用SF-36量表對其生活質量進行評分的結果 這24例患者均成功地完成了手術,其術后均未發生神經損傷、血管損傷、切口感染、髖關節脫位等并發癥。術前,用SF-36量表對這24例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其平均分值為(42.7±2.4)分,術后3個月用SF-36量表對其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其平均分值為(63.57±4.3)分,術后6個月用SF-36量表對其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其平均分值為(93.7±2.3)分,組間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接受手術前后這24例患者UCLA評分的比較 接受手術后,這24例患者的UCLA評分明顯高于接受手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手術前后這24例患者UCLA評分的比較(±s)

表1 接受手術前后這24例患者UCLA評分的比較(±s)
注:與進行手術前相比,*P<0.05。
時間 疼痛情況 步行情況 髖關節的畸形情況日常活動情況術前 2.8±1.4 3.1±1.5 4.3±2.2 4.1±2.1術后3個月 7.9±2.0*8.4±1.7*8.7±3.2* 7.6±2.9*
髖臼骨折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嚴重的骨折類型。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該病。但臨床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在接受髖臼骨折手術后會發生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從而影響其髖關節的功能。有報道指出,約有30%的髖臼骨折患者在接受手術后會并發創傷性關節炎[2]。近年來,陳云蘇[3,4]等學者指出,對進行髖臼骨折手術后并發創傷性關節炎的患者使用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改善其髖關節的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對進行髖臼骨折手術后并發創傷性關節炎的患者使用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改善其髖關節的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此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1]劉瑩松,楊述華,劉勇,等.全髖關節置換治療髖臼骨折術后繼發創傷性關節炎[J].臨床骨科雜志.2013,16(2):144-147.
[2]耿端,孫永強.全髖關節置換治療髖臼骨折術后創傷性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3,5(6):116-117.
[3]陳云蘇,張先龍,邵俊杰.髖臼骨折后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初步臨床結果[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08,2(2):140-145.
[4]甄平,周勝虎,李旭升,等.髖臼骨折內固定術后繼發創傷性髖關節炎并股骨頭壞死的全髖關節置換[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5,17(8):676-681.
R683
B
2095-7629-(2017)1-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