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峰



摘 要:隨著航拍和遙感技術的發展,無人機應用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并在眾多領域取得廣泛應用。采用無人機橋梁檢測輔助常規檢測,可有效提高橋梁檢測效率,并保證檢測數據的準確性和持久性。本文針對橋梁檢測的特殊需求,采用雙目視覺技術替代傳統單目測量,提高測量精度;設計兩種新型云臺,實現無人機懸停橋梁底部,垂直向上拍攝的工程需求,并實驗對比兩種云臺的綜合性能。
關鍵詞:雙目視覺;橋梁檢測;無人機;云臺設計
中圖分類號:TP49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橋梁是我國交通重要的基礎建設工程,關乎社會與經濟的和諧發展。橋梁建設的投入巨大,因此保障橋梁安全耐用至關重要。橋梁檢測是橋梁管理的基本工作,常規的檢測手段主要是依靠肉眼觀察或橋檢車、望遠鏡等輔助工具,對橋梁主要構件進行檢查,以便及時發現橋梁開裂破損、露筋銹蝕、支座脫空等病害。
隨著航拍技術、遙感技術的不斷發展,無人機應用技術作為一門新興的綜合性技術,在我國國防建設、地質勘測、電網巡視、高速公路巡查、氣象檢測、森林防火、海事巡邏等軍用與民用技術領域獲得廣泛應用,成為提高效率和提升產業規模水平發展的重要工具。無人機根據其結構分為固定翼、直升機和多旋翼三大類。多旋翼無人機因平穩性好、結構簡單及性價比高等優勢成為無人機橋梁檢測的首選。采用無人機橋梁檢測,不僅解決了傳統橋梁檢測費錢耗時、難度大、危險系數高等難題,而且保證了檢測數據的準確性和持久性,提高橋梁檢測效率。
橋梁底部由于受力不均、風雨侵蝕,最容易發生破損開裂的病害,因此橋梁檢測中需要測量破損開裂的面積和裂縫長度寬度等,涉及不規則形狀的精確計算,且精度需達到0.1mm。除了人工測量外,基于機器視覺的測量技術得到研究與應用。目前無人機搭載單目高清攝像頭,受云臺限制,只能向下或側面拍攝。而實際檢測中,需要無人機懸停于橋梁下方,垂直向上拍攝橋梁底部大面積病害情況,以便做到精確計算。
1.基于雙目視覺技術的橋梁裂縫測量系統
傳統單目拍攝及圖像處理是基于二維平面的計算方法,而攝像頭拍攝的圖像僅僅是真實物體的平面投影,存在較大的誤差。為滿足橋梁檢測中0.1mm的精度要求,基于雙目視覺技術測量系統,通過模擬人眼觀察,還原物體的空間真實尺寸,進而有效保證測量的精度。
1.1 雙目視覺技術工作原理
雙目視覺技術是仿照人眼觀察原理、利用兩個攝像頭,從不同角度同時獲取同一目標圖像,通過計算目標在圖像的視差獲取目標的準確三維坐標值。
平行放置的雙目視覺模型是最理想的,如圖1所示。其中,OL、OR分別是左右兩個攝像頭的坐標系原點,又稱光心,ZL、 ZR是光軸;光心之間連線為基線,長度為b;攝像頭成像平面的原點與其光心距離為焦距。理想模式中,兩攝像頭完全相同,焦距為f,光軸平行。由此建立三角幾何對應關系為:
(1)
其中, (xw,yw,zw)為目標P點的坐標。記 d=xl-xr,即為 P點的雙目視差。由此可知,只要得到空間任意點在左右兩個攝像頭成像平面上的圖像坐標、焦距和基線,即可求得目標點的三維空間坐標。
1.2 橋梁裂縫測量系統組成
基于雙目視覺技術的橋梁裂縫測量系統由圖像采集、處理和計算組成,利用兩個CCD相機獲取橋梁底部圖片,運用計算機處理自動識別出裂紋圖像,并對分離出來的裂紋進行計算獲取三維點坐標,從而實現更加精確的計算。相比傳統人工測量,具有更加快捷安全、直觀精確、靈活性高、成本低廉等優點,具有較好應用前景。
