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少華
(天水市中醫醫院 甘肅 天水 741000)
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中青年急性心?;颊叩呐R床癥狀及預后的對比
秦少華
(天水市中醫醫院 甘肅 天水 741000)
目的:對比分析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預后。方法:我們按照年齡段將70例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為老年組(年齡均≥65歲,共24例)與中青年組(年齡均<65歲,共46例),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預后情況。結果:老年組患者胸痛的發生率明顯低于中青年組患者,其肺部感染、腎功能衰竭與心跳驟停的發生率明顯高于中青年組患者,其死亡率也高于中青年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老年組患者的收縮壓與舒張壓高于中青年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比,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癥狀不典型,但其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其死亡率也較高。臨床上在對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治療時,應嚴密監測其生命體征,及時處理其所出現的各種并發癥,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死亡率。
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中青年患者;臨床癥狀;預后情況;對比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種由心肌嚴重缺血引起的心肌急性壞死性心臟病。老年人群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發人群。不過近年來,該病在中青年人群中的發病率也呈逐年升高的趨勢。心源性休克(Cardiac Shock,CS)是一組以心力衰竭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征,也是一種由心功能減退及心輸出量減少所引發的心臟病。該病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也是導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最新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要高于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了找到存在這一現象的原因,降低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我們對我院收治的70例不同年齡段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預后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70例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有38例男性、32例女性,其年齡范圍為37~89歲,平均年齡為(68.5±10.2)歲。這70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條件:1)其病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診斷標準,即其在入院時的收縮壓均≤90 mmHg(其中,合并高血壓患者收縮壓下降的幅度均≥30mmHg),其腦動脈均存在低灌注的表現,其尿量均<20ml/L[2]。2)均具有缺血性胸痛的病史。3)其發生心源性休克的原因均為其心臟的功能發生了動態改變或是其心肌標記物的濃度發生了動態改變。4)均存在心功能不全的癥狀。5)其所患的休克均不是因為其存在迷走神經反射或出血,或服用抑制心肌的藥物所致。
1.2 方法 我們按照年齡的不同將這70例患者分為老年組(年齡均≥65歲,共24例)與中青年組(年齡均<65歲,共46例)。在老年組患者中,有13例男性、11例女性。在中青年組患者中,有25例男性、21例女性。我們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包括惡心嘔吐、胸痛、呼吸淺促、心率增快及血壓下降)、并發癥(包括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腎功能衰竭及心跳驟停)的發生情況及死亡率進行對比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包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描述,率的比較采用卡方(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老年組患者胸痛的發生率明顯低于中青年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惡心嘔吐的發生率、呼吸頻率及心率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老年組患者的收縮壓與舒張壓均高于中青年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2.2 老年組患者肺部感染、腎功能衰竭與心跳驟停的發生率均高于中青年組患者,其死亡率也高于中青年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心律失常的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的對比 [n(%),±s ]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的對比 [n(%),±s ]
組別 惡心嘔吐 胸痛 呼吸頻率(次/min) 心率(次/min) 收縮壓(mmHg)舒張壓(mmHg)老年組(n=24) 9(37.5) 10(41.7)35.7±5.6 104.6±27.8 105.5±22.8 65.7±16.3中青年組(n=46) 16(34.8)30(65.2) 37.6±4.5 110.5±21.6 89.5±18.8 49.9±12.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與死亡率的對比 [n(%)]
3.1 對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癥狀的分析 胸痛是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典型的臨床特征,也是臨床上對該病患者進行早期診斷的主要依據。不過,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與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比,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痛的癥狀不明顯,但其收縮壓與舒張壓要高于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老年組患者胸痛的發生率明顯低于中青年組患者,其收縮壓與舒張壓高于中青年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可能與老年組患者的神經傳導功能較弱,對疼痛不敏感,且大多合并有高血壓等基礎性疾病有關。
3.2 對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情況的分析 相關的臨床資料顯示,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高達40%~60% [3.4],這一比例遠高于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李國賢[5]對180例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研究的結果顯示,65歲以上該病患者的死亡率高達51%,其原因為這些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腎功能衰竭及心跳驟停等并發癥。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老年組患者肺部感染、腎功能衰竭與心跳驟停的發生率均明顯高于中青年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說明,肺部感染、腎功能衰竭與心跳驟停是導致老年組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這一研究結果也與李國賢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綜上所述,與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比,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臨床癥狀不典型,但其收縮壓與舒張壓較高,其肺部感染、腎功能衰竭與心跳驟停等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其死亡率也較高。臨床上在對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治療時,應嚴密監測其生命體征,及時處理其所出現的各種并發癥,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死亡率。
[1]王喜歡.急診PCI與靜脈溶栓治療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46例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33(6):95-96.
[2]裘毅鋼,李田昌,陳宇,等.主動脈內球囊反搏置入時機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療效觀察[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4,12(6):727-729.
[3]梁志忠,譚華清,楊志遠,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聯合應用替羅非班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4(5):599-600.
[4]陳中俊,杜葉平,梁戰海,等.床邊主動脈球囊反搏聯合機械通氣治療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35例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2,12(3):185-186.
[5]李國賢.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98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31(6):85-86.
R542.22
B
2095-7629-(2017)1-00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