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28日從東方航天發射場用‘聯盟-2.1B運載火箭發射的19顆衛星未能入軌已墜入大西洋。”俄新社29日報道稱,俄羅斯航天領域消息人士當天宣布,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因此所有太空主要部件都已落入大西洋。
此次發射的19顆衛星來自俄羅斯、挪威、瑞典、美國、日本、加拿大和德國的科研機構和商業公司。其中體積最大的主衛星是俄羅斯的“流星-M”地球遙感觀測衛星。但在發射后衛星未能被送入目標軌道,結果地面與衛星失去聯系。
對于事故原因,俄航天領域消息人士稱,可能是助推器“軍艦鳥”出現異常情況,從而造成發射失敗。由于此次發射失利,俄羅斯計劃于12月22日在該航天發射場進行的新一輪發射可能被迫推遲到明年。
發射失敗后,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組建專門國家調查委員會,負責這一事件的調查工作。調查小組將對“軍艦鳥”助推器進行詳細調查。調查結果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公布。
俄羅斯《獨立報》29日報道稱,此次發射失敗可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根據初步數據,運載火箭和助推器在飛行過程中出錯,導致助推器發動機啟動出錯,所以助推器未能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俄科學院航天調查研究所專家埃斯莫特稱,“軍艦鳥”助推器出現故障非常罕見。這是一種十分可靠的裝置,它已成功進行15次發射。顯然,可能由于某種原因,發動機沒有啟動。俄航天專家熱列茲尼亞科夫稱,該事件損害了俄羅斯形象,表明俄航天領域存在一定問題,它可能會對俄羅斯商業衛星發射業務產生不良影響。
俄羅斯近年來航天發射事故率較高,去年12月1日,俄羅斯曾遭遇一次重大航天發射失利。當天發射的“進步MS-04”號貨運飛船在升空383秒后與地面失去聯系,并最終墜毀于俄圖瓦共和國境內。▲
(王臻)
環球時報201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