方案選用CC3D飛控操作QAV250機架的小型無人機,將兩個700線高清攝像頭,以中心距10cm固定在云臺上,攝像頭垂直向上,滿足橋梁底部拍攝要求;搭載兩套5.8G圖傳和RC832接收機同時采集兩個攝像頭拍攝的圖像。雙目相機需經過標定才能保證精度,其標定過程就是確定三維空間點到二維平面點的映射矩陣的過程。
所采集圖像需進行預處理,包括圖像壓縮、圖像去噪、圖像增強。經過處理后的圖像,可清晰呈現裂縫。通過對同一組圖像中裂紋寬邊或左右像素點進行匹配,可計算空間兩點的三維坐標(X,Y,Z)和(U,V,W) 。進而根據三維歐氏距離公式:
(2)
計算兩點之間距離。
2.無人機兩軸云臺設計
無人機的安全性、穩定性、可操作性是航拍基礎;相機的畫質直接影響航拍的作品,兩者缺一不可。由于無人機飛行姿態變化、自身的震動以及外界氣流擾動都會影響到成像質量,又受限于無人機的載重與功耗,因此必須選用重量輕、結構簡單的云臺,以穩定視軸、隔離干擾,保證橋梁檢測精度。
2.1 云臺系統總體設計
如圖2所示,云臺系統由控制器、姿態反饋元件、執行元件以及框架結構4個部分組成,采用64引腳LQPF封裝的TMS320F28035作為主控芯片,集成有三軸陀螺儀、三軸加速度計的慣性傳感器MPU6050作為姿態反饋,分別選用伺服舵機和2204無刷電機,與L6234電機驅動器組成執行元件。
如圖3和圖4所示,根據橋梁檢測特殊需求,設計了伺服舵機云臺和無刷電機云臺。云臺由俯仰和橫滾兩軸組成,整體重點較低,具有一定自穩特性;底座采用減震球與機身相連,減少機身震動對云臺的影響;相機平臺以中心距10cm固定兩個高清攝像頭,同時固連姿態反饋元件。
2.2 驅動選擇
根據云臺功能實現需要可選擇伺服舵機、步進電機、直流無刷電機,其中伺服舵機驅動簡單、質量輕、體積小、驅動力矩大,是普通云臺的首選;而相同質量的進步電機由于力矩太小,較少使用;直流無刷電機隨著技術發展,體積越來越小,逐漸應用于新型云臺。
舵機由電子控制電路板、空心杯電機、減速齒輪組和旋轉電位計組成,其中空心杯電機具有轉動慣量小的優點,即傳動順滑,可保障云臺穩定過程中精確控制;而減速器由于齒輪間存在間隙,會造成回差影響穩定效果,因此需選用精度較高的減速齒輪。此外可將舵機控制電路隔離,直接連接至云臺控制,以提高控制頻率。endprint
2204無刷電機型號為MY-2813C,其定子直徑22mm,定子厚度4mm,槽數12,極數14,重量22g。無刷電機中定子繞組產生的每個磁場矢量與轉子空間位置對應,因此根據轉子空間位置,控制相應繞組相電流大小和方向,產生磁場矢量,以補償轉子隨機體的運動,從而使其空間位置固定。
2.3 框架結構的3D打印
本文設計的云臺框架結構是目前市面無法購買的,為了實現質量輕、結構合理、強度適宜的要求,所以采用3D打印進行定制。3D打印實現周期短、成本低、柔性制造、所見所得和高度集成化等優勢,讓三維設計模型直接到樣件的原型產品,大大縮短制造時間和成本。此外,3D打印技術為云臺造型優化和尺寸變化、攝像頭及電機的更換提供了無限可能,根據無人機尺寸和載荷變化,設計更合理的云臺,提高穩定性,保證測量精度。
2.4 云臺運動補償控制器
無人機在飛行中不可避免對云臺造成影響,因此需運用運動補償控制器加以補償。
定義機體坐標系 obxbybzb,相機云臺中心坐標系ocxcyczc,兩圖像平面中心坐標系oiyizi。無人機機體角速度 與引起的云臺姿態角速度 間的關系為:
根據工程需要,二自由度云臺系統滿足橋梁檢測的要求,可作俯仰和橫滾運動,故當目標相對兩圖像中心位置偏差 時,為了使其處于兩圖像中心位置,云臺應該調節的角度:
