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丹(南京藝術學院)
朱友舟的書法風格譜系
◆戴丹(南京藝術學院)
16世紀意大利藝術史家瓦薩里(Giorgio Vasari, 1511-1574)提出“迪賽諾”(disegno)乃繪畫、雕塑、建筑這三種藝術之父。迪賽諾有形而上下兩層含義,其形而上之含義指藝術家的智性世界以及“賦予一切創造過程以生氣的原理”;其形而下之含義指藝術家運用繪畫工具自由、準確再現眼見之物的能力。瓦薩里特別指出這種能力的獲得依賴于兩種途徑,即藝術家通過長期的模仿自然和臨摹往昔大師的作品以積累和提高手部的再現能力。
17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哲學之父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認為,人類的知識并非源于其天賦,人類的全部知識是建立在經驗上面的,知識歸根到底都是導源于經驗的。人類對于外界可感之物的觀察,或者對于人類自己知覺到、反省到的心靈內部活動的觀察,就是供給人類的理智以全部思維材料的東西。這兩者乃是知識的源泉,從中涌現出我們所具有的或者能夠自然的具有的全部觀念。英國藝術史家巴克森德爾(Michael Baxandall,1933-2008)基于此提出了著名的“認知風格”(cognitive style)理論,也可稱之為視覺經驗、視覺實踐、視覺習慣,即觀者在讀解圖像時需要調動三種要素:①一系列儲備的圖式、范疇和推理方法;②圖像再現方面的訓練;③根據不足信息做出適當想象的實際經驗。
從某種程度而言,瓦薩里的“迪賽諾”理論和巴克森德爾的“認知風格”理論同樣適用于解釋中國書法。中國書法之所以存在一部風格史,便是由于書家對漢字的書寫擺脫了漢字純粹的語詞屬性,強化其視覺圖像屬性??v觀中國書法史的發展,漢字在形成初期的象形程度極高,更多的是對自然圖像的直接模仿和轉換,漢字成熟穩定之后,書法風格的演變幾乎都是建立在后代書家對于往昔經典書法作品的臨摹之上,從而形成一個森嚴完備、環環相扣的風格譜系。書家通過長期臨摹往昔書法作品,逐漸產生手部對文字圖像的“肌肉記憶”,再結合自身的“認知風格”做出調整,日積月累建立起一套特有的書法“語言”,從而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譜系。

朱友舟,作為大學書法專業教授和職業書家,無論其書法教育還是自身對書法的研習,極為重視摹古。朱友舟的書法風格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他于2014至2016年赴美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訪問學者,某種程度而言這次訪學是他個人書風轉變的分水嶺。
朱友舟赴美訪學之前,在南京藝術學院舉辦了一場“見素抱樸——朱友舟書法作品展”,這次展覽較為全面地呈現了他前一階段的書法風格。展覽的作品規格大致分為巨幅的篆隸行草書和小品楷行草書。朱友舟該階段的書風較為偏重傳統,通過以“經典解讀經典”的方式在“經典與非經典”書風,“碑學與帖學”書風之間探索與實驗,試圖解決碑刻書法的墨跡化等問題。朱友舟在處理藝術風格過程中始終避開“時髦”問題,依靠自己深厚的學養,獨立思考另辟蹊徑。自唐以來二王書風成為中國書壇的絕對正統與經典,近世書家在行草書研習過程中多以此為根基摻以孫過庭、張旭和懷素筆意,這種模式一度風靡國內書壇。朱友舟避開“經典正統”二王書風一路,以源自秦漢帶有隸書筆意的章草,如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月儀帖》《出師頌》等為根基摻以唐宋書家如顏真卿、米芾的筆意來探索行草書的創作問題。章草乃草書研習的必要基礎。書家王世鏜曾說:“初學宜章,既成宜今”,又說:“今處于章,習今而不知章,是無規矩而求方圓,為見其可也?!薄稌鴮W概論》又言“倘徒以今草是尚而昧于章草,等于學帖而無碑,其卑俗浮滑自不待言。”朱友舟這一階段書風以小行草《高僧詩》《古詩選抄》系列作品為代表。
朱友舟于2014年赴美訪學,治學之余考察了全美境內各大重要的博物館、美術館,大量西方古典和現當代名作一方面刺激和豐富了朱友舟的“認知風格”,另一方面促其開始思考書法的“現代化”問題。在書法的現代化問題上,無疑日本書家的探索較為成熟和完善,大致形成了四大類別:如以西川寧、村上三島為代表的漢字書法派;以日比野五鳳、宮本竹逕為代表的假名書法派;以手島右卿、井上有一為代表的少字數書法派;以宇野雪村、上田桑鳩為代表的前衛書法派。
日本書家更多是借用西方現代藝術對傳統書法進行“形式層面”的革新,朱友舟并未采用日本書家這種模式來嘗試解決書法的現代化問題,而是秉承“復古即創新”的理念,回歸到中國書法的傳統中尋求“活性基因”,從“書法語言”層面進行實驗與探索。朱友舟早年在古文字方面扎實的訓練使其比同行書家具有更為廣闊且不同尋常的“視覺經驗”,于是這次實驗與探索以戰國文字為源頭,基于楚簡草篆與章草在書寫上具有頭重腳輕、頓挫短促、節奏明快等相似特征,利用楚簡草篆文字與章草或小草結合,嘗試形成一種新的破體書風。
藝術家面臨不同的問題情境尋求不同的解決方案,于是便有了一部藝術的歷史。朱友舟從之前思考“經典與非經典”“碑學與帖學”,碑刻書法的墨跡化問題,到如今正在實驗與探索的“書法的現代化”“碑帖簡”問題,依托于其自身特有的“認知風格”,逐漸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書法風格譜系。

歐陽修·浪淘沙 書法 朱友舟

共知聯 書法 朱友舟

四通八達 書法 朱友舟

金石壽 書法 朱友舟

朱右·題畫蘭 書法 朱友舟

王維·畫 書法 朱友舟

賈島·三月晦日送春 書法 朱友舟

趙嘏·江樓感舊 書法 朱友舟

書法家朱友舟
朱友舟,1973年生,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美術學博士、書法系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2014-2016年加州大學訪問學者,江蘇省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藝術鑒藏》《藝術中國》等期刊特約編輯。曾主持并完成省級課題“毛筆、筆工及書法創作”,參與文化部課題“中國書法創作理論研究”,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2012年《雞距筆考》獲全國第九屆書學研討會二等獎;2014年《中國古代毛筆研究》獲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三等獎;2016年獲江蘇省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出版有《姜夔lt;續書譜gt;研究》《南京藝術學院硬筆書法考級教程》《工具、材料與書風》《中國古代毛筆研究》。
(作者系南京藝術學院講師、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青年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