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吳樂珺
美國商務部當地時間28日宣布,對自中國進口的通用鋁合金板自主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雙反調查)。在國內企業缺位的情況下,美國商務部由“裁判”變為“原告”,25年來第一次自行發起“雙反”調查。對此,中國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局長王賀軍29日發表談話認為,美方非基于國內產業申請,而由政府機關對來自中國的通用鋁合金板自主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美方此種做法在國際貿易的歷史上也是罕見的。中方對美方此舉表現出的貿易保護傾向表示強烈不滿。
旨在加快流程節省費用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29日報道,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公開稱,這是時隔25年美國政府首次自主發起而不是由私營部門發起的調查。羅斯稱,此舉旨在加快流程并節省高昂的法律費用。
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美國去年進口中國的通用鋁合金板價值為6億美元,可能征收的反傾銷稅額為56.54%—59.72%。當天,美國商務部還宣布對進口自中國的工具箱和櫥柜進行反補貼調查。2016年,美國從中國進口工具箱和櫥柜規模約為2.3億美元。
路透社認為,美國企業或產業在宣稱遭受進口品損害時,通常是先向商務部請求立案調查,但政府自主立案就跳過了這個步驟。這種罕見的做法,目的在于加快對獲得不公平補貼及存在傾銷行為的產品課征關稅。
國際貿易爭端解決專家、高朋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錢文婕29日告訴《環球時報》,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在國內產業沒有遞交立案申請書的情況下,美國商務部只能在已獲得充分信息,證據確鑿時才能自主啟動雙反調查。“世界貿易組織(WTO)相關協定是允許這種做法的,但前提是美國商務部確已掌握充分證據,否則就是不正當行為”。
錢文婕認為,常規之下,“雙反”調查應由國內產業申請立案,而調查機關應該保持中立才能確保公正性。“調查機關如果隨意自行啟動‘雙反調查,容易導致貿易救濟措施的濫用,最終使調查結果有失公正,違反WTO規則”。
“以前都是喊打,現在是真打”
本世紀中國鋁業生產效率快速提升,技術的革新以及對成本的管控,使得中國鋁產業在全球范圍內大受歡迎。但因價格優勢明顯,中國鋁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遭遇的貿易摩擦也是有色金屬行業中最多的。
一位相關行業協會的工作人員29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對于美國這次突然襲擊已經早有預料。“鋼鐵行業美國該反的基本上都反全了,對鋁合金板發起‘雙反后,鋁產品的貿易制裁也已經全了。”他認為,“美國商務部的用意很明確,就是用這種強制手段來限制中國鋁產品向美國出口,以保護國內產業”。
市場機構SMM鋁分析師王芮29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由于國際貿易委員會將在2018年1月16日左右或之前作出初步裁定,中國鋁板帶企業出口量未來會受限,尤其國內幾家龍頭鋁板帶企業出口量最大的目的國基本都是美國,影響會在1月份的海關出口數據上表現出來。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表示,此次事件表現出美國對華貿易政策日漸從口號型轉向實操型,“以前都是喊打,現在是真打”。“這說明美國政府在對華貿易制裁上日漸嚴厲,手法非常單邊而且強硬。”宋國友認為,美國這種政策不會輕易改變,而且會創新方式不合常規來謀求單邊貿易利益,對中國貿易關系形成新挑戰,“我們必須做好打持久戰準備。”
美媒擔心伴隨代價和風險
美國《華爾街日報》在文章中警示說,美國的最新舉措也伴隨著代價和風險,包括推高鋁價的可能性。中國可能會采取報復措施,阻止美國對中國市場的出口。在29日的談話中,王賀軍表示,中方也將采取必要措施,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上述行業協會的工作人員也認為,美國商務部的這種做法“損人不利己”,不但影響中國企業,對美國企業也不利。“美國國內的鋁產品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必須從國外進口,美國商務部的制裁措施勢必對行業下游以及居民生活造成影響,提高他們的成本。而且,美國商務部的這種做法未必得到整個行業以及行業下游企業的認同”。
今年10月,美國商務部對中國鋁箔企業作出反傾銷的初裁決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表示將組織中國鋁箔出口企業共同開展行業無損害抗辯。在采訪中,有消息人士透露,“鋁箔一案,中方企業正在跟美國打官司,這一次,估計中方企業也會反擊”。
對此,王芮建議說,企業要做的一方面爭取協會及政府支持,然后積極應訴。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最壞的打算,繼續開拓北美以外的其他市場以及提高國內市場占有率。▲
環球時報201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