利用無人機自身的姿態感應裝置感知機體角速度,設采樣間隔為 Δti,可得云臺控制系統誤差為:
最后把無人機的速度和角速度作為云臺控制器的輸入,引入PID云臺穩定控制器。通過 PID 控制算法得到控制量驅動相應軸的電機轉動,隔離載體的角運動,穩定云臺,為目標標定和拍攝提供可靠的保證。
3.實驗對比
通過模擬橋梁檢測的飛行實驗,兩種云臺設計方案均能較好地滿足工程需求,從云臺的轉動速度、轉動角度、載重、環境指標、回差和可靠性等方面進行對比,結果見表1,可知伺服舵機云臺結構強度好、力矩大,適用于大中型無人機,以承載更重的高清相機;而無刷電機云臺結構簡單、無機械回差,適合于小型無人機,搭載微型高清攝像頭。
表1 兩種云臺性能對比
類型 伺服舵機云臺 無刷電機云臺
轉動速度 力矩大,轉動速度快 轉動速度固定,較穩定
轉動角度 滿足飛行中調節的需要,但受限于相機云臺尺寸和距機身的距離
載重 載重大,受限舵機齒輪連接處 載重小,受限電機螺栓連接處
環境指標 電機內置,可防塵防水 電機外露,需謹防雨霧侵蝕
回差 回差在啟動或停止時較大 無機械回差
可靠性 可靠性良好,均能滿足實驗需要
結語
隨著無人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基于雙目視覺的無人機橋梁檢測系統提高了測量精度,同時新的云臺設計滿足橋梁底部垂直向上拍攝的需求,通過運動補償保障了云臺平穩轉動和圖像采集的清晰。因此,無人機將會越來越多的應用于橋梁檢測,成為未來橋梁管理重要補充手段,極大提高橋梁檢測的效率,維護橋梁結構安全,確保橋梁經久耐用。
參考文獻
[1]彭玲麗,黃少旭,張申申,等.淺談無人機在橋梁檢測中的應用與發展[J].交通科技,2015(6):42-44.
[2]陳顯龍,陳曉龍,趙成,等.無人機在路橋病害檢測中的設計與實現[J].測繪通報,2016(4):79-82.
[3]龐娜,趙啟林,芮挺,等.基于機器視覺的橋梁檢測技術現狀及發展[J].現代交通技術,2015,12(6):25-31.
[4]劉晶晶.基于雙目立體視覺的三維定位技術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
[5]王琳. 基于雙目立體視覺技術的橋梁裂縫測量系統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5.
[6]孟恭.無人機視覺穩定云臺系統設計[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
[7]楊潤,閆開印,馬術文.小型無人機機載兩軸云臺設計與實現[J]. 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14(7):165-167+171.
[8]吳復堯,邱美玲,王斌.3D打印無人機的研究現狀及問題分析[J]. 飛航導彈,2015 (10):20-25.
[9]羅秋鳳,肖前貴,楊柳慶.無人機自動檢測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 儀器儀表學報,2011,32(1):126-131.
[10]李湘清,孫秀霞,彭建亮,等. 基于運動補償的小型無人機云臺控制器設計方法[J]. 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2011,33(2):376-379.endprint